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產業結構的限制在農村想要賺錢並不容易,搞養殖無疑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2019年豬肉價格飆升的影響下很多肉製品出現了價格暴漲,為了緩解豬肉價格壓力國家放開了「禁養令」農村的養殖戶似乎看到了養殖業的曙光,但是過年期間的肺炎疫情卻讓養殖戶損失不小。
疫情期間養殖戶斷料,1萬5千隻鴨子只賣10元一隻。
不是養殖戶根本不可能想像得到這次疫情影響力究竟有多大,農村養殖戶老張養了1萬5千隻鴨子在10天突然斷料了。老張焦急萬分地說自己養的鴨子已經3天沒吃東西了,封村封路後老張不僅賣不上鴨子也買不到飼料,無料可餵老王只能10元一隻的價格將鴨子處理掉。附近村民的購買力有限老王甚至免費送了好多,老王表示鴨子送給人也好省得在自己手中餓死了。據老張說自己原來養了1萬5千隻鴨子,為了節省飼料處理了1萬3千隻,剩下了2000隻飼料勉強可以維持一段時間,老張表示那幾天心裡難受得很,就盼望疫情早點過去。
疫情之下,養殖合同鴨讓人失望。
在農村很多養殖戶為了降低養殖風險會選擇和商家籤訂養殖合同,等到雞、鴨養殖到一定重量後商家負責回收,這就是養殖戶所稱的合同雞、鴨。老張養的就是合同鴨,養鴨的飼料是從廠家購買的,疫情發生以後商家不得已中斷了飼料供應,這讓老張措手不及。因為沒有到合同規定的重量商家拒絕了回收,因此老王只能自認倒黴。按照人情來講老王遭受了損失商家應該適當補償一些,但是直到老王把鴨子處理完商家也沒有給回復,老王表示把自己的2000隻鴨子賣掉後自己再也不養合同鴨了,這次真的讓他失望了。
這次疫情發生得太突然很多養殖戶沒有做好準備,因為沒有備足飼料導致老王損失嚴重。在疫情面前部分合同鴨商家確實沒有經受得住考驗,最後受損失最嚴重的還是養殖戶。其實在疫情沒有發生以前養殖合同鴨就倍受爭議,你們那裡有沒有養殖合同鴨的?你認為養殖合同鴨靠譜嗎?歡迎留言討論,說說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