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上的人警惕缺血性腸病

2020-12-21 澎湃新聞

50歲以上的人警惕缺血性腸病

2020-12-14 10: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人衛健康 人衛健康

缺血性腸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不足所致的腸壁缺血、缺氧,最終導致腸道損傷甚至壞死的一種疾病。患者常有腹痛、腹瀉、便血、吸收不良等症狀,重者可致腸穿孔、腹膜炎及休克。

缺血性腸病好發在哪些人群

缺血性腸病多見於50 歲以上的老年人,若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病率更高,尤其在春秋季節高發。

出現哪些表現應該警惕缺血性腸病的發生

若出現大便潛血陽性、血便、腹部反跳痛、肌緊張等腸穿孔、腸梗阻的表現,應警惕急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該病往往進展快、發病迅速,應立即到醫院救治。若出現腹痛、間斷便血、腸排空障礙(表現為腹脹、排便次數減少),應警惕慢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

發生缺血性腸病的原因有哪些

缺血性腸病可由多種原因導致,具體概括為:

01

血管病變

腹腔血管病變是發生缺血性腸病的基礎,其中動脈粥樣硬化最常見,也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全身性疾病。

02

血流減少

包括各種原因導致的心功能不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休克等。

03

血液的高凝狀態

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嚴重感染、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放化療後。

04

長期便秘

長期便秘糞塊嵌塞、腸道佔位、腸梗阻等使腸壁壓力增大、血供不足也可誘發本病。

缺血性腸病的一般治療方法有哪些

缺血性腸病一旦確診,應儘早治療,治療方法分為內科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

01

內科治療

絕大部分患者經內科治療可痊癒或緩解。對疑似患本病者應儘早給予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支持、改善微循環治療等。缺血性腸病一旦確診,立即給予抗凝治療,對明確有血栓形成的,進行溶栓治療;使用足量、廣譜有效的抗生素;糾正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可有效控制病情。

02

手術治療

適用於急性腸繫膜動脈血栓形成;慢性腸繫膜動脈血栓形成後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者;確診腸繫膜上動脈顯著狹窄或閉塞者。若出現劇烈腹痛、壓痛、腹肌緊張、腹腔抽出血性液體,應行急診手術。

03

介入治療

對於非閉塞性腸出血,可經造影導管向動脈內灌注血管擴張劑。另外,血管成形術或支架置入術有助於恢復動脈血流,降低復發機會。介入治療成功率高,併發症發生率低,安全性高。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讓老年生活更健康-常見健康問題防治指導》

