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就是一個去掉心奴的過程!唯無用無為無所待,才真自由

2020-12-19 好玩的國學

在中國古代哲學家中,對人性體察最細微深刻的,大概要算得上老子、孔子和莊子了。老子是那種於四野中茫然四顧、冷靜審視世界的人,當人們孜孜以求功名利祿的時候,老子說要「無為而為」,要順應大化自然之道,不要強行去做,因為順著自然規律才是最好的,違背自然的規律去做,那就是妄為。就像牛不喝水,你非要摁著它的頭一樣。

孔子則是生活在人間的智者,他所有的智慧就是如何在一個不如意的世界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做好每一件看起來有意義的事。一件事看起來很困難,看起來做不到,但是你必須得去做,否則你將會碌碌無為。至於能否做成,那就要看命運,看時與勢的配合,總之人生而在世,就要拼搏,拼到無能為力,拼到感動自己,才對得起人的稱號。

而莊子則是冷笑面對世界的哲學家,莊子認為,世界萬物風雲雷電與細雨清風一樣,貧賤與富貴一樣,甚至連生與死都不過是自然之氣的不同表現而已,既然萬物齊一,那麼你為何還要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呢?你追求聞達,但聞達的代價是人生的不自由。莊子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說他寧願做一個在泥漿中打滾的快樂的烏龜,而不願意去做披金衣繡的牛,因為人們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是要拉出去殺掉祭天的。你追求富貴,但富貴最終不過是一堆黃土而已,人哭著來,哭著走,再赤條條來去中,什麼也無法留下。

人生為什麼會有如此悲傷?那是因為心靈的不自由,要實現莊子嚮往的逍遙境界,就必須超越塵世功利,取消一切依賴。這種人莊子叫做神人至人和聖人。因為「聖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在莊子看來,我們追求的那些東西,就是一堆無用的垃圾,我們恰恰被垃圾所包圍奴役,成為心的奴隸,而真正的自由的人生,要「物物而不物於物「。

哲學家們說,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心靈的自由。而人生的不自由來自於我們對物的追求,對追求的不滿足,因此會帶來心理的浮躁、焦慮、孤獨和人格的扭曲,心靈被物所拘無處寄託無處可逃,我們成了物的奴隸。國學大師梁啓超先生說,「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除去心中的奴隸,就是不為物所役,就是變物的奴隸為物的主人,實現對世俗人生的超越,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就是由功利境界進入道德和天地的審美境界。

現代社會,看似繁華似錦燈火闌珊,但燈紅酒綠的背後卻是人性陷落的深淵。我們追求富貴最好能像馬雲;我們追求權勢最好能呼風喚雨隻手遮天;我們追求美色,最好能擁有四大美女享齊人之福。但繁華過後往往是花落一地,喧囂之後會有死水的波瀾不興。在無邊的欲望中,我們的靈魂被物所奴役了得不到自由,靈魂好似孤魂野鬼,我們都是時代的奴隸,無處可逃。

所以,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去除心奴的過程,如何去除心奴,做個靈魂無紛擾的人,孔子和莊子走了不同的路徑。其實孔子未必不想做一個迎風奔跑的少年,做一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孔子在失意的時候,曾想著」乘桴浮於海「,像蘇東坡一樣,」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但儒家從來都是有偉大使命感的學派,孔子不能那麼做,但孔子仍然追求自由的歡脫的生命,他對名利和財富採用一種淡然處之的態度。他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得到靈魂解脫的方式是克己復禮,儘量減少欲望,過一種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莊子則認為這根本不足以去除心奴,因為有意義的生活,本質上無意義,你有所求必然有所待,有所待,必然身心不自由,所以莊子追求的是一種完全超越世俗的路徑,叫做」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

莊子說,「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從物質上來說,大物就是土地權力財富,從意識上來說,大物就是我們不斷膨脹的欲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無論是統治者和我們個人,都不為物所役,而應該是物而不物,主宰物而不為物所主宰,主宰功利而不被功利主宰,這就是人的」故能物物「的最高境界。

所以,人若能做到物物,但又能跳出物的枷鎖,不為物役就能實現靈魂的自由,實現人生的逍遙,那麼如何才能在喧囂的社會中覓得一方心靈聖地,達到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境界呢?

