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殼裡做道場
文字原創/盡色
老婆餅裡沒老婆,螺螄粉裡一般也看不到螺螄。
然而螺螄雖小,卻讓人眼紅。因為,它頻頻上熱搜,比絕大多數明星更明星。最近,又有一份關於螺螄的「快遞」,需要每一個吃貨籤收,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01、美食界的KOL都不寫螺螄,為啥?
中國人以前是不待見螺螄的。
稍遠一點說,吃貨「聖經」《隨園食單》裡,都沒有給螺螄留一席之地。哪怕是美食界KOl汪曾祺先生,倡導「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也僅僅是在一小段文字裡提到了螺螄。
汪曾祺寫螺螄,寫得不是很正經。
他說:「螺螄處處有之。我們家鄉清明吃螺螄,謂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螄,分給孩子,一人半碗,由他們自己用竹籤挑著吃。」就這麼一句。而後半段,他跑題到「螺螄弓」上去了,「那是孩子吃了螺螄,用小竹弓把螺螄殼射到屋頂上的工具」。
可憐的螺螄,他們為什麼都不願提呢?
我猜想,即便到了汪先生的年代,螺螄依舊是「處處有之」,不值得為它寫一筆,還有大把的好食材等著臨幸呢!哪像現在人,吃一頓螺螄都歡天喜地的。
另外一點,螺螄很多時候是拿來餵雞餵鴨的,說多了,自己掉價,嘿嘿。
我曾看過一位當代作家寫螺螄。他說當時家裡窮,他們小時候有個任務就是下河摸螺螄,小鴨仔還沒有下水覓食的能力,砸碎了螺螄,鴨仔撲稜著翅膀吃得歡,雞吃了產蛋也歡,就連產奶的母豬吃了,也把豬娃奶得一個個溜圓……
然而,還是沒有念一句螺螄的好處。大家都不寫,我覺得正是我的機會。說吃小能手上線,直接進重點。
02、韓國人要申遺,中國人要保護,讓吃貨淚目
2019年3月底,螺螄粉曾引起過中韓網友間的一次口水仗。
有韓國網友在網絡上說:「雖然第一次吃螺螄粉,但這種感覺很熟悉,口感很像韓國的拉麵,細細品嘗後又有一種泡菜的酸甜口味,簡直是我們大韓民國的傳統之味啊……」他就此倡議韓國人,以韓國的名義將螺螄粉申遺,得到一眾韓國網友的支持。
對這件事反應最大的,自然是廣西柳州人。螺螄粉聞著臭,可吃起來香啊,韓國人聞聞味道就得了,還是留在中國香吧。
柳州人激動不是沒有道理。對螺螄粉最鍾情的城市就是柳州,螺螄粉店三五步就是一家。雖說螺螄粉的吃法,發源於20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但是,在柳州的蓮花洞,早已經發現大批的螺殼,證實了早在2萬多年前,柳州地區的古人類已經開始食用螺螄了。
而最近一則關於螺螄的消息,不僅使得柳州人炸鍋,以江浙滬為首的全體中國吃貨,都炸鍋了。
原因是,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發布通知,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有眼尖的吃貨發現,螺螄被列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錄……這還讓吃貨們愉快地嗦螺嗎?一旦螺螄被保護起來,吃一次豈不就違法了?
03、嗦螺不僅是美味,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江浙滬的小夥伴們不淡定,是因為,夏天嗦螺,早已成為一種安逸的生活方式。
雖說「明前螺賽過鵝」,但是,夏天一碗紅湯螺螄,不僅美味而且開胃。夏天的螺螄雖孕有小螺螄,但是架不住江浙滬小夥伴們的嗦螺技能,完全不在話下嘛。
區別南方人和北方人,就看他們嗦螺。
陳曉卿寫過一段,最為傳神:同桌一位當地的女性同行,開始用記錄速度示範螺螄品嘗教程,伸出纖纖玉手,用前三個指頭拈住一顆螺螄,輕輕靠近唇邊,兩頰微微一顫,指尖便只剩下一隻空殼……整個過程就像打了一個飛吻,輕佻又不失優雅,加上眼波流轉,直看得糙漢們食慾難填,紛紛仿效,抓過幾隻,笨拙地吮吸著,弄得一屋子山響。
嗦螺螄就像飛吻,絕對是個技術活。
如果你到浙江衢州去作客,衢州朋友除了請你吃「三頭一掌」外,肯定還會請你吃螺螄:雞湯螺螄、上湯螺螄、韭菜炒螺肉,還有其鮮無比的榨菜螺螄肉燉蛋、薺菜螺肉羹……
在江蘇鎮江,也有一個賣螺螄的地標性攤點。經營攤點的夫妻倆人,不僅炒出來的螺螄味美,而且兩個人都長得極富標誌性:男的扎著馬尾辮、唇上蓄鬚;女的高度近視,「收錢靠聞」……按理說這一對看看都夠了,但是,鎮江人常年都排著長隊買螺螄,無他,習慣耳。
鎮江人不僅愛嗦螺,還有把螺螄的妙味,用到極處的心得體會。
鎮江的大廚巧婦燒魚時,都會放幾枚螺螄和幾隻小蝦,這樣會異常鮮美。柳州螺螄粉裡,雖然不見螺螄,但是精華卻是在螺螄湯,那湯,是熬煮了八九個小時的石螺吊出來的,能不鮮美?簡直就是美到顫慄!
