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臺灣人看大陸:天寒地凍的大陸別有風情 2011年01月25日 14:4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人為什麼不喜歡看《讀者》?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都喜歡看《讀者》,因為它有很多美文,有深度,文字又雋永,而且也便宜。 但是臺灣人不喜歡看這樣的雜誌。就算它是繁體字版。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據我所知,賣得不好。它的臉書粉絲團,也就只有712個贊。而我之前做過的雜誌,《FHM男人幫》卻有81萬個贊。 為什麼這樣?
-
臺灣人到底用不用微信?(我在大陸看臺灣)
(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56:15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身在大陸的人都知道,微信已經是超級app了,基本上它不只取代了電話,也取代了媒體的功能,甚至還取代了
-
臺灣人到底是有禮貌還是小肚雞腸?(我從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很多大陸朋友從臺灣旅遊回來,都一致認為臺灣人很有禮貌。例如,他們會排隊,不爭先恐後,叫服務員時不會說服務員,而是叫「不好意思,可以給我一杯水嗎」?但是,身為臺灣人,我得說一下,臺灣人這種「禮貌」,其實另一面就是「小肚雞腸」。舉個例子,如果你直接說「下車嗎」?臺灣人會覺得你很沒教養。我印象很深刻,小時候長輩叫我吃飯端飯,如果你不端,頭低著,嘴就著碗吃。他們說,「狗沒有手,才會這樣吃東西。你是狗嗎?」又例如,我的手沒有端碗,手垂在桌下,他們又說,「你是在摳腳嗎?」
-
你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畢竟臺灣人在大陸的越來越多,所以你可能看過臺灣人的臺胞證,也就是「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地區通行證」,但你應該沒看過臺灣人的身份證。因為在大陸,我們臺灣人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這個玩意兒。可是它在臺灣卻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度就像是大陸人的身份證一樣,做什麼事都需要它。當然也不是每個臺灣人都有,像小孩如果不滿14歲,那麼也可以戶口簿或戶籍謄本代替。但14歲之後就一定要申請身份證了。臺灣的身份證字號和大陸的不一樣,除了寫法不一樣:臺灣的「身分證」,是分手的「分」這個字。大陸的是有提手旁的「份」。
-
臺北女孩郭雪筠看大陸:對臺灣人有天然好感
)日前多維雜誌兩岸部主管、《臺北女孩看大陸》暢銷書的作者郭雪筠參加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共同主辦的臺胞青年大陸創業就業研討會時接受中評社記者的採訪,談及臺胞青年來大陸就業等相關問題,郭雪筠一開始幽默的說道「我來大陸工作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就是行測題太恐怖,我不會考而已。」
-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2017年10月12日 14:49:1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
大陸人在臺灣,臺灣人在大陸,冰火兩重天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看完臺灣傳統文化方知大陸「四不像」
要看唐代的中國,就去日本。那裡有唐代的建築和歌舞,甚至日本天皇登基也是按照唐代禮儀。要看明代的中國,就去韓國。那裡保存了明代的禮樂制度,據說曲阜孔廟曾派專人赴韓國學習中國早已失傳的「文廟祭禮樂」。要看民國時的中國,就去臺灣。
-
臺灣的中學歷史課本怎樣教「大陸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我是1976出生在臺灣,讀中學時大約已是1985年上下,那時的歷史課本,教我們的「本國歷史」仍然教的是「中國」的歷史,並沒有特別區分什麼「臺灣史」。但現在呢?