莊子認為我們需要一種做減法和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維,別人追求有,我們就追求無,因為無才是最大的有;別人追求有用,我們就追求無用,因為有用也只是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下,而無的空間是無限的;別人追求社會地位,我們則追求心靈自由,因為人的痛苦無非是名利二字,而唯有靈魂的安然無紛擾才是逍遙之境。

所以莊子給我們的藥方是要過一種「三無「的人生。

1.心有所待而不自由,無所待才能逍遙於世。心有所待必不自由,莊子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是欲望,而欲望就是有所待,一個人心有牽絆就會不自由,莊子說你看那大鵬鳥,扶搖直上九萬裡,但是沒有風它飛不起來,列子很牛逼,能夠在天上飛,但他只能飛15天,15天以後他就得掉下來,這就是有所待,這就是不逍遙,而真正的逍遙就是無所待,我不追求不該得到的東西,不在乎外界的那些評價,我只遵從於自然大道和內心的聲音。我不為物喜不為己悲,縱然紅塵滾滾紙醉金迷,縱然高官厚祿鐘鳴鼎食,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就是自由的。當然這只是人生的一種審美境界,人生而在世,不可能切斷一切聯繫,人生就是要有所待,但我們可以用一種超脫的姿態去看待人生,去對待欲望。超越做不到,但我們可以給自己的心靈做一個減法,少一些欲望,多一些寧靜,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審美,如此,則無論是彤雲密布還是人間四月天,每一天都是心情澄澈的好時光。

2.無用才是大用。人渴望在社會上有用,能夠被別人所欣賞,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從莊子看來,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莊子和弟子們看到路邊一棵大樹,直聳入雲,莊子問伐木者,為什麼這棵樹無人砍伐呢?伐木人告訴莊子,這是一種無用的木材,所以才能夠長那麼大。莊子深受啟發,告訴弟子們,在那個生命如草芥的時代,只有無用才能全身免禍,樹無用可以長壽,巫師被認為不祥,祭河神不會把他們投進河裡,殘疾人徵兵徵不到他,才能終其天年。莊子的寓言當中,他筆下的那些殘疾人都是快快樂樂的,毫無牽掛的人生的智者。這就是無用之用。當然我們不主張像莊子那樣,做個完全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莊子說的是心靈層面的境界。

3.無為才能真正的有為。道家和儒家不一樣,儒家強調要有為,因為有為才有位,有為的人生才有價值,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衝破人生的天花板,為國為民,做一個有利於天下的人,這是一種典型的入世哲學。但道家特別是莊子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在於你能夠減少點什麼,不在於高官厚祿,而在於心靈的自由,不在於忙忙碌碌的有為,而在於順應自然。順應天命的無為,不是躺著睡大覺,真正的無為的人只能是死人。道家所說的無為是不妄為,不亂為。行所當行,取之所當取,止當所應止,一切按照宇宙天地自然的規律去實行。從國家的治理來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從個人身心的治理來說,就是懷素抱樸減少欲望,一切順應靈魂的召喚,作當為之事,除此之外皆是妄為。例如莊子舉例子說魯侯養鳥給他大魚大肉,結果鳥死了,倏和忽給混沌鑿七竅,結果混沌死了。他深刻地告訴我們,胡作非為是要丟命的。而只有無為而為,才是真正智慧的人生之道。

「物物而不物於物「,其實說的是一種」三無「的生活。無為乃真大為,無用乃真大用,心無所待人生才能逍遙。欲望太多,心會塞滿,索求太多,容易失望,所作太多,可能只是引起人生苦痛的無用功。王冠太重,脖子會痛,人生若能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機,多一些深入到靈魂的反思,反思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不需要的放下,頭也不回遠走高飛。

