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海南疍家漁排 成千上萬漁民組成部落 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

2020-12-27 謝徐瘋子

提到海南,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寶藏的省份。海南不僅僅有海口,三亞,還有很多很多地方都有非常美的景色和值得探討的人文歷史。我去過海南好幾次,海口三亞,還有陵水,萬寧等等地方,雖然大家都說三亞旅遊太過於成熟,消費高,不適合普通人遊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近些年來三亞旅遊市場趨於平穩,管理很到位,吃海鮮住酒店都是明碼標價,不存在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而且這麼多年,三亞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其所歡迎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不過小編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很小眾的地方,它就是海南陵水的疍(dan)家漁排,也被人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

既然說到吉普賽人,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吧,吉普賽人也稱吉卜賽人,是全世界著名的跨境民族,吉普賽人自己也成為自己羅姆人。這個民族很奇怪的,比如拿我們民族來說,漢族你就是漢人,滿族叫滿人,回族叫回民,藏族叫藏民,但是無論你是哪個民族,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我們都是中國人。但是吉普賽人不一樣,英國人叫他們吉普賽人,法國人叫他們波西米亞人,西班牙則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還有俄羅斯,希臘,伊朗,斯裡蘭卡對他們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

說到這我們不得不去聊,吉普賽人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其實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天生愛流浪的民族,至今的吉普賽人都保持著一顆關於流浪的心,他們覺得流浪是浪漫的,是嚮往的,這是他們天生的氣質。如果你見過這個民族的人,你或許會有一些感想,吉普賽人和現代人的差距太大了,如果說誇張點他們應該是古代人吧,居住在馬車裡,基本沒有小汽車這類交通工具,有沒有護照,講不講英文,有沒有錢等等對於他們來說沒什麼意義,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為什麼會說海南疍家漁排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呢?當然這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說他們與世隔離,生活以自己為中心,更多的是形容這種生活方式。關於疍家漁民的說法有很多種,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漁民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這是一個與海戰鬥的部落,常年要和風浪鬥爭,如蛋殼一樣的脆弱,所以就稱為「疍民」。但是對於「疍民」的來歷,很多研究歷史的學術家都沒有最終的定義,不過目前看來也不是很重要,至少現在他們生活得很好就足夠了。

其實以前的疍家漁民生活的還是很艱辛的,他們沒有土地,沒有部落,只是有一個小小的漁船,又要生活還要看天,我們要知道這畢竟是漁民部落,他們都靠海為生,以海為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近海捕魚養活一代又一代人。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陸續才將他們安置在陸地上,生活也就慢慢有了保障。

但其實,常年生活在海上的人,並不習慣在陸地生活,對於大部分疍民來說,他們陸地的房子都會用來出租或者出售,他們還是喜歡在海上生活。但是同以前孤獨的船隻來說,現在的疍家漁排船連著船形成了整體,這樣既方便互相走動串門,其實更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效的抵抗颱風,再也不用擔心被大海威脅,不得不承認疍民的智慧啊。

其實說到這,或許你對這個小部落有了更新的認知,但我還要告訴你哦,疍民不是一個民族,不僅僅海南有,廣東、廣西、福建等很多沿海沿江一帶都有, 他們和本地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陸地人生活靠勞作,而疍民就靠捕魚和運輸業來養活自己,這裡的孩子們還是會去陸地讀書,很多年輕人也會到城區去工作定居,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拿現在的疍家漁民來說,因為大家都知道海南陵水是一個非常好的旅遊城市,特別是如今的疍民,他們靠近海南陵水南灣猴島景區,很多生活在海上的疍民把自己的漁排改造成旅遊餐廳,承接了很多陸地的遊客來漁排用餐和參觀,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給遊客帶來不一樣的旅遊體驗,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疍民不願意住在陸地的原因了。

當然,不僅僅是疍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如果你來到南灣猴島景區,你或許也會和我一樣能發現不一樣的美好。去南灣猴島需要乘坐索道,從上空俯瞰疍家漁排是什麼有不一樣的視覺衝擊。一面是鬱鬱蔥蔥的高山,一面是大都市的高樓大廈,下面就是一排排海上的房屋,真的是一派祥和又美好的畫面不是嗎?

