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腸病!
消化內科 缺血性腸病病例分享患者王女士,既往高血壓、房顫病史10年。6天前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初為褐色半不成形便,後為稀水便,由最初每日3-4次,發展到每日可多達6-7次,起初以為吃壞了東西,只口服氟哌酸、蒙脫石散等藥物,大便次數較前減少,便放下心來。
-
50歲以上的人警惕缺血性腸病
患者常有腹痛、腹瀉、便血、吸收不良等症狀,重者可致腸穿孔、腹膜炎及休克。缺血性腸病好發在哪些人群缺血性腸病多見於50 歲以上的老年人,若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病率更高,尤其在春秋季節高發。出現哪些表現應該警惕缺血性腸病的發生若出現大便潛血陽性、血便、腹部反跳痛、肌緊張等腸穿孔、腸梗阻的表現,應警惕急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該病往往進展快、發病迅速,應立即到醫院救治。若出現腹痛、間斷便血、腸排空障礙(表現為腹脹、排便次數減少),應警惕慢性缺血性腸病的發生。
-
腹痛腹瀉還便血?是癌?!「腸中風」到底是啥?
去醫院後,得到了確診:「腸中風」。腸中風,一般由腸道的缺血或出血所致,它真正的大名是缺血性結腸炎,簡稱IC。夏天氣溫炎熱,血粘度也容易升高,所謂「年紀大機器壞」,動脈容易硬化,首當其衝的當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了,如果本身就已經患有「三高」等慢性病,且還喜歡進食過飽,大杯喝酒,則更容易誘發腸中風。
-
杭州八旬老伯劇烈腹痛「腸中風」 省人民醫院多科合作保患者平安
前不久一位80多歲老伯突然肚子劇痛,被醫院診斷為「腸中風」,小腸壞死了一大截。經過浙江省人民醫院多科合作,終於使患者轉危為安。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邵欽樹教授說:「腸中風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有中老年人,也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且一旦發病和腦中風一樣可怕,搶救稍不及時,就可能送命。」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誠然,腹痛的發生並沒有什麼規律,大部分情況下通過轉移注意或者適當休息按摩以後就自行緩解,這個時候不必過於擔憂。但是「肚子痛」是大部分消化道疾病的「警示」。當出現腹痛持續時間長,緩解困難,甚至伴有反覆發作的腹瀉時,我們就要警惕一種嚴重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炎症性腸病了。
-
腦中風聽多了,但有沒有聽說過腸中風呢?
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腸中風,是民間對缺血性結腸炎的習慣說法。腸中風,缺血性結腸炎,醫學中簡稱為IC,是腸道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導致的腸壁缺血性疾病,是常見的缺血性胃腸道損傷病變,也是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見原因。
-
連續4~6周腹瀉 小心患炎症性腸病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呂小平教授指出,我國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在增加,且大部分為青年患者,其典型症狀是反覆腹瀉、血便,久拖不治,炎症性腸病不僅會影響生活質量,還會增加癌變的概率。因此,對待炎症性腸病,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
-
長期腹痛、腹瀉,你可能得了炎症性腸病!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王化虹教授緩緩地說,「幸好,在第5個寶寶出生後,醫生診斷出患有炎症性腸病,及時治療後患者病情穩定,現在已經4歲了。」為了迎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腸病日」,5月17日下午,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舉辦的「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正式啟動。
-
專家:需警惕炎症性腸病
但有一種腹瀉可能與季節比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就是「炎症性腸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鍾捷提醒大家,「炎症性腸病的病因尚不明確,估計主要與遺傳易感性和腸道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在夏季由於飲食習慣會加重症狀。」
-
老人肚子劇痛冒虛汗不停嘔吐 醫生:「腸中風」
專家提醒,肚子疼並非小事,尤其是本身有動脈硬化者如果出現急性腹痛、便血就要小心,警惕腸中風。 吃了一碗餛飩疼得打滾 劉奶奶(化名)患心臟病已經有10多年了。前天,她早飯吃完一碗餛飩後感到腹部隱隱作痛,並且伴有嘔吐,於是劉奶奶急忙到附近的一家醫院就診。
-
腹痛是結腸炎?闢謠:胃腸、泌尿、心臟、膽囊、婦科都會腹痛
二、結腸炎的原因和治療結腸炎由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原蟲等生物引起,或由變態反應及理化因子引起的感染性結腸炎、缺血性結腸炎和偽膜性結腸炎等、潰瘍性結腸炎及結腸克羅恩病。根據患者病史,以及上述典型症狀,進一步行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尤其是結腸鏡檢查,可作出診斷。
-
「腸中風」 了怎麼辦?
