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2020-12-16 九月的小書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些詞:白駒過隙、井底之蛙、沉魚落雁、盜亦有道、害群之馬、哀莫大於心死,但是你知道它們究竟是出自誰的著作嗎?

這些洞察人心,窺探天地奧秘的語錄,均是出自莊子。

世界皆知孔子是聖人,但是有所不知的是,莊子應該被稱作是「神人」。她的「神」體現在,莊子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他r熱愛變化卻順應自然,順應自然,他堅持人的本性,尊重人的自然屬性,追求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生活。他有著寧靜、平和的心態,在名利和貪慾面前,他不屑一顧。

這些特質,即便是放在現代來看,也是備受尊崇的。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

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

當你以自己為中心,老子也會告訴你: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一個人不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沒有人能讓他憤怒,讓自己生氣,別把自己太當回事,才能坦然處世,平靜自省。

當你對未來覺得迷茫時,老子又會說: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盡人事,聽天命。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這個過程是用汗水改變命運的過程,用勇氣改變現實境況的過程,是努力讓結局如期發展的過程。

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

莊子臨終之前的一句話,參悟了參悟天道、地道和人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在《莊子》一書中記載道,莊子感覺到自己即將要死亡的時候,內心卻並不跟尋常人一樣,他更多地是平靜。當時,它的弟子還在討論要如何厚葬莊子,莊子聽到便制止他們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世間哪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

弟子們解釋道,是因為怕莊子的身體被鳥獸所破壞。

莊子有說道:「

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埋在地下會被螻蟻吃,在地上會被鳥雀吃掉,都是一樣的結果,為什麼不讓鳥雀吃呢。莊子對待生死的態度,是非常豁達的。他認為,我們身處在人世間,最看不破的就是生死。

一般人怕死,無非就是恐懼死亡的感覺罷了,而正是因為這種恐懼感,就是人們怕死的原因:恐懼感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當你看破了這一切的時候,便明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麼了!

莊子曾面對悠悠天地感慨:「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其實,塵歸塵,土歸土,人來自大自然,又回歸大自然,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與其在擔心未來的事情,還不如做好眼前的事情,等到時間到到了,一切自然就會有它的答案。

莊子深諳人性,社會,自然的本質,並且將自己一生的智慧全部都熔鑄成《莊子》一書,更是被譽為中國千古奇書

它的文章,恣意汪洋,意蘊深厚,擅長用寓言來諷刺人性的本質,發人深省。比如著名的東施效顰,屠龍之技,隨珠彈雀等等,深藏的智慧,更是影響深遠。

甚至莊子曾經對國人設下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預言,目光甚至瞄準了千年之後,可怕的是,他的預言還成真了。

他憑一己之力,通過融會貫通很多發生在身邊的簡單故事,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循循善誘的筆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並且依靠其強大的生長力、植入性和擴展性,不依賴權貴、歷史、學生、組織體系、社團,在沒有強大的網際網路媒介的古代社會,能夠傳播開來,延續下來,並對世世代代的國人產生影響,可見裡面的智慧有多深了。

讀莊子,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定位,生活中可以將壞心態變為好心態,進而你會發現世界好的一面。

不但可以提升自己待人處世的智慧,還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格局會更上一層樓。

因此,我們的閒暇時間碎片化的時間完全讀一讀《莊子》,自己在尋找智慧的同時,還可以讓孩子一起品讀,受益一生。

很多人想讀莊子卻因為文章內容是文言文覺得特別枯燥,意思都理解不通。

因此,我特意為大家找到了這本全譯全注的圖解版本的《莊子》,它有原文的翻譯也有白話,還有注釋,另外,為了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還精心設計了600多副的插畫。

它收集了莊子學派著述總集以及道家的重要典籍與一體,裡面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具有很深的啟發性。

