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天氣轉涼,
家長們怕孩子受凍。
除了把孩子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起來,
還開始尋找各種「禦寒利器」,
比如暖寶寶、熱水袋……
但大家不知道,
這種取暖方法
可能讓娃「很受傷」……
��
暖水袋、電熱寶、電熱毯
使用得小心
寫作業的時候抱個暖水袋、電熱寶,孩子就不怕手冷了;睡覺的時候打開電熱毯,孩子更容易入睡。這些防寒產品,每到寒潮來襲時,就會被家長們翻出來。
但是要知道,
這些東西使用時稍不留神,
就可能會把孩子燙傷!
深圳市兒童醫院骨科燒傷整形組副主任醫師熊竹表示:「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三度燙傷的孩子,就是用熱水袋在孩子身邊一直放著就燙傷了,皮膚已經全部壞死、發黑,形成了焦痂。這個孩子後來做了植皮手術。」
看到這裡,家長們可能會有疑問,
這些「保暖神器」最多也就40-50°C,
怎麼還會把人燙傷呢?
其實,
低溫物體短時間接觸並無大礙。
但是長時間接觸
就如同「慢火燉肉」,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
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概念
——「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於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緊貼熱水袋,部分皮膚就容易造成局部燙傷。
在暖寶寶的外包裝上,印有「嚴禁直接接觸皮膚」的提示
「低溫燙傷」並不「冷門」
成人、孩子都容易中招
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容易中「低溫燙傷」的招。
浙江台州椒江的陳女士近日睡覺時在被窩裡放了熱水袋,第二天發現右腳有個地方隱隱作痛,她發現患處皮膚顏色有點紅。
第二天晚上,陳女士右腳的發紅處出現了水皰,她便抹了燙傷藥膏,可本以為幾天就能好的小燙傷,一個星期後開始化膿。陳女士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燙傷處雖然看起來非常小,但深度卻有0.5釐米。
浙江省台州市中心醫院燒傷科副主任醫師汪樂介紹:「當皮膚接觸44℃以上的物體時,只要一二十秒就會被燙傷。」他說,這種燙傷大部分屬於三度燙傷,熱度已經損傷到皮膚全層,有時會傷及皮下的脂肪、肌肉和骨骼。
普通燙傷一般半個月能好,但三度燙傷無法自己癒合,如果不及時治療,損傷會繼續往裡走。雖然創面只表現為一小塊皮膚發紅,但裡面的化膿可能會越來越深,需要專業的燒傷科醫生才能處理。
而嬰幼兒群體,則更需要注意,因為他們的皮膚相較於成人更薄、更嬌嫩,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比較差,因此,對於溫度的耐受沒有成人那麼好。
並且,孩子的表達能力欠佳,在感覺到燙的時候,甚至還不會表達,特別是睡著後,他們對溫度不敏感,受燙時更難作出及時反應。
醫生建議:
四歲以下的孩子,應當避免使用電熱類產品。
在給大一點的孩子使用電熱毯時,溫度也不要設定得太高,更不要整夜使用。
使用熱水袋取暖時,外面要用布包裹隔熱。
使用暖寶寶時,不要直接接觸皮膚。
使用暖風機時,旁邊最好有人看護。
這種電熱水袋
使用更要小心
另外,
現在許多人會使用電熱水袋,
也就是俗稱的「暖手寶」,
替代普通的熱水袋取暖。
可大家必須注意,你買的「暖手寶」
很可能化身成「熱水炸彈」,
已有多人中招!
��
6歲女童右臉被大面積燙傷
廣東一戶人家在為電熱水袋充電時,電熱水袋突然爆炸!6歲女童右臉被大面積燙傷,留下黑色傷疤。
熱水袋爆炸,兩個月大寶寶被燙傷
南京秦虹小區張先生家裡的電熱水袋突然爆炸,才兩個月大的寶寶被燙傷。醫生診斷,孩子面頸胸部及上肢約有20%面積Ⅱ度燙傷,可能要輸血漿、植皮。
電熱水袋分兩種,一種是電熱絲(管)式電熱水袋 ,另一種是電極式電熱水袋。而2010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安全儲熱式電熱暖手器的特殊要求》,已經明確將「電極式電熱水袋」列為禁止生產產品。
電熱絲熱水袋
電極式熱水袋
這是為什麼呢?電極容易生鏽,當鏽末進入液體時,會導致液體電阻力降低,加熱功率提升,進而溫度升高。這時如果溫度控制器失靈,液體超過一定溫度後就會因氣化而爆炸。
電熱水袋爆炸過程
如何辨別?買電熱水袋時,
可以用手輕輕地捏一下:
如果能摸到網狀物體或是非常明顯的弧形線圈裝置,則為電熱絲式電熱水袋;
如果捏到的是較大體積的U形或兩截硬邦邦的圓柱體,就是電極式電熱水袋!建議不要買!
來源/信息時報、深圳晚報、深廣電第一現場、央視新聞、台州晚報
原標題:《嚇人!用這東西取暖,竟上了手術臺…注意!溫度不高也會燙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