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生物入侵,大家應該都有印象。生物入侵主要是指某物種藉由人為或自然的形式,從原生存地進入到另一個全新的地域,並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近年來在我國發生過多起生物入侵事件,像美國白蛾、鳳眼蓮、加拿大一枝黃花等等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有很多網友表示,這些東西之所以到了中國也會泛濫成災,歸根結底是因為無法入膳——但凡這種東西能被做成食物,不說泛濫成災,如果營養價值跟得上的話,直接吃成瀕危都是有可能的。
就拿美國「巨鯰」來說,這種魚類的學名叫作斑點叉尾鮰,也可以叫做鉗魚、溝鯰,是一種老家在北美洲的淡水魚,在美國,加拿大,大西洋沿岸地區到墨西哥都有分布。
因為它的體型巨大,所以被稱為「美洲巨鯰」。在南美地區,美洲巨鯰對於垂釣愛好者來說可是非常受歡迎的明星,因為它可以長到一米左右、兩百斤!
目前已知最大的就是在美國境內被釣魚愛好者釣到的一條長達1.27米,重270斤的美洲巨鯰,相當於兩個成年人的重量了!想想這麼大的淡水魚在江河中遊弋,被看到的話還是有點恐怖呢。
但是,這種大傢伙來到我們中國後,可就沒有這麼好運咯。據悉,美國巨鯰是1985年被引入我國的,研究人員用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馴化過程,將它們成功在我國淡水水域中進行養殖。
現在,斑點叉尾鮰的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因為它的適應能力極強,生命力比較旺盛,而且食譜較雜,非常好養活,所以在我國大部分淡水水域中都能夠生存。而正是因為這些特點,使得部分出現在野外的斑點叉尾鮰開始大量繁殖,在不長的時間之內就已經隱隱有泛濫的傾向了。
但是我們並沒有見過什麼報導上出現類似於「驚人!長江流域竟然出現這種龐然大物!」這樣的新聞。實際上,即便是「流落在外」的美國巨鯰,在我們的國度也萬萬長不成在它們老家那樣江底霸主的模樣,別說想長上二百斤、一米長,現實是這些生命力頑強的大魚想要在天朝長到半米、20斤都要謝天謝地,感激釣友和中國大廚們的不殺之恩了。
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它們肥美而上乘的肉質。大家都知道,鯰魚刺少肉多,僅有一根大梁骨和較粗的骨刺,肉一節一節非常敦實,即便是小孩子吃也不會有什麼被卡住的危險,所以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很多將鯰魚入饌的菜餚。
所以,一旦斑點叉尾鮰在江河之中數量激增,被兩岸居民發現,欣喜若狂的釣友們立刻就全副武裝上陣,結親伴友地來一場愉快的垂釣活動,根本不會給它們泛濫成災的機會,更不會讓它們肆無忌憚地「隨便長長」,往往在它們不到半米的時候就被捕撈上來被各種垮燉、紅燜、松鼠、清蒸成一道道美味的菜餚了,許多的網友直呼:好吃是好吃,就是長太慢了
所以,在中國,面對人均廚藝八級精通美食的各種吃法的天朝人民,美國巨鯰可以稱得上是弱小、可憐、又好吃了。
其實像美國巨鯰這樣的例子在我們國家也不算少數,像之前在別的國家泛濫成災、讓當地居民一籌莫展的小龍蝦、牛蛙這些東西,在我國吃貨的眼裡,已經是冒出撲鼻香味的菜餚了。只要能吃,那麼中國人必不可能讓它們變成一種災難。說到這裡,今晚的夜宵想好吃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