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是拼多多之夜。
300多家媒體機構聚集在上海金融中心,等待拼多多上市的時刻來臨。這是由黃崢開創的上海、紐約兩地同時敲鐘的先例。早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麥柯奕專程與黃崢會面,向他表示了肯定與祝賀。
26日一早,拼多多的發行價確定在19美元,這意味著這家創立僅三年的公司市值將達240億美元。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個人資產將超過100億美元,晉升新一代80後「百億富翁」行列。
26日當天,黃崢的時間規劃精確到分鐘。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黃崢當天至少被安排了超過5波媒體採訪、還有與市委領導、投資人等見面。他穿著一件紅色的T恤,顯得比他的實際年齡還要年輕。
從採訪狀態看,黃崢明顯比端午節期間被迫出來回應「非法凍結商家資金」要放鬆得多。他擅長用戲謔的語言回應外界尖銳的問題:進入富豪榜沒什麼影響、甚至有些負面影響;在國內敲鐘是因為不喜歡坐飛機,有中耳炎;發行價定為 19美元,原本是想定19.78,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至於和商家的關係,他說:夫妻過日子,怎麼能不吵架呢,早吵早好。
無論是商家的反對還是媒體的圍攻,都不能阻擋這家公司走向它的「高光時刻」。外界都在拿拼多多上市和四年前的阿里上市相比,事實上,這兩家公司的可比性不大。
從公司成立到上市,阿里巴巴走了15年,京東用了10年,聚美優品用了4年半,而拼多多成立還不到3年半。阿里上市時創造了杭州城的造富神話,今天拼多多上市,我們眼裡看到的只有佔股46.8%的黃崢。
拼多多上市還有更大的意義。此前,中國的電商企業在美股市場幾乎都有現成的模板,人們掛在嘴邊的是「中國版」Facebook、「中國版」亞馬遜;而拼多多試圖給美股市場講清楚拼團的邏輯,這是一種原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商模式。
老虎證券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把拼多多比做Costco;黃崢自己則說,希望用戶逛拼多多像逛迪士尼,而不是像逛沃爾瑪。沒人說得清拼多多到底是什麼。
拼多多是新電商時代資本裹挾下的產物。黃崢動作更快、更激進,對公司的控制欲也更強,他個人擁有89.8%的投票權。每次問到與騰訊的關係,他的回答總是輕巧而狡黠:「騰訊是在一年半後才進來的,早期沒有騰訊支持時,我們活得更艱難。但今後我相信微信這個生態還有更多的商機」。
他對拼多多未來之路也顯得胸有成竹。
起家
拼多多不是黃崢的第一次創業。
黃崢是杭州人,80後,2002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200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後加入谷歌工作。2007年,黃崢從谷歌離職,開始連續創業,先後創立了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Leqee)和遊戲公司尋夢(Xinyoudi Studio)。
連投了拼多多四輪、目前在股東中位列第三的高榕資本合伙人張震表示,他和黃崢只交流了15分鐘就決定入股拼多多。
張震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黃崢是一個特別有遠見的人,他能非常深的洞察人性,從而敏銳的捕捉到市場機會。同時,他可以看到差異化的打法,並且能夠把這種打法快速落地實施。」
張震認識黃崢十多年,對他的成長和經歷都比較了解。黃崢做這件事,無外乎就是把過去做電商和遊戲公司時沉澱的經驗重新派上用場,厚積薄發。
業內盛傳的故事是,黃崢在大學階段即認識了網易的丁磊和步步高的段永平,二人均在後來參與了拼多多2015年的天使輪投資。
段永平是黃崢浙大的師兄,被黃崢稱為「人生導師」,丁磊則是段永平的好友,黃崢大學時期丁磊就通過MSN向黃崢請教計算機問題,主動與他結交。
威斯康辛畢業時,黃崢手握微軟和Google雙offer。他聽取了段永平的意見,沒有選擇體制更加完善的微軟,而是去了處於上市掙扎期的Google。
Google上市之後,黃崢順利拿到價值幾百萬美金的「第一桶金」,回到中國創業。而拼多多是黃崢創業的第八個年頭上,從遊戲團隊中孵化出的一個項目。
拼多多之前,黃崢還創立過自營平臺「拼好貨」,自營比例一度達到95%以上。2015年的拼好貨囿於供應鏈的壁壘,黃崢意識到他永遠不可能在自營電商做贏京東,於是他從遊戲團隊中孵化出了另一個電商項目。
如今的拼多多,仍然隨處可見這個遊戲團隊的手筆:誘導性分享、每日籤到領現金、邀請好友共砍單,種種手段都讓人聯想到手遊中組團打副本、籤到領獎勵、分享好友註冊等機制;2018年7月,拼多多還上線了名為「多多果園」的站內遊戲,用戶每日籤到、照顧幼苗,幼苗長大後收集果實,儼然一個電商版的「QQ農場」。遊戲基因一直沒有離開拼多多。
在招股書的致股東信中,黃崢提到「拼多多將是一個由分布式智能代理網絡(而非時下流行的集中式大腦型AI系統)驅動的Costco+Disney的結合體」。
Costco是美國最大的倉儲量販店,主打高性價比和線下倉儲批發賣場;Disney則是全球娛樂業最成功的企業之一。二者的結合,究竟是黃崢的烏託邦,還是拼多多的潛力所在?
