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寸晶圓產能報告及不同尺寸矽片發展預測

2020-12-27 電子發燒友

12寸晶圓產能報告及不同尺寸矽片發展預測

佚名 發表於 2016-06-04 01:12:00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近日公布了最新的2016~2020年全球晶圓產能報告,顯示全球營運中的12寸(300mm)晶圓廠數量持續成長,預期在2016年可達到100座。

  IC Insights報告中其他關於12寸晶圓廠重點還包括:

  · 有幾座預定2013年開幕的晶圓廠延遲到了2014年;而隨著臺灣業者茂德(ProMOS)的兩座大型12寸廠在2013年關閉,導致營運中的12寸晶圓廠數量在2013首度減少。

  · 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95座量產級的IC廠採用12寸晶圓(有大量研發晶片廠以及少數生產非IC產品,例如CMOS影像感測器的量產晶圓廠,但不包括在統計中)。

  · 目前全球有8座12寸晶圓廠預計2017年開幕,有可能使該年度成為自2014年有9座晶圓廠開始營運以來,第二個有最多數量晶圓廠開始營運的年份。

  · 到2020年底,預期全球將有再22座的12寸晶圓廠營運,讓全球應用於IC生產的12寸晶圓廠總數達到117座。而如果18寸(450mm)晶圓邁入量 產,12寸晶圓廠的高峰數量可達達到125座左右;而營運中8寸(200mm)量產晶圓廠的最高數量則是210座(在2015年12月為148座)。

  12寸晶圓廠數量持續成長

  今日的12寸晶圓廠可以很巨大,但它們以一種模組化的格式裝備;每個「模組」通常具備每月25K~45K晶圓片的產能,並與最接近的晶圓廠模組緊密連結;臺積電(TSMC)已經將這種模組化方案最佳化,其Fab 12、14與15等據點都是分階段擴張。

  而18寸晶圓技術持續邁向量產,儘管其步伐不慍不火;而因為微影技術是轉移至18寸晶圓最大的挑戰之一,設備業者ASML在2014年3月宣布將暫時延遲18寸晶圓設備的開發,有產業界人士認為這是個18寸晶圓可能永遠部會發生的徵兆。

  此外ASML還指出,其延遲18寸晶圓設備開發的決定是基於客戶的要求。IC Insights並不認為這意味著18寸晶圓將胎死腹中,不過該尺寸晶圓的試產可能要到2019年以後才會發生,而量產則還要再2~3年。

  全球不同尺寸矽片市場現狀及發展預測

  300mm矽片也就是12英寸矽片,自2009年起成為全球矽圓片需求的主流(大於50%),預計2017 年將佔矽片市場需求大於75%的份額。12寸的流片工藝是半導體製造中的很重要的工藝,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大陸新建的晶圓代工廠,大多是12寸的工廠,其次還有一些使用二手設備的8寸的工廠,但6寸以下的新晶圓代工廠幾乎沒有。

  截止2014年,全球300mm矽片實際出片量已佔各種矽片出片量的65%左右,平均約450萬片/月。2015年第1~第2季度每月平均需求量約500萬片。目前,12英寸矽片主要用於生產90nm-28nm及以下特徵尺寸(16nm和14nm)的存儲器、數字電路晶片及混合信號電路晶片。

  2014年,在前十大的300mm晶圓需求廠商中,使用量最大的是三星,主要用於製作存儲器和邏輯晶片,第二大是美光,只做存儲器,第三大是Toshiba和SanDisk的公司,也基本上都是邏輯產品, 第四大的使用者是海力士,幾乎全是存儲器,而第五大使用者是臺灣的臺積電(TSMC),幾乎全部用作邏輯晶片,英特爾是第六大使用量。在前十大使用量中,臺積電,聯電(UMC),Powerchip等,12寸矽片代工和存儲器,華人做的很不錯。而我們國內對12寸矽片的需求量,也開始起來了,從半導體市場的需求量來看,大概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需求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需求最大的國家,2010年左右,中國大陸半導體的需求量佔全球的50%,2016年,基本佔全球需求量的60%。