為了能保存的更長久,精心的用鎖線硬殼來裝幀的,不容易掉頁。

一本僅需要39元,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莊子臨死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有人說,人生只不過一趟旅途罷了,富貴名利,不過過眼雲煙。老子的「前後相隨」其實是看透生死的灑脫,正如其思想繼承者莊子臨終時的淡然態度。莊子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對弟子們說了一番話,當時弟子正在討論如何厚葬老師,莊子聽了他們的想法之後,便只是笑了笑,對弟子們說:我死了以後,大地就是我的棺槨,日月就是我的連璧,星辰就是我的珠寶玉器,天地萬物都是我的陪葬品,我的葬具難道還不夠豐厚?你們還能再增加點什麼呢?
  • 莊子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破天道奧妙
    其實,讀懂莊子臨死前說的話,你就能明白了:莊子自己在臨死前,心情非常平靜,而弟子們則計劃厚葬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意思是露在地上被烏鴉和老鷹吃,埋在土地裡被螻蟻吃,從烏鴉和老鷹嘴裡奪下來給螻蟻吃,為啥這麼偏心呢?
  • 莊子臨終的一席話:道破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但很少有人知道
    在莊子去世的時候,他很是淡定,當時弟子都想著如何厚葬自己的老師,莊子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璧,星辰做珠璣,萬物做殉葬,有什麼比這個更好呢?」弟子怕莊子死後,屍身被鳥獸破壞,莊子卻說:「在地上會被鳥雀、老鷹吃掉,在地下會被螻蟻吃掉,從鳥雀、老鷹那搶過來給螻蟻吃,為什麼這麼偏心呢?」「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就是莊子臨終前的這句話,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奧秘。
  • 莊子簡單一句話,就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太精闢了!
    莊子在《逍遙遊》中,用瑰麗奇特的意象向世人闡述了這樣一則理念:名利皆為虛浮之事,人生苦短,不應被名利所左右,回歸本心,才能做回最真實的自己。   面對紛爭的亂世,莊子自然願意消極避世,以歸老林泉換得一世逍遙。   然而幾千年後,時代在飛速發展,社會的每處角落無時無刻都充斥著角逐與超越。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莊子筆下的四隻鳥,道出人生超然境界,讀明白也就活通了
    之前和大家分享過代表莊子智慧的三條魚,他不僅愛寫魚,還愛寫鳥,那麼讓我們來看一看莊子人生中,代表他三種思想境界的鳥類們。莊子的第一隻鳥在梁國歇腳。說惠子在梁國做了高官,有人謠傳莊子要搶他的官位,惠子聽了就趕忙搜查莊子,莊子見到惠子對他說,有種鳥叫鵷鶵,也就是一種鳳凰,這種鳥啊,不是梧桐不停歇,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而旁邊有隻貓頭鷹撿到腐臭的老鼠,卻還怕路過的鵷鶵搶他的。那你也要用你的官位來嚇唬我嗎?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人生四大境界莊子三鳥表達的就是自然功利道德境界
    首先說哲學,哲學在西方最早的意思是愛智慧,在東方哲學不是為了增加實際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精神的貧道分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和天地境界。
  • 莊子:五大人生境界,讓你看透生死,走向逍遙之境
    莊子傾其一生都在追求逍遙的境界,只可惜,古往今來,沒有多少人真正品嘗過逍遙自在的滋味。因此,莊子提出了《齊物論》,即使身體不能自由,我們的精神也能化作蝴蝶,逍遙來去!參透以下的五點大智慧,莊周化蝶,蝶變莊周的美夢,也是可以成真的。
  •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後指安於平穩生活,處於感悟: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明白的人懂得放棄,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犧牲,處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脫,隨遇而安。安於一份放棄,固守一份超脫,就能擺脫諸多煩惱和痛苦。
  • 南懷瑾:我把人生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若能看透其中,漸入佳境