-
兩岸影像對話 臺灣新聞人看大陸,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對臺灣的印象就只有這些?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一位臺灣泰雅姑娘的大陸「原夢」之旅
在寸土寸金的福州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開一家自己的餐廳,臺灣泰雅姑娘石晏菱原來想都不敢想。如今,隨著福建加大對臺灣青年在閩創業的扶持力度,她的「原夢餐藝」正在福州生根發芽。 「我們這有臺灣產的馬告、高山茶、泰雅溫泉咖啡……」一進門,石晏菱便介紹起餐廳的特色食材。
-
臺灣人吵架真的都「啊不就好棒棒」?(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最近有一個視頻很火,是在講臺灣人(主要是男女朋友)在吵架。其中一句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啊不就好棒棒」?其實大家看這個字義也能猜出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不爽別人,所以你就說「對啦對啦就是你對啦!」這個意思。為什麼臺灣人不能直接說:「我就是看你不順眼」、「滾一邊去」,或者乾脆問候對方父母呢?要不然,掄著拳頭幹起來也可以啊。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當時我想讓大家記住我,我就說『我還蠻喜歡喝酒的,希望和各位學習』。」結果可想而知,熱情的東北同學將翁同學「灌倒」後,他才了解到這裡和臺灣在酒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在課業學習方面,翁安石深刻感受到大陸學生的學習壓力,「他們每天都會花上一段時間泡在圖書館,上課前十分鐘就會坐在教室,這種刻苦努力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學習。」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大學第一年,我像是個留守的人,駐紮在臺灣一所小小的大學,每個學期迎接剛到臺灣的交換生,一學期後,揮揮手,送走他們。這樣的循環,讓我習慣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時,抬頭望向天空,想著每一個從我生命經過的大陸學生(陸生),如今他們在對岸是否過得安好,在繁忙的大城市裡會不會懷念在臺灣的悠閒生活?
-
【我在大陸看臺灣】為什麼我聽起來不像臺灣人?
很多大陸朋友聽我講話,都以為我是大陸人,我說我是臺灣人,他們還不信。因為我說的一口很流利的普通話(當然離京片子還不夠),不像很多臺灣人說的那種「臺灣狗以」,也就是不捲舌的臺灣國語。大陸的朋友還希望我多講一些臺灣腔,我說,我身上有一個開關,只要和大陸朋友講話,我的開關就切換到大陸腔,如果和臺灣人講話,我就自動切換到臺灣腔。
-
大陸是臺灣人的築夢之地
在2009年世界經濟危機而大陸成功挺住並且經濟實力開始逐步進一步強大後,新一代臺灣人赴大陸發展呈現出多元多社會階層群體的現象,新一代的臺灣人多以青年為主,受僱企業也從以往的臺資企業多元發展至外資和大陸企業等,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行各業都可以看到臺灣人在大陸發展和築夢。
-
大陸人在臺灣:我愛臺灣人的「雞婆」
中新網5月27日電 臺灣《旺報》27日刊登投稿文章說,馬上要回大陸才發現多麼喜歡臺灣,喜歡這裡熱心善良的臺灣人,喜歡這裡的文明秩序和安逸的生活,喜歡這裡的美景,也愛臺灣人的「雞婆」。 文章摘編如下: 轉眼離回大陸的時間只剩一個月了,記得去年回大陸時是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想回到親人身邊,想回湖南吃各種有辣味的美食。 以至於第二學期再來臺灣時是一種抱怨的心情,不想來到這個沒有辣椒的生活環境。
-
臺海觀瀾|臺灣人在大陸,大陸人在臺灣,冷熱兩重天
王義偉/文 臺灣人在大陸如魚得水,大陸人在臺灣處境尷尬。這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一個特殊現象。僅僅5年前還不是這個樣子。5年前再往前推8年,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年至2016年)。大陸人赴臺旅遊年年創新高,大陸媒體盛讚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陸遊客,臺灣民眾偶有抱怨,但也主要集中在大陸客高門大嗓、不守秩序這些小節上,總體上,大陸遊客展現出的強大的消費能力,讓臺灣民眾尤其是旅遊業者笑逐顏開。蔡英文執政後,兩岸人文交流開始降溫,直到今年,氣氛最冷。
-
在大陸的臺灣人看「26條措施」
「投身文旅市場近十年來,我感到這一市場發展得越來越好,國家也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我看好接下來的發展。」蘇一舫說,他正在深圳、東莞選點布局,計劃在當地建設新的礦物主題樂園,把握大灣區文旅市場的發展趨勢擴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