62年前國民黨黃安艦起義 成人民海軍第一艘軍艦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航母「瓦良格」近日完成首次海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軍事上有句名言:「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三軍之中,海軍花費最大,最體現綜合實力。航空母艦的出現,無疑是人民海軍具有象徵意義的歷史時刻。

  這一刻,距離人民海軍的誕生已經過了62年。

  62年前,國民黨海軍「黃安」號軍艦在青島勝利起義,成為了人民海軍的第一艘軍艦——那是一艘排水量只有745噸的護航驅逐艦。

  從黃安艦到航空母艦,中國人民海軍劈波斬浪,駛向大洋。

  日本賠償的「接22」

  以起義之日計算,黃安艦屬於國民黨海軍的時間算起來還不到兩年。

  二戰結束時,曾經橫行太平洋的龐大的日本聯合艦隊覆滅了,那些「大和」、「武藏」之類的海上巨獸在戰爭中被擊沉,但還是有131艘中小型艦艇留了下來。駐日盟軍總部決定將131艘日本軍艦分配給中、美、英、蘇四大國作為戰爭賠償。

  四大盟國用抽籤分配這些軍艦。中國代表抽中的第2份日本軍艦是個「上上籤」。這份配額共34艘軍艦,包括7艘驅逐艦、17艘護航驅逐艦、2艘驅潛艦、1艘運輸艦和7艘其他艦隻,總噸位約3.6萬噸,無論從噸位及艦況來看,均優於美、英、蘇三國所抽中的份額。

  黃安艦就是17艘護航驅逐艦之一。

  黃安艦在日本海軍中原艦名為「海防8l」號,1945年剛剛下水不久,日本就戰敗投降了。中國接收時依接艦順序編號,稱其「接22」號,編入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一艦隊後,正式命名黃安艦。

  1947年8月30日,黃安艦駛入了青島港。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黃安艦和其他日本賠償軍艦基本都停在船廠。時任黃安艦輪機部輪機員的張大發告訴記者,這些軍艦都遭到了日本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不同程度的破壞,必須大修。

  張大發1935年就參加了國民黨海軍,在一艘小炮艇上當勤雜兵。1938年日軍佔領青島,他隨著部隊上岸,一路潰敗。直到日本投降後,他才轉回了海軍。到1947年才真正上了軍艦,在黃安艦當了輪機員。

  輪機員在軍艦上是一個技術兵種,張大發雖然幹過海軍,卻並不懂輪機技術。不過,當時幾乎是重組的國民黨海軍,也實在找不出多少真正的專業人才。張大發說,像他這樣「沒吃過豬肉,但好賴見過豬跑」的水兵,已經是黃安艦輪機部的主力了。那時候全艦滿編124人,連艦長劉廣超在內,真正海軍出身的不超過20人。

  張大發說:「黃安艦現在看很小,可那時候就是大軍艦了,而且它還很新、很先進呢。剛上艦時,我們很多人都覺得光榮啊,心氣也高。」

  「可沒過多久,看到那些軍官們的所作所為,心寒啊!」張大發話音一轉。

  日本投降後,對這些勢必要上繳的軍艦進行破壞是可想而知的,作為戰爭賠償的這批軍艦在交付時,所有的武器都被拆除了。而且,不少軍艦內部也有人為破壞的痕跡。34艘賠付給中國的軍艦,最後只有28艘還可堪使用。

  但說到國民黨海軍破壞這些已經屬於自己的軍艦,就讓人難以理解了。張大發感慨:「國民黨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呢?腐敗透頂啊!」

  原來,在這些軍艦進入船廠檢查維修時,國民黨海軍各艦的負責人沒幾個想著如何儘快維修出航,卻把軍艦的維修工程當成了牟利渠道。比如當時最為緊俏的發電機,軍艦上的發電機明明是完好的,卻被列為損壞部件拆下來賣掉。張大發說,不少軍艦進船廠不久就被拆得僅剩一個殼子。然後這些海軍的負責人再組織維修,從中又大賺一筆。

  須知那時的國民黨海軍,在抗戰中幾乎損失了所有作戰艦隻,全部家底幾乎就是日本賠付的這些軍艦了。1945年10月,中國軍隊收復臺灣時,先頭部隊竟然只能乘坐帆船前往。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海軍中還有大批的軍官,沒有一點兒對軍艦的珍惜愛護,反而破壞軍艦來「發洋財」,如何不敗?