  大陸半導體需求量非常大,我們自己的IC(集成電路)產業生產量不夠,所以現在IC(集成電路)已經成為中國大陸進口額最多的單一項目,連續數年超過了石油的進口額。中國作為IC(集成電路)的使用大國,生產卻量能不夠,過多依賴進口,因此,目前國家成立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及地方政府成立的集成電路專項基金,目的就是加速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在2000年左右,國內IC(集成電路)生產可供應大約6-8%的國內需求,也就是超過90%依賴進口。到中芯國際建立後加上其它同行,國內整體可以供應15%的國內IC(集成電路)需求量。但從大概2006年至今,供應量雖然加大了不少,但需求量也同步增加,國內IC自我供應的百分比依然維持在15%左右。政府也較為關心IC行業發展,希望在2025年前,國內IC行業的自給率能夠達到至少50%。

  而集成電路製造目前基本上是12寸,而且工藝都是40nm以下,2025年左右應該可以做到10nm甚至以下(尺寸)更先進工藝量產。其中,28nm在2017-2018年將會是主力,20nm的比重增加,而16nm和14nm難度很大,量產的數量還不太多,但預計2019年16nm和14nm應該會大規模量產,28nm的產品工藝會轉到16nm或14nm的工藝產品線,28nm工藝產量會慢慢下降。但是由於28nm是壽命較長的技術,2019年之後28nm工藝需求依然會很高,國家也因此希望加快研發並量產28nm的矽片(300mm大矽片),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目前的問題在於,最上遊的是設計公司,這在我們國內現在發展地相當不錯,有幾家公司都可以設計到16nm、14nm;但生產方面,上遊材料IC等級的多晶矽目前還沒有,但馬上就會有了,已經有幾家企業在立項推進。多晶矽的原材料,高純度的石英,目前已知的全世界的儲量,中國最多,品質最好,但我們之前卻是將石英還原成金屬矽後低價外銷,再高價進口多晶矽,並且石英還原成金屬矽的階段是高度汙染的。好在之前太陽能產業帶動了國內多晶矽產業的發展,目前太陽能等級的多晶矽,我國的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一了。

  太陽能等級的多晶矽純度為99.9999%,總共6個「9」,現在做的好一點的在7-8個「9」而半導體等級要11個「9」,目前國內實驗室可以做少量的半導體級的,但要做幾噸單晶,目前還做不到。所以國家對此也很重視,02專項裡就有立項解決半導體等級的多晶矽量產問題,預計大概在2-3年內可以做到11個「9」的多晶矽的量產,大致可以滿足國內產業鏈的需求。

  但是IC產業鏈中,多晶矽的下遊環節:做成IC等級的晶棒和矽片,還是目前我們國家IC產業鏈缺失的重要一環。

  目前,在產業鏈後端,國內IC Wafer Fabrication已經起來,封裝測試海峽兩岸已是全球第一,這方面大陸的進展比臺灣還要快些;另外,產品組裝已是世界第一,例如iPhone;End-user consumers亦是全球第一。國內IC產業鏈後端很強,前端反而弱些。

  現在300mm半導體級的矽片,國內一個月需求量約45-50萬片,而目前國內的產量幾乎為零,這是產業鏈上最為緊缺的一環。而這一環,全球日本生產的最多,日本信越和SUMCO,這兩家的產能和實際供應量總和佔全球2/3以上。300mm半導體級的大矽片,不僅是產業鏈缺失的重要一環,也是國家安全戰略發展的需要。

