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這吃烤鴨要分春、秋、冬三季,尤其是入秋之後,正是鴨子肥嫩之際。
正所謂「秋高鴨肥,籠中雞胖」,無論是從氣候溫差,還是從鴨肉本身來說,秋天都是吃「烤鴨」的最佳季節。
小到遍及大街小巷的「十元烤鴨」,大到以「全聚德」為首的北京烤鴨,雖然價格、層次有著極大的差距,但卻都是實打實的「鴨子肉」,不含任何水分。
到首都旅遊的遊客們,非常喜歡遵從「來都來了」的傳統習俗,總會慕名去「全聚德」吃頓鴨子。
凡是進「全聚德」的,對於價格往往不是這麼在意,肯定是花得起這錢,只是肉疼與否的區別了,最終的目的,還是想嘗嘗正宗「北京烤鴨」的味道。
早年間的全聚德烤鴨,片鴨肉時講究一個108刀,即片出108片鴨肉來,還得是片片有肉,片片帶皮。
為保證口感,時間必須控制在8分鐘以內,擺盤、蘸醬、卷餅等,每一個過程絕對稱得上講究、精細。
當然了,現在的全聚德,對於鴨肉片的數量就沒那麼嚴格了,一是片太多的肉影響賣相,二則是太過繁瑣,不僅片鴨師傅受累,食客也覺得麻煩。
但如此做法也存在弊端,片出來的往往都是主要部分,鴨架上還會剩不少鴨肉,給食客一種「沒吃多少就光了」的感覺。
這時候服務員也會問了:這鴨架您是熬湯還是椒鹽?
意思就是鴨架還有這麼多肉,也不能浪費了,您可以選擇拿來「熬湯」,或者「炸一遍」做椒鹽。
很多外行的朋友們,被這麼一問肯定發懵,潛意識裡覺得非常有「儀式感」,就會從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
但無論您選哪一種,都是比較吃虧的。
因為鴨架「熬湯」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拿您吃剩下的鴨架單獨熬一鍋湯,都是提前熬製好的。
如果是「椒鹽」,則會發現鴨架上的肉,並沒有預想中的多,分量總會縮水一番。
內行人都知道,所以無論是哪一種做法,都不能完全保證是你的那隻鴨子。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不熬湯,不椒鹽,當面片完直接打包帶走。
但一定要保證鴨架不要離開自己,不然拿回家真的只是純鴨架了。
因為鴨架上剔下來的肉可以做菜,也可以轉賣給其它小販,利潤都是非常可觀的。
拿回家後如何處理?
首先不建議油炸,因為家裡的火候淺,沒有飯店廚房的旺,炸出來的鴨架不香脆。
其實鴨架子的油挺多,能拆下來的肉也不少,帶回家剁塊兒,鍋內少許油加甜麵醬炒,出鍋前撒些許蔥末,絕對是一道下酒的好菜。
如果趕上冬天,則可以直接將鴨架與白菜、蘿蔔、豆腐燉湯,或者白水煮了做火鍋高湯。
雖不能當主食,但味道也是一般菜式所不能比擬的。
——輕肥說——
「量少價高」,一直是「全聚德」長期被人詬病的。
就如今而言,生活條件好了,物資充沛,即便是普通人也能吃上一頓,只在於捨得與不捨得而已。
也不是說它不好吃,只是感覺這「江湖地位」有些名不副實,但要是放在早年間,那絕對是翹楚中的翹楚,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
優秀與否的觀念,還是要考慮時代背景,至於最後給予何種評價,也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