  當時,駐青島國民黨海軍當局正在部署納編,大量選調官兵,配備艦員。可是時間不長,像張大發這樣曾經滿懷愛國之心卻飽受打擊的人不在少數。

  這也為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滲透提供了機會,一場醞釀在內部的變革蓄勢而發。「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

  黃安艦噸位較大,性能也好,新組建,顯然是策反和敵工工作的理想對象。密切關注著青島國民黨軍動向的中共膠東地區軍、地黨組織,通過多方面關係,派人打入了黃安艦。

  最先打入黃安艦的,是孫露山。

  孫露山是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下屬的東海軍分區聯絡科的工作人員。1947年秋,黃安艦調人開始不久,他就接受潛伏任務,穿上海軍服到黃安艦當了一名槍炮兵。但由於情況複雜,孫露山一度與組織失去了聯繫。

  於是,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將富有敵佔區地下工作經驗的東海軍分區政治部聯絡幹部張慶頤派駐青島,一方面聯繫孫露山,一方面繼續擴大敵工工作。

  待到1948年年中,黨組織與孫露山重新取得聯繫時,他已經是黃安艦的一個槍炮軍士長了。

  張慶頤潛入青島後,不但恢復了和孫露山的聯繫,還啟動了另一條秘密聯絡線。這個人是當時在「接34」號上任職的劉增厚。

  劉增厚是山東牟平人。1927年就在北洋軍閥的海軍中當兵,因曾下水救起過艦上一個醉酒落海的大副,而與其結下了交情,跟隨這位大副在海軍當兵多年。劉增厚的哥哥是中共牟平縣委的地下黨員,他在1947年時發展了劉增厚。後來,為了工作方便,牟平縣委把這一關係移交給了東海軍分區政治部聯絡科。

  張慶頤就是劉增厚在青島的聯繫人。

  劉增厚所在的「接34」號是一艘輔助掃雷艇,噸位小、航速低,也沒有什麼武器。劉增厚的職位也只是一個上士,活動範圍、發揮作用都很有限。張慶頤這時已了解到孫露山的情況,認為劉增厚最好也能上黃安艦。一來黃安艦噸位大、速度快、兵員多,有利做策反工作;二來與孫露山在一起,兩人可以互相關照。

  當年劉增厚救過的那位大副,已經在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任職,張慶頤讓劉增厚通過這個門路想想辦法。一來二去,劉增厚竟然弄到了一張少尉軍官的委任令,還升了軍銜。

  後來又幾經活動、疏通,劉增厚於1948年7月調入黃安艦,當上了黃安艦的少尉槍炮官。之後,劉增厚與孫露山接上頭。

  不過,劉增厚上了黃安艦,很快就感覺自己的副手、準尉槍炮官王子良有些「不大對頭」。王子良是之前的代理槍炮官,劉增厚來到黃安艦,把他擠到了第二位,他心存芥蒂也可理解。可事情似乎不是那麼簡單。只要是和劉增厚單獨相處,王子良話裡話外似乎總在試探劉增厚對共產黨的看法。劉增厚自然要小心防備。

  他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孫露山。孫露山和王子良早有接觸,他雖然也不能明確王子良的真正目的,但以平日的觀察,這位代理槍炮官多有「親共」言論,對國民黨的種種作為早有不滿。

  王子良其實也在對孫露山做著同樣的試探。終於,在一次看似無意閒聊中,王子良又挑起了話頭。時值1948年9月,濟南戰役剛剛結束,人民解放軍攻克濟南,殲滅國民黨軍11萬人。王子良似乎有感而發:「國民黨這樣下去早晚完蛋,咱們要給自己想好後路啊。」

  眼見四下無人,孫露山決定單刀直入:「槍炮長有這個想法,我倒是有個門路。」隨後,孫露山亮明了自己中共地下黨員的身份。

  而王子良的反饋更讓他大喜過望——王子良雖然沒有入黨,卻已經為黨工作了一年多了。他隸屬於中共青島市委的地下工作線,設在膠東解放區的平度縣南村鎮。

  王子良的妻子袁麗峰後來也隨丈夫參加了黃安艦起義,今年已經95歲高齡。憶起往事,老人不禁莞爾:「真應了那句話『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地下黨三條線上的同志,都跑到黃安艦的槍炮部來了,彼此還不知情,互相試探、提防著。」

