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14年5月。
近日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其中提到了西湖醋溜魚,想起數年前在西湖邊的樓外樓也嘗過那幾道名菜:西湖醋魚、東坡肉和龍井蝦仁。再找當年的照片,僅剩下兩張,本篇就只能用文字和別的圖片堆砌了。
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菜餚,絕大多數源起於民國之後。歷史更長久的,多是小吃一類,到了菜餚級別,只可能大都市才會有,比如始於明代的北京烤鴨。得益於京杭運河與沿海通商便利,繁華了上千年的「人間天堂」杭州,還留得下幾款傳統菜式。即使如此,那極具地方特色的龍井蝦仁,史載也只是從清末的翁同龢開始。
號稱有千年歷史的東坡肉,更可能是被附會在名人身上,也沒有明確的誕生的地點。蘇東坡自己的文章中,有他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燒豬肉一首,強調少水、文火,長時間烹煮。是不是現在這種以黃酒代水悶煮大塊五花肉的做法,並無史料佐證,我說蘇東坡寫的是紅燒肉、燜肘子,你也沒法提出證據反駁。
【四庫全書】《東坡全集》卷九十八
即使它就是在宋代被發明的,口味必有很大改變,東坡肉需要加入八角、茴香、丁香、桂皮一類香料,現代調料系統與千年前完全不同。
樓外樓的三大傳統名菜中,或許只有西湖醋魚才是歷史最長、口味變化不大的菜餚,且一定是產於西湖之畔。這是基於它有一定的史料支撐,又是採用極簡的、現代可複製的原材料、調料和烹飪工藝。
先看史料。西湖醋魚的淵源是五柳魚,南宋宋五嫂五柳居的名菜。元代的《武林舊事》中記載,五柳居在蘇堤上,五嫂的魚羹受到宋高宗趙構的喜愛,故而成名。值得注意的是,五嫂是南渡的北人,這魚羹更可能是東京汴梁(開封)口味,才勾起了趙構的思鄉之情。也沒有史料佐證五柳魚採用醋溜。三百年前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有「醋摟魚」一項,明確宋嫂魚羹是醋溜青魚。
【元】《武林舊事》卷三
註:杭州另有名菜「宋嫂魚羹」,是用各類食材雜燴成的魚湯,更像是對歷史的附會。
再來看西湖醋魚的製作:
原料:活青魚,傳統淡水四大家魚,沒什麼特別的。
烹飪:水煮、勾芡澆汁,更簡單。
配料:醋、醬油、姜(梁實秋強調絕不可用糖),這其中歷史最短的是醬油,也在南宋被發明了。
這麼說來,近兩百年歷史的老店——西湖樓外樓,它的西湖醋魚算得上歷史悠久,傳承有序了。真的麼?
那年在樓外樓等了很久的座,終於迎來了這名揚天下的西湖醋魚。嘗一口,這魚可真是別致到了極點。極清淡,僅有酸鹹之味,除了薑末就沒別的調料,更突出了腥與酸。我心中的疑問是:淡水魚有這麼做的?難道我吃的是死魚?樓外樓,不至於吧?
這也是很多人嘗過西湖醋魚後的感受。很少有人說它好吃,不僅是現在,清代不只一位文人認為西湖醋溜魚「徒有虛名」。
為什麼?如果你和梁實秋一樣對西湖醋魚大加溢美之詞,說明你的口味迥異與常人。一道烹飪如此簡單,原材料到處都有的菜餚,如果能被大眾接受,怎麼可能只在杭州見得到?東坡肉好吃,全中國到處都有。別告訴我樓外樓在調味上有什麼千年不傳之秘;也別告訴我西湖的青魚是神仙肉,我也根本不信這魚就是從西湖里現捕來的;別告訴我,離開西湖,就不可能做出醋溜魚。它走不出西湖邊,就是因為沒幾個人愛吃。
再說了,醋溜魚就是千年不變的正宗麼?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對醋溜魚的烹飪寫得很清楚:「活青魚切大塊,油灼之,加醬、醋、酒噴之。」切塊、大火過油,這根本就不是現在西湖醋魚的做法,而是典型的粵菜「醋溜魚塊」,醋溜魚塊可是加糖的。
【清】《隨園食單》
其實,將西湖醋魚改成大眾口味很容易,只要多加點糖,將魚醃一醃,水煮改清蒸,調料適當再來一些即可。樓外樓的大師傅們不知道麼?他們僅提供一個選項——鱖魚——腥氣弱些但價格更貴。
多想想,這麼做一定有它的道理。我認為,西湖醋魚體現的是對傳統的堅持,新鮮、不預處理、絕不加糖是這道菜餚的特色,如果改了,那就不是西湖醋魚。
梁實秋《雅舍談吃》
你來到樓外樓是為了欣賞西子美景、品嘗特色菜餚、緬懷臨安城的故事,還是為了吃飽吃好?什麼是好吃?什麼是難吃?我們怎麼能知道古人的口味,現在覺得好吃的,我們的後代會怎麼評價?
我們最好還是相信,這就是宋嫂魚羹,它曾經勾起宋高宗趙構對東京汴梁城的回憶,它代表著「人間天堂」千年的榮光,它是一個都市驕傲的姿態。
無論這些所謂的傳統名菜,是歷史的真實傳承,還是對歷史的虛構。
後記
莫名其妙地回到了筆者習慣性的歷史考據中,和吃已經沒多大關係。就這樣吧,做個調劑也好。
原創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