  國家在2012--2013年,科技部的02專項中,已有大矽片方面項目的經費準備,但遲遲不能發出項目,原因就是雖然有國內研發機構曾經做過12寸大矽片,研發成功,但由於良率不高還不能量產。2014年,科技部02專項的領導也與我們溝通過,要求是不僅研發成功,更要量產成功。量產的概念不是幾千片,是每個月10萬片以上交付客戶,連續6個月交付客戶10萬片以上,才算完成項目。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8英寸晶圓的產能為什麼這麼緊張?
    近期的半導體市場,尤其是8英寸晶圓的產能為什麼這麼緊張?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
  • 三大晶圓代工報價10%起漲 8寸產能供不應求
    臺積電方面除了12寸先進位程產能搶手外,成熟製程除了28nm都很滿,8寸產能需求相當強勁。值得一提的是,臺積電於2018年底就超前布署,宣布增建8寸晶圓廠,主要應對客戶對特殊製程技術的需求。據了解,由於電源IC、驅動IC與傳感IC等晶片需求強勁,臺積電、聯電及世界先進下半年8寸產能已呈現供不應求狀況,近期已傳出調漲代工價格,幅度約1~2成。
  • 又漲價又外包,誰能拯救8英寸晶圓產能:智東西內參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尺寸演變節奏上,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2002 年英特爾與 IBM 首先建成 12 英寸生產線,到 2005年 12 英寸矽片的市場份額已佔 20%,2008 年升至 30%,2008 年以來 12 寸成為晶圓主要尺寸,2017 年繼續上升至 66.01%。
  • 12寸晶圓價格變化趨勢_12寸晶圓能產多少晶片
    2017年,全球半導體大廠展開12寸晶圓產能競賽,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對於12寸矽晶圓需求快速上揚,包括括先進位程、3DNANDFlash及中國大陸半導體廠商對於12寸晶圓代工產能需求大增,導致矽晶圓供應缺口持續擴大。   未來幾年全球半導體矽晶圓產能的年成長率卻僅有2%。
  • 從2寸到12寸 憑什麼大尺寸矽片能讓光伏成本再降3年?
    縱覽半導體矽片發展歷程,尺寸在不斷增加,原因是矽片尺寸增加可以顯著降低半導體晶片的生產成本。由於更大的矽片對下遊來說更具有成本優勢,使得矽片環節持續換代,有很明顯的產品周期。換代往往意味著行業變革,抓住機遇的廠商能夠脫穎而出,夯實壁壘。光伏矽片看似奇怪的尺寸,其實是源自半導體。
  • 半導體行業深度報告:半導體矽片行業全攻略
    2.3 12 寸晶圓出貨面積佔比逾六成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 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 續向大尺寸發展。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12英寸晶圓的出貨面積佔全部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的65左右。8英寸的佔20%左右,其它的主要是更小尺寸的晶圓片了。另外從實際來看,14nm以下的晶片,像7nm、5nm的晶片全是用12英寸的晶圓製作的,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八寸晶圓供不應求,產能被5G吃光
    晶圓代工大廠臺積電(2330)及聯電(2303)釋出8寸晶圓代工產能吃緊消息後,微控制器(MCU)廠盛群(6202)也指出上半年8寸晶圓代工產能將供不應求。法人看好8寸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5347)上半年接單全滿,新加坡廠正式加入營運且滿載投片,第一季營收可望創下歷史新高。
  • 又漲價又外包,誰能拯救8英寸晶圓產能?| 智東西...
    跟隨摩爾定律演進,集成電路製造所用的主流晶圓直徑從 4 英寸、6 英寸、8 英寸到12 英寸。直徑越大的圓片,所能刻制的集成電路越多,晶片的單位成本越低,因此晶圓持續向大尺寸發展。尺寸演變節奏上,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2002 年英特爾與 IBM 首先建成 12 英寸生產線,到 2005年 12 英寸矽片的市場份額已佔 20%,2008 年升至 30%,2008 年以來 12 寸成為晶圓主要尺寸,2017 年繼續上升至 66.01%。
  • 中國大陸晶圓廠跟蹤調研:2019年大尺寸矽片布局情況中期匯總