    此為南懷瑾闡釋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懷瑾,中國文化國學大師、佛學師,常為眾人傳授佛學,修身養身之道。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一個完整的人,須有心、骨、表組成;也就是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合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莊子》|讀十個成語,悟人生道理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不系之舟——《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弟子終於參悟了,師父高興地送他首放牛詩,寫出多少人嚮往的生活
    懷海座下弟子眾多,其中有位名叫溈山牛的弟子,他在溈山修行時十分刻苦,曾表示自己百年後希望做溈山下的一頭牛,所以得了這樣「偽山牛」這樣的雅號。偽山牛在懷海的教誨下,潛心學習,終於參悟了佛法真意。弟子好不容易參悟,作為師父,懷海自然很是欣慰,於是高興地為他寫了首放牛詩慶祝,全詩短短28字又美又有哲理,流傳了千年。
  • 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莊子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說他寧願做一個在泥漿中打滾的快樂的烏龜,而不願意去做披金衣繡的牛,因為人們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是要拉出去殺掉祭天的。你追求富貴,但富貴最終不過是一堆黃土而已,人哭著來,哭著走,再赤條條來去中,什麼也無法留下。人生為什麼會有如此悲傷?那是因為心靈的不自由,要實現莊子嚮往的逍遙境界,就必須超越塵世功利,取消一切依賴。
  • 為什麼莊子說呆若木雞達到了「德全」的境界?
    這個詞最初出現於《莊子·達生》,後來《列子·黃帝》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他:「我的鬥雞馴好了嗎?可以拿去跟別的雞鬥了嗎?」紀渻子說:「還早著呢。它現在還昂頭挺胸,趾高氣揚,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不能跟別的雞鬥!」 過了十天,周宣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
  • 天道:劇中隱藏的「高人」,通過送錢一事,看出鄭老闆的人生境界
    《天道》是一部評價很高的電視劇,而且確實好看,在看它的時候,它能讓你跟著劇情走,讓你開始思考問題,並且是深刻的思考。在現實生活中你說不口的那些話,在《天道》中你都能聽得見!鄭老闆是這樣說的:「昨晚上我和元英聊了幾句他籌劃公司扶貧的事情,我說他境界高了,他說不要拔高這事,就當養一盆花吧,能不能成活還兩說呢,我說這是布施的善舉啊,如果說養盆花兒,那我也隨喜澆澆水吧,你說你是探親捎帶這事兒,我就不能聯絡僑務工作,也捎帶一下?你站在我的位置上想想,如果我連這點便宜都佔了,別說我是個皈依的人,我連個凡俗夫子都不如了!
  • 天道:人生有5重境界,丁元英在第4層,只有芮小丹達到第5層
    在《天道》中,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充分向人們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在這部電視劇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的多樣人生,也見識到了不同人的生活境界,今日筆者便簡單總結了一下從《天道》中看到的五種人生境界,或許能對生活窮困潦倒的你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 如此讀莊子《逍遙遊》,人的格局和境界瞬間打開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說:你的成就是平臺給的,離開平臺你什麼也不是。其實這句話的意思與莊子這段寓言,都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提醒:認清自己與世界真實的樣子,不要被自我局限的眼界所欺騙,就像那隻大鵬鳥不是你所見的那樣厲害,其實它也是靠風承載著的。如果沒有這個認知層面,我們往往就容易作出可笑的舉動和錯誤的抉擇。
  • 《天道》讀後感之終結篇:人生的三個境界,謀生、謀智、謀道
    此文為總結以上十一篇文章的終結篇,經過前面對於《天道》這部劇的討論,非常感謝朋友們的閱讀積極參與,在小編的淺薄認知層面上,理解的深度不同,還望廣大讀者朋友,切切體諒。當時這部著作面世的時候就有人評價慨嘆:天道讀80遍以上,也很難理解其中一些話深刻的含義。
  •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荷花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說的荷花,就想起了劉禹錫愛蓮說裡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典雅聖潔,最高的境界莫過於此!「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這句詩道出了荷花天然的美,不帶一絲的裝飾,經過清水的浸泡洗滌,看起來更加的美麗潔白!荷花只是一種草木植物,本身沒有什麼境界,其實它的境界在於所有愛蓮花的人,是人的境界高度決定了花的境界,作者的高度決定了花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