說到這裡,對於疍家漁排的介紹基本就結束了,但是我還是喜歡這樣的海洋人家,或許他們沒有生活在大都市人的煩惱,不用考慮房價多少,不用考慮今天會不會被解僱,不用考慮去買車子等等。同樣是一日三餐四季,疍民同很多人或許有不一樣的感悟吧,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難道你不也很嚮往嗎?最後小編想問,提到海南陵水你還知道哪些景點嗎?提到疍民,你還見過哪些「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呢?歡迎評論留言。我是謝徐瘋子,一個不知名旅遊自媒體,願我的文字和圖片能給你平凡的生活增添些許溫暖,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海南的三月,疍家漁排在南灣的猴島,吉普賽人漂浮在海上
    疍家是生活在海上的人的總稱,據說存在於沿海地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住在海上的人越來越少了。過去,他們在海上生活了許多年,陸地上沒有房子。家是船,船就是家。每一年,每一個月,都不曾改變。不知道過了多少代,才流傳至今!
  • 海南的「海上吉普賽」,如此壯觀的疍家魚排2年後將不復存在
    即將消失的海上吉普賽——新村港疍家漁排歸港的小船劃破寧靜,在北緯18°蔚藍色的海灣裡,那整齊的魚排、紅頂的小屋,從岸邊一直延伸向大海,在陽光下構成一幅極為壯觀的畫面。這裡就是位於海南陵水縣新村鎮的疍家漁排。
  • 霞浦東安疍家漁村,探秘「海上威尼斯」的「海上吉普賽人」聚集區
    何為疍家:說法1:由於疍家人長年累月居住的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上而得名;說法2:疍家人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以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自稱為「疍家」;疍民沒有部落,沒有田地,以海為生。其實,為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東安島,「霞浦威尼斯」10月的霞浦著實陰晴不定,頭天傍晚頭著烏雲滿天地離開了楊家溪村,作別用煙餅製造出來「遠似浮雲近似煙」中的老頭老太和老耕牛。
  • 以舟為家生活在海上 中國有群「海上吉普賽人」
    中國有群「海上吉普賽人」,其中還有《海賊王》裡阿普的原型  疍家,是中國沿海水上居民的一個統稱,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海南一帶。在香港和東南亞也有不少疍家人後代,香港名人霍英東就是疍家人的後代。  關於疍家的記載,自唐朝就有。
  • 海上阡陌 疍家漁排——你所不知的人文海南
    海上阡陌 疍家漁排——你所不知的人文海南
  • 最適合床車自駕遊的海南環島之陵水縣疍家漁排,觀落日、品海鮮
    從五指山熱帶雨林到陵水縣疍家漁排近130公裡,地形從高山、丘陵、平原直至大海,可全地形領略海南地貌特點,中途經保亭縣,對那裡的地理環境感覺不錯,介於山海之間,氣候也相對乾燥。到了海邊,有很多疍家漁排的經營者在攬客,可以選擇一家登上免費的擺渡船穿梭於魚排之間,登上魚排參觀一下他們的生活環境,可以不吃、不喝、不買然後再做他們的船回到岸邊。疍家即水上人家,現在他們基本上在做魚排上的海鮮餐飲生意,每個魚排就是一個海鮮餐館,平時他們就生活在魚排上,但在陸地基本上都有房產,孩子上學、老人修養都已離開了魚排。
  • 海南陵水新村港:疍家魚排船民世家
    在當地影友老西的帶領下,我們一行20多人來到臨海的一處高樓前,順著樓梯爬到八樓頂棚,這裡視野開闊,一覽無餘,海對面就是猴島山巒,海灣瀉湖裡,許多漁船魚排密集的連成一片,隊列彎彎曲曲,伸向遠方,這時海面上的太陽開始升起,映紅了海面,波光粼粼,金光閃閃,美極了。
  • 海南陵水縣新村港:良港育珍珠 疍家伴漁排
    疍家文化傳久遠  在海南的許多港口中,都曾經有著疍家人的身影,海口港、鋪前港、昌化港、三亞港和臨高地區的港口,都曾生活著疍家人。他們沒有土地,隨著江河水系和大海的潮流、魚群而遷移。或逐水而居,或沿海流散落在中華及南洋各地,形成了一個生活形態獨特的族群,被譽為「海上吉普賽」。
  • 海南周刊| 陵水新村港:良港育珍珠 疍家伴漁排
    或逐水而居,或沿海流散落在中華及南洋各地,形成了一個生活形態獨特的族群,被譽為「海上吉普賽」。  而在其他地區疍家人逐漸上岸,改變原來水上生活的時候,新村港仰仗著大海廣闊的胸襟和青山的溫柔情懷,不僅容納疍家人,而且保留了較為完整的疍家文化。  據史料記載,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浙江和香港沿海一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登疍家漁排 品美味海鮮
    ———疍家漁排。  傍晚時分,從新村碼頭向海上紅燈高懸的漁排望去,一格格用厚重長木和泡沫塑料固定起來的網箱上是疍家看守漁排的木屋,彼此相連,鋪滿了港灣,猶如一座巨大的海上浮城。日落晚霞、海上漁排、晚歸漁船、展翅翱翔的海鳥,儼然一幅生機而有活力的優美畫卷。  老闆吳才貴的漁排,是新村港最大的海上餐廳,有專門的船隻負責接送食客。