創新
與淘寶、京東的「人找貨」式搜索模式不同,拼多多的核心概念在於「貨找人」。
黃崢有敏銳的商業嗅覺,他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現在手機的電池消耗量有50%被微信消耗掉,而京東淘寶的搜索型交易超過80%,這個不對等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黃崢堅信,這個落差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拼多多的拼團購買,比直接購買的價格略低,需要用戶拉上至少五位用戶一起下單,才能享受拼團的低價。這意味著,每出現一位用戶想要購買某件商品,成交量就會成五倍增長。
中國電子商務中心主任曹磊認為,拼多多是移動電商行業20年內最大的黑馬,其核心是依託於微信傳播的去中心化電商模式。
據中國電子商務中心為拼多多做的用戶畫像,經常使用拼多多的用戶多為20至40歲的女性,她們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時間充裕;二是三五線城市居多;三是追求性價比、價格敏感型。滿足這三個特點的人群往往工作閒散,收入也不是特別高,平時有大把的時間媷羊毛。
但財務顧問泰合資本董事總經理蔣科認為,把拼多多簡單等同於「消費降級」是不合理的。
低價可以來自於Hi-low策略,也可以來自於EDLP戰略,而拼多多屬於後者,這也是每一代零售渠道都在採取的戰略,和消費升級並不矛盾。在拼多多發展過程中,網絡效應、數據智能和規模效應共同發揮作用,使之成為中國第二大的全品類電商平臺;與此同時,拼多多持續地通過廣告樹立渠道品牌,意在建立更大的零售生態。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拼多多全年平臺手機平臺總下單數為43億單,GMV為1,412億元,年活躍買家數為2.45億。
而拼多多內部為2018年制定的目標,是年GMV超過3000億元。
擴張
最近,你在任何熱門綜藝上都可以看到拼多多的身影。在黃崢看來,拼多多在這個階段把錢砸進品牌建設中,是划算的買賣。
儘管獲得資本的多輪加持,但因為流量成本、產業鏈優化以及冠名廣告費用等開支,拼多多依舊處於虧損狀態。
招股書顯示,拼多多2016年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2017年全年收入為17.44億元人民幣,但扣去開支後,拼多多這兩年分別虧損了2.92億元人民幣和5.25億元人民幣。
2018年Q1,拼多多收入為13.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倍,而銷售與市場支出也達到12.17億元,僅一個季度就發生了2.01億元人民幣的淨虧損。截至2018年一季末,拼多多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為86.34億元人民幣(13.77億美金)。
這些數字一方面反映拼多多在呈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拼多多獲客成本的升高。靠著低價爆款,2017年拼多多的獲客成本在10元左右,2018年第一季度上升到24.3元/人。但對比京東226元/人的獲客價格,效率依然驚人。
從收入構成來看,拼多多平臺收入主要來自在線廣告和交易佣金。這是一套已經被阿里巴巴驗證過的商業模式。
根據招股書顯示,自2017年4月份上線廣告系統之後,拼多多平臺收入實現呈幾何數增長,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3個月內,拼多多實現營收3700萬人民幣,2018年同期則增至13.85億元人民幣,增長37倍。
這些數據意味著,拼多多一旦減緩疾速擴張和流量成本,扭虧為盈並不困難。
然而,對「唯快不破」的拼多多來說,要在納斯達克一展拳腳,發展才是第一要務,因為資本市場對於企業是否已經實現盈利這一點並不是特別看重,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是否足夠,發展空間是否廣闊。
據拼多多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拼多多擁有700名工程師,佔員工比例約50%,其中有超過100名從事算法和程序化設計。