    2019年6月,芯思想發布了《中國大陸晶圓廠跟蹤調研:2019年FAB情況跟蹤調查中期盤點》,有朋友提出要對國內大矽片進行整理。今天特別推出《2019年中國大尺寸矽片布局情況中期匯總》。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也正因為主打工藝不同,所以臺積電目前是全球12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全球12寸晶圓產能的40%左右,因為12寸晶圓主要用於生產28nn及以下的工藝的晶片的。而中芯國際則是目前全球8寸晶圓產能最高的廠商,佔到了全球20-30%左右的8寸晶圓產能。
  • 半導體晶圓產能缺口巨大,將延續至2022年!行業龍頭公司解讀
    即便美中貿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對晶圓代工廠來說,相關風險亦促使客戶庫存偏高成為新常態,導致晶圓代工產能持續緊缺,尤其在產能相對受限的8吋市場中,新一輪併購或擴產,將成為短期未來的觀察重點。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眾所周知,製造晶片的原材料是晶圓,也就是砂子變成矽,再加工成矽片後的產品。而隨著晶片工藝的不斷提升,晶圓的尺寸與工藝是反比,也就是工藝越先進,晶圓的尺寸越大,因為越大的晶圓,製造成晶片時,利用率越高,成本越下降。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
    由於8英寸設備幾乎已無供應商生產,使得8英寸機臺售價水漲船高,而8英寸晶圓售價相對偏低,因此普遍來說8英寸擴產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然而,如電源管理晶片、LDDI(大尺寸顯示驅動晶片)等產品在8英寸廠生產卻最具成本效益,並無往12英寸甚至先進位程轉進的必要性,使得8英寸廠產能跟不上。
  • 全球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國產廠商的另一個機會?
    全球晶圓代工玩家中,臺積電、三星、格羅方德、中芯國際……均傳出8英寸產能吃緊的消息。▲全球各尺寸矽片出貨量情況(圖源:IC Mtia)有趣的是,約在2007年,12英寸(300mm)矽片就開始在晶圓代工市場中佔據主流,而8英寸(200mm)矽片市場份額逐年萎縮。
  • 12吋和8吋晶圓增量市場誰將更勝一籌?
    如果市場真如SEMI預測那樣發展的話,那麼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全球半導體製造市場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圖:2013至2024 年12吋晶圓廠設備支出走勢(圖源:SEMI)在晶圓廠數量方面,SEMI表示,排除低可能性或謠傳的晶圓廠建設,保守估計,2020年至 2024年至少新增38座12吋晶圓廠,其中,中國臺灣增加11座,中國大陸增加8座,兩地區合計佔總數的一半。
  • 晶圓缺貨潮持續上演,國產石墨烯晶圓要「芯」變革?
    來源:產業最前線未來市場龐大,晶圓產能緊缺形勢嚴峻根據SEMI的預測,到2021年全球8寸、12寸矽片正片的市場需求將分別達到650萬片/月和680萬片/月,未來市場潛力巨大。放眼全球,矽片供應商主要有日本信越、Sumco、中國臺灣的環球晶圓、德國Silitronic和韓國SK Siltron等,前5大廠商市場佔有率超過90%。此外,臺灣地區的合晶科技、 Ferrotec也是8英寸矽片的重要供應商。
  • 缺貨潮下中芯國際順勢布局 聯手大基金投向12英寸產能 有望鎖定更...
    高需求疊加晶圓廠擴產12英寸維持滿載近期,晶圓產能告急成為半導體行業「熱詞」,華西證券分析師孫遠峰10月25日報告即指出,下半年隨著5G、AI、IoT 帶動數據中心、消費電子、手機等智能終端需求拉貨力道不斷升溫,全球半導體製造代工廠的8、12英寸產能皆維持滿載。
  • 8英寸晶圓產能告急|晶圓|晶圓代工|電源管理晶片|晶片設計公司|...
    由於8英寸設備幾乎已無供應商生產,使得8英寸機臺售價水漲船高,而8英寸晶圓售價相對偏低,因此普遍來說8英寸擴產並不符合成本效益;然而,如電源管理晶片、LDDI(大尺寸顯示驅動晶片)等產品在8英寸廠生產卻最具成本效益,並無往12英寸甚至先進位程轉進的必要性,使得8英寸廠產能跟不上。
  • 8英寸晶圓供不應求,18英寸晶圓仍在路上
    前言:8英寸晶圓被認為是落後產線,更關注12英寸晶圓產線的建設和量產。然而,就是這一比12英寸晶圓「古老」多年的產品,目前其產能依然很緊張。供不應求的8英寸晶圓與逐年下滑的生產線目前全球代工廠產能爆滿,臺積電、三星、聯電、世界先進、中芯國際等純代工廠稼動率保持高水位。IDM廠商如華潤微、士蘭微等8寸及8寸以下亦滿載。產業鏈訂單溢出,展望Q4仍然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