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品讀幾首夏日詩詞,權當消暑降溫的幾杯涼茶,供大家品嘗。
小池
宋代: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裡,南宋時期著名的田園詩人。有一年,楊萬裡到江蘇常州任職。這裡景色優美,民風淳樸。這一天,詩人信步來到郊外,見前面青山腳下有一處池塘,一股清澈的泉水,從山上靜靜地流入池塘,沒有半點聲音。有幾棵楊柳矗立在池塘邊,夏日的微風,拂動著柳枝,婆娑的身姿倒映到池水中,像幾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在池邊嬉戲打鬧,有時還把池水當做一面鏡子,對著它梳妝打扮。池塘裡,幾株剛剛鑽出水面的荷葉的嫩芽,緊緊地包裹著像一支支尖尖的菱角,在池水中隨風飄擺。幾隻蜻蜓從遠處飛來,調皮地站在它上面,像一個個武林高手,站在梅花樁上,一決雌雄。
楊萬裡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住,一時詩興大發,吟出這首流傳後世的小詩《池上》。這首小詩,讀來是一首詩,展開是一幅畫。詩中有畫,畫裡藏詩。泉眼、樹蔭、小荷、蜻蜓,靜動結合,相得益彰。
日上三竿,不知不覺中已近中午,詩人依依不捨地回到住所。午睡初起,僕人端進來一盤酸梅。初夏時節,梅子剛剛成熟,拿起一個放在嘴裡咬一口,一股酸甜的味道沁人心脾。隔窗眺望庭院,牆根的幾行芭蕉長得鬱鬱蔥蔥。深綠色的葉子,映在紗窗上,隨風晃動。夏日天長夜短,詩人伸展一下慵懶的身體,走到室外。百無聊賴中 ,閒看幾個兒童在院中用手捉柳絮玩。
院中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蔭下長著一小片青苔。轉身回到屋內想看幾頁書,屋裡悶熱懶得翻書。又回到場院提一桶泉水去給芭蕉樹澆水。孩子們聽到譁譁啦啦的水聲,還以為下雨了,急忙跑到屋裡去避雨。一幕很平常的農家田園生活,在詩人眼中,卻化作了兩首清新的田園詩歌:
閒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代:楊萬裡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其二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酸牙的梅子,墨綠的芭蕉,乾淨的紗窗,戲耍的兒童,飄舞的柳絮,還有松陰裡的青苔,桌上打開的書本,詩人藉助了這些及其普通的場景,表現了自己熱愛鄉村自然的風景,和恬淡的農家生活。在這裡可以淨化自己的心靈,把官場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煩心事拋到腦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做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