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廣州在圖書館建設方面立了個「flag」
▼▼
到2020年
要實現全市平均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
達到甚至超過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水平
通過一系列紮實、穩健、高效的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廣州市有公共圖書館229個,平均每6.5萬人擁有一座館,提前一年實現了「小目標」。
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李國新說:
廣州的圖書館制度體系建設為全國樹立了樣板。
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是目前中國最好的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之一,也是全世界一流的城市圖書館服務網絡之一。
廣州引領了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也引領了世界公共文化發展方向。
從似乎悄無聲息到全國關注,四年來,廣州在「圖書館之城」方面,到底做了些什麼?「廣州經驗」究竟領先在哪裡?它在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制度體系等方面,能為其他地區提供哪些啟示和經驗?
提升治理能力 完善制度體系
立法先行,是令廣州圖書館治理能力取得突破性提升的根本保障。廣州市文廣旅遊局公共服務處負責人指出,2015年5月1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2015年底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對標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對廣州公共圖書事業做出整體設計,計劃到2020年,實現每8萬人擁有一座圖書館。並且制定了市、區、街鎮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用法律規範的方式,為政府如何保障圖書館投入、保障多少提供了可操作的標準和路徑。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相關負責人還特別強調,《條例》制定的各項標準,都經過了嚴格、嚴密的科學論證,考慮到了廣州市,以及市內各區的實際情況。目標高遠,但絕不好高騖遠。
2015年至2019年,廣州先後制定印發了《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廣州市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規範》《關於全面推進我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第三方評估管理辦法》《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工作指引》等,為提升圖書館建設治理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按照計劃,廣州將在2020年完成制度設計階段性目標。
還應看到,在此期間的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施行;2018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正式施行。可以說,廣州「圖書館之城」的建設,既是自己立足實際、主動進取的創新探索,也是與國家總體戰略、要求的和諧共振。
廣州圖書館館長方家忠認為,可以說廣州經歷了一個從文化自覺、法治政府到「良法善治」的過程。2012年提出「圖書館之城」建設目標,啟動立法、制度設計,從2015年開始,有步驟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規。到今年,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等為基幹的「1+8」配套制度基本完成。一路走來,「制度」的作用極為突出。在制度的保障下,才有了建設體制創新、驅動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創新等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
總分館制讓「頂層資源」流動到「神經末梢」
在「圖書館之城」建設中,不能不提的就是大放異彩的「總分館制」。
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是文化和旅遊部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解決「最後一公裡」的重要管理機制。顧名思義,這種制度,就是以若干「總館」,即中心館為樞紐,連接起一定數量的「分館」。這樣一可以提升圖書等資源的分配效率,降低成本;二可以將那些沉澱在各館之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有效激活;三還可以大大加強文化資源「上下層」之間的流動。
最後這一點,尤為重要。近年隨著大眾對於文化知識、信息資源的需求快速增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夠用」的情況在很多地方都出現。按照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要讓中心區與非中心區,以及街道等社區都擁有巨量的藏書、寬大的場館,無論從成本還是空間的角度來說,都不可能實現。其「痛點」,就在於「流動」。而總分館制,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