  • 去海南吃海鮮的正確姿勢,從「打邊爐」到「漁排」!
    隨心所欲「打邊爐」 在海南吃海鮮,要想吃得正宗又過癮,一定要學著海南本地人「打邊爐」。海南人「打邊爐」歷史悠久,且名目繁多。據說是因圍爐而食,守著爐子邊涮煮邊食,所以稱之為「打邊爐」。從烹飪技藝而言,「打邊爐」幾乎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只需一鍋清水,再放入少許香菇、枸杞、蔥、姜、地旦。
  • 疍家漁排、海景民宿、休閒海釣……解鎖海南休閒漁業的不同「玩法」
    SO,目前海南都有哪些和休閒漁業相關的項目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不少,往下看↓↓↓「疍家漁排」疍家漁排。資料圖位於海南陵水的新村港,擁有世界一流的海水養殖基地和全國最大規模的石斑魚養殖基地。這裡居住著許多疍家人,疍家人靠打魚為生,以舟楫為家,民俗風情濃鬱。在陵水的疍家漁排品嘗當地特色海鮮是一種特別的經歷。當太陽漸漸在海平面消失,新村港變換了色彩,疍家漁排上點起了燈火,橘黃色的倒影讓海水更加多情。
  • 網媒記者陵水跨上疍家漁排 品嘗特色「氣鼓魚粥」
    9月25日,由南海網主辦的「百城百網海南深呼吸」——2014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行採訪團記者、編輯們在遊玩陵水南灣猴島後,便到海邊的疍家漁排上欣賞獨特的疍家風情,品嘗美味海鮮,大嘆不虛此行 (南海網記者 徐開飛攝)
  • 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航拍陵水新村漁港(資料圖)。 王曉斌 攝中新網海南陵水9月21日電 題: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王曉斌海南省竣工最早的國家級中心漁港是陵水新村中心漁港(下稱「新村港」)。世代以水為伴的疍家人築屋漁排上,形成了一座浮動的「威尼斯城」。航拍陵水新村漁港,港內漁排密布。(資料圖)。 王曉斌 攝這座漁排上的「浮水之城」如此富有特色,乃至一度被訛傳為「古陵水八景」之一。殊不知它的誕生時間比新村還新,是一個地道的「80後」。
  • 中國國家地理馬宏傑推薦 | 中國的「水上吉普賽人」 漸行漸遠的...
    所謂「疍民」,以船為家、逐水而居,被稱為「水上的吉普賽人」。歲月流轉,越來越多的疍家人上岸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一艘艘疍家艇載著漁歌漸行漸遠。圖為三亞市南邊海漁港停靠的疍家人漁船。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 三亞唯一的疍家漁排,生意紅火但漁民依舊住在漁排上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魚為生的小漁民家庭為「疍家」,能在近海捕魚。漁港裡也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退潮時,他們下籠下網,捕些魚蝦。據記載,疍家人和漢族是兩個組群,疍戶的語言原先也不是漢語系的一種。然而疍家人的語言早已經被漢語取代了,而且一直趨向漢化,現在已經難以考察出他們的語言所屬。
  • 漁排上的海鮮粥
    文/陳妙蘭 圖/三廚新海府粥城提供 海南四面環海,靠海謀生的漁民不計其數。在長期與大海相伴的日子裡,漁民們不但從大海的浪濤中磨練出粗獷的性格,掌握了航海、捕漁等技術,還從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衍生出獨特的「漁耕文明」,形成了許多與「海」相關的飲食文化,例如海鮮粥。
  • 南灣疍家漁排 難忘那一碗海鮮粥
    疍家人以船為家,他們長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撈作業,大海則給予了疍家人各式各樣的海鮮食材,他們就將這大海的饋贈烹調成最獨特的美味。在南灣猴島附近,就有這樣一片疍家人的漁排,現在這裡旅遊興旺起來,於是各家各戶都在漁排上開了餐館,人們來到這裡可以坐上小船上到漁排上吃海鮮,還可以體驗疍家人的日常生活。這裡的漁排連成一片,漁排之間留著的通道和陸地上的街道一樣,小船穿梭其間,不一會就來到了餐廳老闆家的漁排上。老闆娘看我們來了,也開始忙碌起來,從網箱裡撈魚。
  • 開港了,疍家漁民的祭海儀式,傳承疍家文化
    疍家永傳承, 8月15日至16 疍家文化節,在陵水新村鎮中心漁港碼頭落幕經過3個多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接近尾聲,漁民迎來開海捕撈的季節。在疍家漁民代表宣布開海後,現場千艘漁船整齊待發,拔錨啟航。
  • 獻上在海南吃海鮮全攻略,值得收藏!
    第三站瓊海站潭門是海南漁業大鎮,潭門漁港也是海南三大中心漁港之一。有人甚至說「中國的海鮮在海南,海南的海鮮在潭門」。每當伏季休漁結束,潭門漁民出海開始大型捕魚作業前都會舉辦盛大的祭海儀式。所以8月不如去潭門赴一場趕海節,吃一場海鮮的饕餮盛宴。潭門海鮮的做法比較獨特,保持了食物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