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正是野菜大規模上市的時節,很多人應該早就想嘗嘗新鮮的野菜了,但最近一則央視報導卻讓人心頭一驚:蕨菜竟然會致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一起先來看這個視頻:
1
據央視「共同關注」報導,不管是實驗動物還是牲畜,食用蕨類都有可能造成中毒的情況,包括肝的損害、致癌,而這種致癌物質就是上世紀80年代從蕨菜中提取到的原蕨苷。
通過送檢,測出原蕨苷在蕨菜中含量從高到低為葉、莖、根,葉中含量是根的10倍。而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官方網站裡,原蕨苷被列為二類致癌物質。
實驗數據還揭示,這些致癌物質在蕨菜的根莖中的含量最高,葉中次之。其中歐蕨伊魯苷超過安全限值達到37倍,苯草酸超限22倍。
實驗室進行蕨菜致癌的動物餵養試驗表明,蕨菜可使大鼠誘發胃癌、腸癌、乳腺癌、膀胱癌、白血病等。研究人員還對經過烹調加工過的蕨菜致癌試驗表明,即使經過加工的蕨菜,也能誘發癌症。
2
蕨菜是傳統野菜的代表,是「山菜之王」,很多人認為它綠色無汙染,有營養,甚至還可抗癌,被譽為「長壽菜」。據相關資料顯示,蕨菜嫩葉含胡蘿蔔素、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粗纖維、鉀、鈣、鎂等多種營養素和礦物質。此外還含有18種胺基酸等。
3
為了再次確認報導的真實性,小編特地又查了一遍專業的醫療知識網站,查詢到的結果是:蕨菜的確具有致癌性,致癌性確實是由報導所說的蕨菜所含原蕨苷引起。
那蕨菜就是100%致癌麼?說100%致癌肯定是錯誤的,現實中癌症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經年累月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致癌物的接觸劑量與接觸頻度之外,個體的健康狀況、遺傳因素、生活習慣、居住環境等其他諸多也是重要原因。
簡單來講,蕨菜含有致癌物質,吃了肯定有影響,但不是說吃了蕨菜就一定得癌症,除了自身原因和環境影響外,還要看你多久吃一次蕨菜,每次吃的量多少來決定。
那吃多少量才合適?目前沒有絕對安全劑量,吃得越多,吃得越勤,癌症發生的概率就會越大。總之,蕨菜可以吃,偶爾吃少量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經常長期大量食用。
4
蕨菜若經過加工處理,所含致癌物質的濃度雖不會完全消失,但可以進一步大幅度降低。日本人用這種方法降低蕨菜有害物質,大家可參考:
1、將蕨菜置於寬敞大鍋裡一根根排齊,倒入蕨菜重量 1% 的蘇打粉。
2、倒入沸水直至蕨菜被充分淹沒。
3、上蓋、直至冷卻。
4、清洗、再大量倒入水,即可取用,剩下的每兩天換水一次則可存放一周。
客家人到山上把蕨摘回來,一般也會浸泡一段時間之後再拿來炒,這種方式都是前人傳下來的,但這應該也是一種降低有害物質的土辦法,但能降低多少就不知道了。
有人說我奶奶吃了一輩子的蕨菜也沒事,也有人說有些地區的厥類品種不同,不具致癌物質。
對於上述疑問,我的回答是:老奶奶沒事可能她不是每天吃蕨菜,而且每次吃的量也不是特別多;對於說當地的蕨菜不具致癌物,最好的辦法是找當地檢測機構檢測一下,這樣大家吃得都放心!
總之,蕨菜含致癌物質,能不吃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切忌長期大量食用。
美味雖好,可不要吃太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