相關焦點

  • 莊子:人生的四大困境如何破?你要學會忘記,才能超越!
    唯有於人生的戰場上勇猛拼殺,苦了自己快樂別人而利天下,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有意義。儒家和墨家都認為人生唯有奮鬥一途。而道家則提倡清靜無為的價值觀,主張人應該如水一樣,善於示弱、居下,善於藏鋒隱銳,用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無論是理性主義的儒家,還是理想主義的墨家,甚至自然主義的老子,對人生總是抱有希望的。
  • 心靈自由的三大法寶:無為、無我、利他
    無為才能無不為輕鬆容易兼顧心想事成正是無為之真諦無為像天一樣無所不覆任何事情都應充分遵行無我像地一樣無所不載任何時刻都應儘量忘掉自己無我是好病改運的良基人心一死道心方生一切的為己都在造惡惡有惡報規律難逃利他是心想事成的仙藥
  • 如何從《莊子》正確地看待道家的無為思想
    人與地是一個整體,人不可脫離地而存在,我們應該效法他,這種效法並非簡單的模仿,而是留心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事物,把它們當作「道」的存在,去感受,從一件事情想到這類事情的發生緣由、走向、處理方式。這種想的過程就是悟「道」。而從著作來看最愛悟「道」的人便是莊子了,所以整部《莊子》其實就是莊子的悟「道」過程,亦是他看待這個世界的方法。
  • 天才的莊子發明了「六齊」理論,帶我們看透人生,走向逍遙之境!
    道家哲學家莊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無所待」的「逍遙」境界,因為在這個境界中,人實現了絕對自由。但這是一個悲傷的悖論。人生不可能實現絕對的自由,這一點,連莊子都感到悲觀。人存在本身就是悲劇,因為人無時無刻不處在被拘束被限制之中。所以,人生最大的悲劇在於我們有形體和生命。這一點,老子也表示悲觀,「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 《莊子》|讀十個成語,悟人生道理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 不系之舟——《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莊子:寧願窮困潦倒的自由,也不要腦滿腸肥的束縛!
    莊子提出了逍遙遊的人生理想,但他的一生並非是逍遙自在,更並非實現了人身、財務和時間的自由,事實上,莊子也許是古代哲學家中最為窮困潦倒的一個。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哲學家中,哪一位的財務狀況最好。
  • 先秦七子之老子、莊子——處事與幽默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 莊子這三句話,能讓你避禍趨福,一生平安富貴!
    一、真正的強者,都懂得示弱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莊子翻譯:不要做任何聲明的承受人,不要做出謀劃策的智旗,不要承擔事業的責任,不要做運用智慧的主宰。
  • 道家智慧,就是九個字:倒過來、反過來、做減法,悟透有福
    一個是人類後天總結,一個是先天生成;一個是做加法,一個是做減法。究竟知識和智慧,哪個才是人類的希望所在?讓我們聽一聽莊子的高論。莊子說: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莊子認為,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天。道家認為,宇宙本源的那個「一」,也就是天,是無為的。正因為無為,才無為而無不為。雖然無為,但是世界萬物都離不開天道,都按照天道規則運行。人類的智慧,千萬年發展起來,越來越繁複,分門別類,紛繁蕪雜。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老子倒不是希望人都退回母體重新來一次做回嬰兒,而是說要通過修煉身心道德和智慧,達到純真純粹無功利,天真爛漫、不假人為、自然而然、無欲無求的人生之境。這樣的人,就是實現了精神高度自由的真人。用明朝思想家李贄的話說,人失去了童心,就失去了做人的本質。「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
  • 莊子是外星人嗎?為何他的思想遠超同時代的諸子百家思想家?
    但老子並非不關心社會,他希望人類能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則,行無為之政、為無為之事,而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建立一個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社會。說到底老子仍然關心社會與政治,他是半熱半冷的思想家。而莊子,似乎是在整個戰國思想家當中最冷的一位。
  • 一個小故事,完美解讀《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
  • 讀莊子,說「畫」話
    心齋「心齋」,若一志,無聽以耳聽之以心,無聽以心聽之以氣。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齋,就是大掃除,「心齋」就是來一番心靈的大掃除。「心齋」,必須摒除雜念,專一心思,用心去領悟,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虛無空明的心境就是「心齋」。
  • 莊子20個成語,你知道多少?
    4、不系之舟——《莊子·列禦寇》 莊子形象地把逍遙人生比喻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達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無約束的。濟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其實後面還有兩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 老子、莊子、禪:中國式人生智慧——易中天
    老莊哲學和禪宗解決的都是人生問題。老子的觀點我認為可以這樣說,物競天擇,弱者生存。一個人要活得好,要能夠成功,要怎麼樣呢?要軟一點、要柔一點、要弱一點,要把自己放得低一點,越放得低,生命力越長久,就越能夠成功。莊子的觀點是「真實而自由地活著」。
  • 莊子:有一種人表面看起來很孤獨,其實他很自由,很快樂
    中國文化之中,永遠少不了莊子思想刻下的烙印。莊子猶如一棵生於異鄉的聖潔之樹,遠遠望去,顯得孤獨、高冷,只能遠觀而不可近前。但真正懂莊子的人卻知道,莊子其實是個熱情的人,他內心豐富,思想深沉,關心社稷蒼生。
  • 蘇東坡的達觀,白居易的樂天,黃庭堅的淡泊,誰與莊子最知己?
    在莊子看來,人生本來自於虛空的烏有之鄉,人生也必將回歸到那空無寧靜的大道之境。因此,貧窮富貴、是非榮辱、成功失敗本無區別,區別在於一顆悟與不悟的內心。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就能超越世俗的煩惱,哀樂不入於心,不受凡塵之情的困擾。正是在莊子的指引下,曾經悲戚於潯陽江頭的白居易,一生不至於被悲傷所籠罩。
  • 道家的「無為」與「不爭」:人生的手段還是目標?
    道家的核心就是「無為」與「不爭」,「無為」說的是做事,「不爭」說的是對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無為」與「不爭」是手段還是目標?那如果把「無為」與「不爭」作為人生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就涉及到「無為」與「不爭」的定義是什麼的問題。把這個搞清楚,才能真正了解道家的意義。什麼是「無為」?就是不做為了掩飾自我恐懼和軟弱的事情。什麼是「不爭」?就是不做故意傷害他人的行為,這包括自己認為是在反擊的行為,因為人最常給自己找的理由就是自己是在反擊。
  • 莊子的10大名言——智慧人生的金鑰匙!
    莊子,姓莊,名周,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後被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我們在介紹他的時候,總是不經意間要加上後世給他的一堆頭銜,但其實莊子本人一生淡泊名利,潛行為學,著書十餘萬言,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