拼多多內部員工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近況,比起三月的1400人,目前公司的員工數量已經超過2000,拼多多位於上海金虹橋大廈的兩層辦公室已經無法坐下,正在尋找更大的辦公場所。
而這個數字,在2017年12月31日的時候還是1159人,2015年和2016年同期員工分別為455人和531人。
這位員工還告訴記者,拼多多招聘標準堪稱苛刻,校招要求985以上,社招則專門從阿里、騰訊挖人。為了挖到優秀的人才,拼多多不惜成本,給應屆生開出的薪資比AT同崗應屆生高出30%,從阿里騰訊挖人至少開出兩倍薪水,另外還有期權。
據知情人透露,2017年下半年,拼多多在微信廣州總部附近開了一間辦公室, 專為從微信團隊挖人,尤其是做小程序和產品線的員工,最終成功挖走十幾人。
2018年端午節期間,黃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和騰訊籤署了互不挖人的協議,若有人員變動要相互告知,側面印證了挖人傳聞。
隱患
從來沒有哪家電商像拼多多這麼迅速走向納斯達克,也鮮少有公司上市時背著拼多多這麼多官司。
拼多多提交招股書後不久,一家名為Daddy’s Choice(爸爸的選擇)紙尿褲製造商就向紐約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稱拼多多在知情的情況下允許銷售帶有Daddy’s Choice名稱的仿冒產品。
在華爾街,一些律師會專門乘企業上市前夕提起訴訟、藉機「碰瓷」,但這次拼多多在國內也遭遇了大量法律糾紛。據界面新聞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在境內,拼多多在上市之前遭遇的民事訴訟已達500餘起,其中多為商家對拼多多罰款、凍結資金的控訴。
數據來源:天眼查
2017年以來,拼多多宣布展開打假行動。在拼多多發布的《2017拼多多消費者權益年報》中,拼多多稱2017年內主動下架1070萬件疑似侵權商品,將95%的售假商家拒之門外。
在急速擴張之後,拼多多迅速轉身,把大刀揮向了支持它起家的千千萬萬賣家。活動費用飛漲,參加秒殺的押金從5000到5萬不等;處罰規則苛刻,一旦商家被舉報售假,不但可能面臨銷售額十倍的罰金,還可能被扣押金乃至平臺留存的貨款,而處罰依據僅僅是一張法律效力存疑的「協議」。如此粗暴的管理策略,引起大批商家「譁變」,讓拼多多在上市前夕焦頭爛額,據說公關總監郭光東也因此離職。
在黃崢眼中,這些都是拼多多成長中的「刺痛」,就如夫妻吵架,早點爆發出來更好。要擺平商家,最根本的手段是掌控整個供應鏈,這也是拼多多當前的目標。在今年4月,界面新聞記者曾走訪過與拼多多深度合作的「拼工廠」。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少SKU、高單量,靠單量來衝利潤。
按照黃崢的意志,他希望拼多多未來成長為基於AI算法的新「社交型」電商平臺,徹底改變原先搜索型電商的邏輯。
黃崢在接受採訪時,曾不止一次說過,希望打造柔性供應鏈。由前段的大單量來帶動後端工廠和供應鏈改革,這和阿里巴巴現在做的事情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自己出身AI,技術優劣不用人數來衡量,賈伯斯說過,一個好的技術人員可以頂上100個人,肯定是對的。」
黃崢更願意把拼多多比作「Facebook版」電商,基於社交的機制、算法都不一樣,商品展示的過程是根據各個權重,釋放確定的信息。
未來,拼多多的理想狀態是,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在不同品牌推廣營銷過程中,能夠將中國人群分為1000組,針對每一組都做一套產品與服務的矩陣。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阿里巴巴的「千人千面」,但拼多多顯然已經與淘寶走上了不同的路。淘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視內容,作為阿里的流量入口,手淘迫切希望借內容拉高DAU,增加用戶使用時長。
但黃崢顯然走了一條相反的路。「拼多多成長在一片空地上,我們希望能夠用技術解決系統性問題。」黃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