04、螺螄的花式吃法,說起來口水難以自控
螺螄的吃法很多,最常見的是醬爆螺螄。摸上來的螺螄先放在清水裡,滴兩滴香油或菜油,靜置一夜,就會吐去穢物,剪去尾部後,即可下鍋爆炒。生抽、料酒、蔥姜、辣椒少不了,鎮江人一定要加少許的砂糖、一挑子豆豉,能收湯汁更能激發出鮮味,如果再加骨頭湯燜一下,放幾片紫蘇葉,更是鮮美絕倫。
紹興人稱之「肉罐頭」,再形象不過了。
螺螄宜猛火快炒,田螺當文火慢燉。全國的吃貨都鍾情于田螺塞肉,田螺因為體大肉粗,就需要把剔出來的田螺肉剁碎後,拌以豬肉碎、火腿、馬蹄,加料酒、生抽後,再塞回螺螄殼裡,肉質都是豐腴細膩,讓吃得滿嘴流油不說,也不用檢驗「吻功」了。
淮揚菜覆蓋的區域,有韭菜、韭黃只炒18鏟的講究,這與螺螄的易熟是絕配。《南齊書 周顒傳》載:文惠太子問顒:「菜食何味最勝?」顒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民間還盛傳,這兩者都是滋陰壯陽之物,下筷如搗蒜,誰吃誰知道。韭菜碧綠,螺肉噴香,勾人食慾,最是殺飯。
當然,推而廣之的吃法,有與其他河鮮、湖鮮一起紅燒的,比如溱潼的「湖八仙」;有與雞鴨鵝一起燉的,免去了田螺塞肉「誰在誰裡面」之爭,平起平坐,榮辱與共。
曾經有一段時間,鎮江的飯店裡流行上湯螺螄。有人形容「螺螄淹在乳白色的湯裡,上面是暗紅的火腿片、碧綠的蔥花、象牙色的鮮筍片、大紅的辣椒絲,看在眼裡,就是一汪濃得花不開的春意……」
前一段時間,我寫了芙蓉螺螄,才解開了這裡面的一點門道。
《舌尖上的中國2》裡,拍到過溧陽產的青螺,當地人稱「溧陽螄螺」,
毗鄰的武進盛產美味的芙蓉螺螄,說是「喝豆漿長大的螺螄」,其實同屬青螺,殼青且薄,肉厚還嫩。
真正的好食材,根本不需要上湯。
我親眼看到大廚用套油的方法來燒白湯螺螄:先將豬油在熱鍋裡化開,然後,舀入一勺菜油,本就各自很香的油,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香氣四溢,不需要火腿,不需要棒骨湯。拈一枚一嗦,一枚入魂,鮮美無比。
比較有年代感的吃法是螺醬。在《周禮》中,有一款名叫叫「蠃醢(luǒhǎi)」的螺醬,是周王室醢類名品中的「七醢」之一。「蠃」通「螺」,是螺類動物的統稱。《儀禮》中載,行祭禮時,要先用葵菹蘸田螺醬,然後再行一系列的禮,可見這道美味的地位之高。
清代杭州人在立夏時節,還要吃一種應節美食「炒海螄」,夏曾傳在《隨園食單補證》中說:「海螄,立夏節物也,小於螺螄,以蔥姜炒之,肉如翡翠。」讀來讓人垂涎欲滴。
最肥美的吃法,想必是糟田螺了。這是海派的吃法,有人說,上海最好的糟田螺,一家是在大世界下面的五芳齋,另一家在柳林路金陵路的轉彎角上,名喚「金中」。
那裡食材選用的螺螄,是安徽屯溪出產的龍眼田螺,殼薄肉肥,加茴香、桂皮、醬油、糖、姜塊等爆炒。最重要的是,要割兩大塊槽頭肉扔進去,再將陳年香糟搗成糊狀投入,稍滾即可出鍋——兩塊槽頭肉浮在湯麵上,那是上海人檢驗糟田螺是否正宗的標誌。
我以為,槽頭肉的妙處是增添了螺螄的肥美,槽燒的做法,又減輕了油膩,這是一套上海人的辯證法。無論如何,糟味絕對是夏天最清爽的吃法了。
這正是:「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05、並非深深的傷害,禁食的只是「小部隊」
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現在來揭曉,如果螺螄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吃貨們還能不能愉快地嗦螺了?僅以廣西柳州市為例,螺螄的日消耗量近200噸,這無疑是對吃貨深深的傷害。
其實,這裡面有個誤會。
人們常吃的淡水螺主要有兩類:田螺和石螺,很地方將它們統稱為螺螄。擬列入保護名錄的螺螄,其生態特徵明顯,表面有突出刺,且繁殖不易,主要生長在雲南省的高原湖泊;廣西被列入保護的淡水螺,也只有一種——紅河疣螺,這些才是瀕危的需要保護的螺種。
除此以外,大家盡可以放心去吃。
最後絮叨一句,螺螄有清肝明目的功效,俗稱「亮眼螄」《本草綱目》中記載:「螺肉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明目、祛溼、利尿、通暢」之效效,吃到便是賺到。
文字原創
感謝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