  袁麗峰告訴記者,幸好這三個人都是同志,萬一哪個認錯了,肯定是要掉腦袋的。王子良那時候年輕,沒什麼地下工作經驗卻敢想敢幹,其實這種私自橫向聯繫是違反紀律的,為此還挨了當時他的領導、聯繫人的雙重批評。

  王子良的領導陳坤全是受青島市委委派到市內建立鐵路系統地下組織的老黨員,王子良的聯繫人則是他的弟弟、中共地下黨員王志進。

  平日裡,王志進就注意到,哥哥王子良雖然在國民黨海軍中任職,卻是個有著進步思想的愛國軍官,對自己加入共產黨也表示過支持。如果把他爭取過來,不但是地下工作的一個突破,而且更有利於掩護地下黨組織。王志進的想法得到了黨組織的支持,也就由他來策反自己的哥哥。「哪用什麼策反啊?王子良早就有這個想法,兄弟倆一拍即合。」袁麗峰迴憶說。

  經過地下黨組織考察,王子良開始秘密為地下黨組織工作,一方面搜集海軍軍事、政治情報,另一方面掩護陳坤全在青島的活動。

  陳坤全是上海人,說話總帶著上海腔,在青島一張嘴就惹人注意,不便露面。王志進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裡住下。需要出門時,就由王子良作陪,甚至能時常到黃安艦上溜達一圈。

  陳坤全公開的身份是上海來的商人。青島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軍港之一,各色投機商拉攏海軍軍官做生意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也就是那些不便公開說、卻人人心知肚明的灰色生意,給陳坤全和王子良的關係提供了絕好的掩護。