廣州市文廣旅遊局公共服務處負責人介紹,廣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以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力量大投入。指出,廣州的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首要的創新之舉,在於制度法制化。廣州圖書館總分館制體系建設,是全國首次用地方法規明確市、區政府在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的責任——市政府負責設立廣州圖書館為全市公共圖書館中心館,區政府負責建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區公共圖書館為區域總館,鎮、街道公共圖書館為分館。
要實現《條例》定下的目標,「保障」必不可少。據介紹,幾年來市、區、街鎮圖書館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當中,政府主導作用發揮明顯,2015年市財政對各區圖書館安排建設資金4600萬元,2016年安排購書資金5600萬元,支持區館建設和區域總分館制建設試點。2018年,全市公共圖書館財政總投入4.51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市、區級圖書館13個20處,建築面積合計28.33萬平方米。廣州圖書館新館建築面積9.8萬平方米,是世界以城市命名單體面積最大的公共圖書館。2015年,黃埔區圖書館新館對外開放;2016年,從化圖書館二期對外開放;2017年,海珠區少兒館對外開放;2019年9月底,越秀區少年兒童圖書館試運行。目前,海珠、白雲、花都、番禺、南沙5個區均正在推進實施新館建設項目,建築面積將新增10.3萬平方米。
一個特別突出的亮點是,廣州基層圖書館設施保障水平不斷提高。針對區、街鎮圖書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2017-2019年,市財政累計投入1670萬元,各區相應提供配套資金,扶持63個街鎮圖書館和23個市民書房新建改造,有力推動了全市公共圖書館建設水平整體提升。
因地制宜 靈活設計 最優化配置資源
廣州是一座極為豐富,也極為複雜的城市。區域各有特色,所以如果要考察廣州的「圖書館之城」建設,必須把它放到這樣的整體環境中來考慮。
越秀區是老城區,也是中心城區,重點單位多,人口密度高,拆遷難度大,空間有限,但區內各類文化服務資源豐富。於是,越秀區圖書館萌發了建設「多元」總分館制的工作思路。區圖書館館長鍾少薇介紹,區館在全省率先與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合作共建四閱分館,365天不打烊,長期開展線上、線下「你選書我買單」活動,圖書可以快遞上門,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十大「最美粵讀空間」;與礦泉街道辦事處、廣州市第七中學實驗學校合作共建廣東省首個街道少年兒童圖書館——越秀區圖書館礦泉分館,採用「錯時開放」的方式,打通了「學校」和「社區」的圍牆,讓雙方資源實現了互補共享。
越秀圖書館
天河區有一座「網紅」圖書館——區圖書館與天河科技園管委會、與亨美術館三方合作,在天河科技園設立的科技園分館。它位於綠樹掩映、鳥語花香、湖水環繞的大觀溼地旁。天河區文廣旅局副局長蔡碧介紹,它建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以科技和藝術類圖書為主,配備24小時智能微圖書館設施,主要服務於園區內信息技術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企業。
天河區圖書館館長劉馳告訴記者,考慮到區館館舍面積小等實際,他們將數位化圖書館建設及數字閱讀推廣定位為天河區圖書館發展和開展服務的主要方向,打造了天河雲學習中心、天河區地方文獻資料庫、古籍在線閱覽平臺等本地特色數字服務平臺。「天河雲學習中心」為讀者提供包含12個學科的9萬餘集視頻,實現用戶互動交流,且終身免費;「天河移動圖書館APP」提供主流報紙400種、全文下載圖書130萬冊,微信公眾號推出有聲圖書6000小時。
位於白雲區的廣州圖書館廣州市兒童公園分館是廣州圖書館與廣州市兒童公園共同打造的第一個兒童青少年主題直屬分館。總藏書約4萬冊,其中少兒圖書約3.5萬冊,每月更新圖書約1000冊。2臺歌德電子書借閱機,預裝2000多種獨家授權的正版圖書,每月更新100本,與出版社紙書同步發行,讀者用手機掃描,就可免費下載閱讀。廣州圖書館副館長陳深貴告訴記者,2016年10月1日開館至2019年10月,兒童公園分館共外借圖書60.68萬冊次。其中2018年全年接待讀者共27.49萬人次,借書共20.77冊次,是廣州市服務效益最好的基層分館。
政府主導 多方共建 小財政撬動大投入
今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工作指引》發布。廣州市文廣旅遊局公共服務處負責人介紹,廣州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採取文教融合、文商融合、文企融合等方式,積極與學校、企業、園區、地產商、民營團隊等各類社會機構合辦圖書館、文化館分館,以財政小投入撬動社會力量大投入。
與社會合辦的圖書館,現在也被納入了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實行統一規則、統一服務、通借通還。目前,書店、企業園區、咖啡店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圖書館分館建設,圖書館辦館主體呈現多樣化特點。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政府與社會力量合建分館55個。這些館,樣貌多端,個性鮮明,湧現出一大堆「網紅」。
2019年3月31日,海珠區圖書館同創匯FDC分館正式對外開放。它位於廣州綠肺——海珠溼地旁的唯品同創匯創意園內,坐擁萬畝果林。它打破了以往圖書館提供圖書服務為主的傳統,是全市第一個面料實物和服裝類書籍完全融合的圖書館。除了提供傳統的廣州市通借通還圖書服務,它還是全球最大的面料交易及數據服務平臺,分門別類擺放著來自全球的400多萬種面料的料卡,可以實現「一秒調全球樣布」「一鍵下單購買」。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孫珺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維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