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常碰到許多肩關節疼痛且伴有活動障礙的患者,回顧這些患者診療病史,大多都被診斷為肩周炎,於是接受吃藥,打針,理療等治療。殊不知,這其中很多患者都存在誤診誤治的情況。
從專業運動醫學角度,肩周炎特指「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又稱 「凍結肩」或「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真正的肩周炎發病率實際並不高,肩袖損傷才是肩關節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其次是肩峰下撞擊症和肩關節不穩。鑑於肩關節疼痛引起的原因複雜繁多,部分非運動醫學專科的醫師往往無法做出明確的診斷,從而導致患者延誤病情,甚至可造成肩關節功能殘疾等嚴重後果。為此,我們希望通過科普一些常見的肩關節疾病,幫助有肩關節疾患的病友能儘早進行規範就診,明確病因,從而對症施治,恢復健康。
肩峰下撞擊症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肩峰是位於人體肩部最表面的骨骼,其下方為維持肩關節外展的肩袖結構,肩峰與肩袖之間有巨大的滑囊。當肩關節外展上舉時,肩峰與肩袖之間的間隙減小,滑囊填充其間,起緩衝壓力和潤滑作用。
當肩峰下出現骨贅、滑囊炎症或肩袖損傷等情況時,肩外展上舉過程(即羽毛球的引拍、揮拍動作),由於肩峰下間隙內結構與喙肩穹之間反覆摩擦、撞擊進而引起的慢性肩部疼痛綜合症即為肩峰下撞擊症。
引起肩峰下撞擊症的原因
反覆的肩上舉活動如遊泳、舉重、打網球、投擲運動;肩部結構改變,如骨贅形成、韌帶增厚;肩袖損傷後出血水腫、滑囊充血發炎等。
2
肩峰下撞擊症的症狀
(1)肩膀背面,側面、背面局限性疼痛;
(2)即使不動也痛,提重東西很困難;
(3)抬起手臂疼痛加重;
(4)上完廁所手臂向後伸展困難;
(5)夜裡疼痛,無法側身睡覺;
3
診斷
(1)特定的臨床表現如患者有明顯的疼痛弧或疼痛角度,即當肩關節外展一定角度可誘發疼痛;
(2)專業的體格檢查包括Neer撞擊試驗、Hawkins-Kennedy試驗等;
(3)X線檢查可觀察肩峰形態及骨贅形成,有時可發現並鑑別鈣化性肌腱炎;MRI和B超可發現肩峰下的組織異常改變如肩袖損傷,滑囊水腫等。
4
治療
(1)病情較輕者可採用保守治療,包括休息、理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局部注射皮質激素等。並輔助加強肩部肌肉的肌力及肩關節活動度鍛鍊。
(2)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應根據病因及病理改變採取相對應的治療措施,如滑囊切除、肩峰成形、肩袖修補術等。
(3)目前用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肩峰下減壓、肩峰成形、骨贅清除、滑囊刨削等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好、恢復快的優點。
省民營醫院和衛生社團組織聯合黨委健康科普助力常態化抗疫活動。
來源:廣東省醫師協會
作者: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宋洋
編輯:李瀅
責編:陳廣泰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