相關焦點

  • 起義的重慶號被炸,讓人民海軍的第一艘大艦得而復失
    如果您只看到人民海軍今天的輝煌,還不足以理解百餘年來中國人為擁有一支強大海軍所付出的艱辛。只有翻開中國海軍發展的歷史,才能明白今日海軍的來之不易。 重慶號失聯1949年3月2日早上,剛剛做完禱告的蔣介石突然得到報告,重慶號巡洋艦偷偷開出上海吳淞口,一路北上開往煙臺了。
  • 人民海軍首艘軍艦誕生記:起義巧妙騙過美艦(圖)
    人民海軍第一艘軍艦誕生記   為深入了解和準確反映當年「黃安」艦起義的真相,我們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走訪了多名起義領導人親屬和健在的起義骨幹,特別是電話採訪了起義組織者之一的孫露山老人,並收到了他寄來的海軍北海艦隊黨史辦整理的回憶資料和起義領導照片。
  • 70年前的今天,曾經的國民黨王牌軍艦向著光明,啟航!
    1949年2月25日   長江江面一艘國民黨軍艦悄然起航   向著目的地——解放區煙臺港駛去   這艘軍艦正是當時國民黨海軍的王牌軍艦   「重慶號」   為了它
  • 南京紅色印跡|中共策劃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起義地
    中共策劃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起義地位於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笆鬥山附近的長江水面。1948 年2 月,林遵被任命為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司令,負責從江陰到安慶的江防,配合國民黨陸軍抵抗人民解放軍南下。林遵對國民黨的統治深惡痛絕,他與上海地下黨員、海軍總司令部新聞處上校專員、《海軍月刊》社社長郭壽生聯繫。郭壽生動員他率部起義,他欣然接受,開始積極籌備。1949 年2 月25 日,國民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在上海吳淞口宣布起義,林遵受到鼓舞,積極與郭壽生聯繫商量起義的具體事項。
  • 國民黨海軍艦艇四宗起義失敗始末
    「永興」艦(圖文無關)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海軍在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中的節節勝利和國民黨統治區內民主運動的空前高漲,以及國民黨海軍內部的各種矛盾激化,特別是由於中共的各級組織和人民解放軍敵工部門從1949年2月至12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國民黨海軍就有21起海軍起義,起義艦艇97艘,起義官兵3800多人。這些海軍艦艇和部隊的起義、投誠,削弱了國民黨海軍的有生力量,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他們的功績載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史冊。但起義發動後又不幸失敗的起義人員,對於瓦解國民黨海軍同樣起到了積極的貢獻,同樣也功不可沒。本文所擷取的4宗起義未能成功的經過,便屬這類。
  • 服役年限高達70年的海軍老兵,壯舉震驚中外,看看他究竟什麼背景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恰逢同盟國在分配剩餘戰爭物資時,有一艘英國軍艦要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國海軍。這艘曾經是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旗艦的巡洋艦,後被蔣介石改名「重慶號」,任命鄧兆祥為該艦的上校艦長。
  • 揭秘:66年前「重慶艦」起義之謎 揚州人王頤楨策劃
    在青島期間,攝製組採訪了「重慶艦起義」的主要策劃、領導者,重慶軍艦士兵解放委員會主席王頤楨等人,青島是攝製組到達的第一站,之後將到當年重慶艦在國內停靠過的南京、上海、煙臺、葫蘆島等城市展開攝錄。1949年2月25日,國民黨軍海軍部隊中最大的巡洋艦「重慶」號,在上海吳淞口起義,直駛解放區煙臺,這是我國人民革命戰爭中一件震驚中外的重大事件。而這次起義主要策劃者、領導者王頤楨是揚州人,他編著的《重慶艦起義——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驚險細節,還原了歷史的真實。
  • 這座城市並不靠海,71年前,人民海軍為何誕生在這裡?
    泰州不靠海,卻是新中國人民海軍的延生地。這聽起來讓人們很覺意外,按照一般的思維習慣,既然是海軍,就得有軍艦,既然有軍艦,就得在海裡。那麼順理成章,海軍應該在海上或海邊,其誕生地通常應該是在沿海的某座城市。海軍源於泰州,到底是何緣何故呢?這事還得從渡江戰役說起。
  • 從長江駛入大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創建
    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進抵長江的時刻,長江下遊的國民黨海軍黨海軍的一些艦艇正在醞釀起義,中央還考慮到,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會接收更多的國民黨海軍人員的裝備,這樣,人民解放軍需要立即成立一支海軍,特別是成立一個海軍機關,領導並建設起自己的海軍。
  • 防守炮臺6年的海軍戰將,接收日本軍艦,起義留用將領中的傳奇