所謂腸中風其實就是急性缺血性腸病的俗稱。如果這兩根血管因硬化嚴重,被血栓阻塞,導致腸道血液流灌不足,就會使某段腸道因缺血而發生潰爛、壞死、出血,這就是發生了「腸中風」。在臨床上表現為缺血性結腸炎。 一般腸中風發作前都有一些徵兆,如飯後常有飽脹感,上腹不適或隱隱作痛,每次持續一兩個小時;攝入脂肪過多或飽餐後症狀加重,持續時間也較長。
-
腹痛、腹瀉、一天七八次廁所,這種腸病很難纏!終於有了新療法
經常腹痛、反覆腹瀉、粘液血便,嚴重時一天要上七八次廁所,只能吃流食,偶爾吃錯東西還可能導致腸穿孔、滲漏……這樣「磨人」的生活狀態,是很多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日常。根據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統計,中國2005-2014年間炎症性腸病總病例約為35萬。
-
運動後猛喝冷飲男子突發「腸中風」
中國水土流失實現面積強度雙下降 水蝕風蝕雙減少四川盆地雲南等地有強降雨 江南江淮等地有高溫天氣美國新冠死亡病例超17萬 兒童感染人數持續增長全球新冠死亡病例累計超75萬例 多國將聯手生產疫苗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晏雯 通訊員馬遙遙)六旬老球迷踢完球後猛喝冷飲消暑解渴,半個小時後突發腹痛
-
腹痛、便血、便秘多是腸息肉的早期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小心息肉癌變!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腸息肉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腹痛、便血、便秘多是腸息肉的早期症狀,及時檢查治療,小心息肉癌變!
-
64歲男子反覆腹痛
本報訊(記者 孫美星 通訊員 龐贇) 在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腸鏡室裡,醫生發現一男子的結腸腸壁黏膜特別奇怪,看上去發藍發黑,就像被人打淤青了一樣。醫生意識到,這是一位很罕見的患者。腸鏡檢查時,發現右半結腸黏膜腫脹明顯,發青發紫,觸碰後極易出血;腹部CT檢查結果發現腸肝曲及升結腸腸壁明顯增厚,伴小腸腸梗阻。當地的醫生考慮周先生患的是缺血性腸病。可是,他的病情和典型的缺血性腸病又完全不同,病症不明確。為了找到自己的病因,不久前周師傅來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求治。
-
炎症性腸病分類有哪幾種?
炎症性腸病(IBD)是原因不明的一組非特異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基因、免疫系統及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係。炎症性腸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未定型結腸炎。
-
15歲小夥患罕見腸道病 長期腹痛拉肚子別大意
腹瀉是一種夏天高發疾病,大多數人都認為受了涼,吃壞了東西,會引起腹瀉、腹痛。市區一名15歲的初中生小鋒(化名)長期腹痛、腹瀉,直至近期症狀嚴重前往醫院就診,竟被發現患了一種較為罕見的腸道疾病克羅恩病。
-
小長假宅在麻將室度日,武漢女子一坐數小時突發「腸中風」
「小長假」期間,女士在棋牌室打麻將度日,一坐就是數小時,發生「腸中風」竟渾然不知,險些釀成大禍。5月1日勞動節當天,她在棋牌室再次出現腹痛情況,上廁所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在便血。隨後,她連忙趕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就診,經檢查診斷為急性缺血性腸病,俗稱「腸中風」。經過抗感染、止血、補液及解痙止痛等對症處理,患者症狀得到控制。「幸虧王女士來得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
反覆腹瀉 警惕「炎症性腸病」
配圖/青術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啟動了「愛·常在」關注炎症性腸病全國高校傳播大賽,提升公眾對於炎症性腸病的認知,助力患者「不缺席人生『美』一刻」。提起「炎症性腸病」,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它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