作者:王文娟 邴魏魏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50 歲以上的人警惕缺血性腸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缺血性腸病!
    消化內科 缺血性腸病病例分享患者王女士,既往高血壓、房顫病史10年。6天前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初為褐色半不成形便,後為稀水便,由最初每日3-4次,發展到每日可多達6-7次,起初以為吃壞了東西,只口服氟哌酸、蒙脫石散等藥物,大便次數較前減少,便放下心來。
  • 中老年人腹痛小心缺血性腸病
    □記者林輝    李女士今年56歲,患有高血壓病十幾年。幾天前,她突然出現腹部疼痛,伴有噁心、嘔吐,家人以為吃壞了肚子,到社區門診輸液治療,腹痛不僅未能緩解,而且開始出現便血。
  • 運動後猛喝冷飲男子突發「腸中風」
    中國水土流失實現面積強度雙下降 水蝕風蝕雙減少四川盆地雲南等地有強降雨 江南江淮等地有高溫天氣美國新冠死亡病例超17萬 兒童感染人數持續增長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累計超75萬例 多國將聯手生產疫苗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馬遙遙)六旬老球迷踢完球後猛喝冷飲消暑解渴,半個小時後突發腹痛,被診斷為缺血性腸病
  • 專家:需警惕炎症性腸病
    發病日趨年輕化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發病年輕化、容易被誤診以及終身性、可致殘等特點讓不少人煩惱不已。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鍾捷介紹,潰瘍性結腸炎是結腸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連續性炎症,臨床表現為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裡急後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可有皮膚黏膜、關節、眼和肝膽等腸外表現,好發於20-49歲之間的中青年人群;克羅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為非連續性全層炎症,最常累及部位為末端迴腸、結腸和肛周,18歲-35歲的年輕人是此病的高發群體。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 腦中風聽多了,但有沒有聽說過腸中風呢?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腸中風,是民間對缺血性結腸炎的習慣說法。腸中風,缺血性結腸炎,醫學中簡稱為IC,是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導致的腸壁缺血性疾病,是常見的缺血性胃腸道損傷病變,也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原因。
  • 警惕!60歲以上,幾乎人人都有頸動脈斑塊,出現這三個症狀最危險
    60歲以上,幾乎人人都有頸動脈斑塊!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頸動脈斑塊是一種「老年性疾病」,受年齡影響非常大。2017年一項發表在中國循環雜誌的中國慢病前瞻性研究分析顯示,中國有1/3成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 50歲以上的人群 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
    像這樣定時、定點、定人的大腸癌MDT,一直延續了十餘年。目前,每周有20例左右的大腸癌MDT討論,一年下來有近千例。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國家十三五(大腸癌)重大研發專項首席科學家,丁克峰教授介紹,腫瘤是關乎整個身體的全身性疾病,成立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的目的,就在於為患者提供最優化的方案,這也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治癒率,延長晚期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
  • 警惕!新冠患者腸道出現病變 CT超聲影像顯示腸壁增厚和缺血、腸...
    警惕!記錄顯示,有17%的患者進行了腹部橫斷面成像,包括44次超聲檢查,42次CT掃描和1次MRI。圖3a:一名52歲男性的腹部X光片(A)顯示門靜脈血氣(A中的細箭頭),提示腸梗塞。術後CT(B)也顯示門靜脈氣體(B中的細箭頭)。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1  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15~30歲是發病高峰期  河池的唐小姐今年20歲,身高152cm,由於飲食不規律,拉肚子半年後,體重直接從原來的51公斤降到45公斤。讓唐小姐無奈的是,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天比一天瘦,還贊她身材好。據唐小姐回憶,她有時1天腹瀉四五次,走路都邁不開腿,根本沒有辦法工作,最後到醫院就診,被確診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
  • 杭州八旬老伯劇烈腹痛「腸中風」 省人民醫院多科合作保患者平安
    前不久一位80多歲老伯突然肚子劇痛,被醫院診斷為「腸中風」,小腸壞死了一大截。經過浙江省人民醫院多科合作,終於使患者轉危為安。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邵欽樹教授說:「腸中風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有中老年人,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且一旦發病和腦中風一樣可怕,搶救稍不及時,就可能送命。」
  • 中國心血管病地圖:黑龍江和吉林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的疾病負擔最高
    點擊查看 心血管病負擔區域差異顯著總心血管病負擔最高的省級行政區為西藏(10 344人年/10萬),其次是新疆、青海、黑龍江和貴州,年齡標化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率均高於7 000人年/10萬。
  • 早期腸內營養重構腸道微生態促進缺血性腦卒中康復的研究
    觀察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51~84歲,平均(69.6±7.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29h,平均(12.3±1.8)h;病灶:基底節13例,大腦皮層及白質17例,腦幹12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3~85歲,平均(70.7±7.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30h,平均(13.4±1.8)h;病灶:基底節12例,大腦皮層及白質18例,腦幹10例。
  • 45歲以上人群要警惕心血管疾病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蹲久了或躺久了,起身後會突然眼前一黑的現象出現,有時候這種症狀很快就能緩解,但也有人眼前一黑然後就暈倒了。而眼前發黑很快緩解的症狀,醫學上稱之為「一過性黑矇」。而眼前發黑並且倒地、意識喪失的,就叫做昏厥。
  • 65歲以上老人長期低血壓或為帕金森先兆
    65歲以上老人長期低血壓或為帕金森先兆 2008年04月14日 10:26 來源:解放網-新聞晨報 發表評論   年屆65歲的老人
  • 什麼是腸中風?突發6小時後,後果很嚴重,這幾類高危人群需警惕
    有一種疾病和腦中風不僅名稱相似,在急性發作期的死亡率也非常高,它就是「腸中風」!這種疾病在發病6小時後沒有進行治療,就會逐漸發展為腸壞死,其致死率高達了90%以上!腸中風和腦中風的發病機理十分相似,腦中風是由於腦血管缺血或出血,造成的大腦功能受損、腦組織軟化或壞死。
  • 「腸中風」到底是啥?
    小圈鄰居家的大叔,50歲左右,最近幾天常說肚子痛,吃什麼都吐,而且還出現了便血的狀況,體重也掉得飛快,這可嚇壞了家人,難道是癌?去醫院後,得到了確診:「腸中風」。腸中風,一般由腸道的缺血或出血所致,它真正的大名是缺血性結腸炎,簡稱IC。夏天氣溫炎熱,血粘度也容易升高,所謂「年紀大機器壞」,動脈容易硬化,首當其衝的當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了,如果本身就已經患有「三高」等慢性病,且還喜歡進食過飽,大杯喝酒,則更容易誘發腸中風。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缺血性卒中|危險因素|頸動脈|腦卒中|高血壓|中風|按摩|頸部|...
    腦血管病主任張琪博士指出,除了上述常見的病因外,誘發腦卒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其中頸動脈夾層誘發的卒中,在中青年病人中多見,需引起重視。頸動脈夾層,除了外傷,突然轉頭或牽拉也可引起動脈撕裂,甚至有些患者是在接受不正規的推拿按摩時引起的。
  • 腸息肉,越早切除越好?切了以後會不會復發?
    總有一些人拿到體檢報告後,被身上長出的小息肉弄得十分焦慮。南京太乙堂中醫腫瘤專家戴春海主任指出:有些息肉,可能就是腫瘤的前期徵兆,有些可能是良性的,但是還是要提高警惕。那麼,哪些需要提高警惕?該如何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