    、消化,繼而不斷發展完善的新中國人民海軍武裝力量。而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福建籍的海軍官兵,以及其中經歷過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人民政府海軍的傑出將領——方瑩。方瑩,1889~1965年2月26日,字琇若,福建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鄉莊南村人,後遷居至福州市安泰河朱紫坊48號;北洋水師管帶方伯謙之孫。國民黨海軍抗日愛國、起義留用將領。
  • 1965年人民海軍三次重大海戰解析——美國軍艦為何幫不了國軍?
    以上三點,反映了人民海軍在戰術指導思想上的先進性。除此之外,三次海戰中人民海軍戰術方面最主要的創新,就是在實踐中摸索了護衛艇和魚雷艇部隊的協同作戰方法並運用於實戰。人民海軍成立初期,受裝備限制,很難在與國民黨海軍的戰鬥中取得顯著戰果。
  • 重慶號起義 遭國民黨空軍獵殺擊沉始末
    「重慶號」「武裝起義解委會」全體成員。作者系臺灣歷史學者1949年2月25日凌晨,原國民黨海軍「重慶號」巡洋艦部分官兵趁該艦在上海吳淞口附近停泊時,猝不及防發動起義兵變,艦長鄧兆祥被起義官兵說服,親自指揮「重慶號」航向業已解放的山東煙臺。為防止這艘海軍旗艦為對手所用,蔣介石密令國民黨空軍執行獵殺「重慶號」的任務。
  • 中國海軍史:從「借船」到成為世界前列
    清朝末年雖靠外購軍艦建立海軍以防衛沿海,結果卻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中華民國只有數量可憐的海軍,抗日戰爭中沒有能對日本軍艦進行過一次海戰就大都自沉。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靠美英援助艦隻重建海軍,其規模也很小,後來大多數艦隻逃到臺灣,只有部分起義投向解放軍。
  • 猜一猜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會叫什麼名?
    根據中國海軍艦艇命名的規定來看,軍艦除了正式的中文艦名,還會有個數字的編號,這個編號是和中文艦名同時授予,因為這個編號通常會被醒目地油漆在艦首船舷上(當然戰時為了保密起見會被抹去),所以又叫舷號。航母是以數字1開頭的兩位數,「遼寧」號的舷號是16,那麼第一艘國產航母的舷號很可能會緊跟其後為17。
  • 人民海軍第一支水面艦艇部隊:祖國海疆的水上尖兵
    新華社北京7月25電 題:人民海軍第一支水面艦艇部隊:祖國海疆的水上尖兵陳輝、楊祖榮水面艦艇部隊是在水面遂行作戰任務的海軍兵種,是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郜耿豪介紹,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鄉成立,人民海軍從此誕生。1949年11月8日,華東軍區海軍在南京組建第1、第2艦艇大隊,人員三分之二來自華東軍區海軍學校培訓的學員,三分之一是原國民黨海軍起義人員。這是人民海軍第一支水面艦艇部隊,也是海軍的「火種」部隊。
  • 此人是國民黨海軍艦長,1949年和平起義,主動留在大陸過得如何?
    解放戰爭期間,有很多國民黨將領為了不讓城市遭到無謂的戰火破壞,為了不讓無辜的老百姓面臨流離失所選擇了和平起義,他們為新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便是那些起義將領中的一員,名叫鄧兆祥。鄧兆祥在解放戰爭末期擔任了國民黨海軍巡洋艦「重慶號」的上校艦長,因為厭惡內戰,不願意把槍口對準自己的同胞。1949年2月25日,鄧兆祥在吳淞口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重慶號起義」,宣布脫離國民黨,加入解放軍海軍,並且主動留在大陸。那麼,和平起義後的鄧兆祥晚年的結局怎麼樣呢?鄧兆祥出生於1903年,他是廣東省高要縣人。
  • 俄4艘軍艦通過英吉利海峽 英國海軍派2艘巡邏艦跟蹤
    據俄塔社7月9日報導,英國皇家海軍新聞服務部門發表聲明稱,英國海軍「泰恩」號巡邏艦(HMS Tyne)和「賽文」號巡邏艦(HMS Severn)周四跟蹤俄羅斯海軍4艘軍艦通過英吉利海峽和多佛海峽(加來海峽)。
  • 陶勇炮擊英國軍艦,邱吉爾揚言航母報復,主席:英國人道歉賠償
    這兩艘軍艦在江面上遊弋不去,恐怕影響我軍渡江。在這之前,以主席為代表的中央已經下達了4月20號後,外國軍艦撤離長江的命令。離晚上的渡江已經沒有多長時間了,陶勇立即請示兵團司令員葉飛,怎樣處理這兩艘軍艦。葉飛接到電話後,開始以為是將要起義的國民黨艦隊。
  • 戰史今日2月25日:國民黨最大巡洋艦「重慶號」起義
    資料圖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蔣介石集團即將崩潰的時刻,「重慶號」巡洋艦官兵因不滿國民黨政府依附帝國主義,推行反人民的內戰政策,於1949年2月25日,在上海吳淞口毅然起義。艦長鄧兆祥率領全艦官兵547人,脫離國民黨統治,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號」起義後,立即向北駛入解放區港口,2月26日抵達山東省煙臺港,受到當地人民解放軍、人民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重慶號」巡洋艦是國民黨海軍中最大的艦隻,系1948年5月英國政府贈給國民黨政府的。艦重7000餘噸,全長505英尺,寬51英尺,6.4萬馬力,最高航速每小時30海裡,續航力4000海裡。
  • 汪偽海軍起義,成立八路軍海軍支隊,為我軍海軍的奠基
    1949年4月23日,華東野戰軍奉命在泰州白馬廟組建海軍部隊,人民海軍就此誕生。經過了近70年的建設,人民海軍由弱變強,擔負著保衛祖國萬裏海疆的重任。其實,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中,就曾有一支海軍部隊。這支海軍的誕生及後來發展歷程,極富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