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2020-12-10 上果下空禪師

學員問:請師父給深入淺出的講一下平時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嗎?

上果下空禪師: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平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他不是在平時能夠做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定的時候,就說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能入定。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當時這個菩薩開悟的經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

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就是說當你面對一切惡緣啊,面對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呢,一定要知道一切都是四大組成的,不實際的不要那麼看重,放下就好。

學員問:師父,那「見諸相非相」怎麼理解?是不是也是把它們看成四大的組成?

上果下空禪師:都是開悟的結果。

好文推薦

《觀呼吸詳解》

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什麼區別?

果空禪師詳解:如何看待世界萬物或眾生呈現出來的相?

---上果下空禪師

相關焦點

  • 淺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見於《六祖壇經》行由品所載:慧能在未參禮五祖以前,聞買柴的客人誦此經,「心中開悟」,後往黃梅參禮五祖,五祖為說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即大悟,由此得傳衣法。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尤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此經「最尊最勝」見《南宗定是非論》卷下,《神會和尚遺集》引。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生出來的所有的這些念頭呀 ,不能住在上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被他所轉, 不能跟著他跑 。什麼叫不能跟著他跑呢? 就是你不能起知見, 不能起判斷, 一有善惡美醜好壞的判斷,然後你就跟著這些知見和判斷一直胡思亂想下去, 那麼你就被他所轉。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去「應無所住」?
    五蘊皆空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我們蓋房子、買房子,經常有所著,怎麼去找一個無所著?哪裡是無所著?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禪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麼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那麼, 永明壽禪師一口氣引用那麼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
  • 靜坐之道|禪定是思想的寂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陀的忠告是:「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你看見任何事物時,不要去執著它,但是請用心念去開展對因緣和合的萬法真如本性的真知灼見。)請用覺照的心從事物本身的角度來觀看萬法。你得如斯訓練你的心念來安住在詳和的境界中。我們從佛法中得以學到這種教法。沒有任何學術領域能夠引導我們去訓練心性。 畢達哥拉斯被問及哲學家的定義時,他提到類似以下的說法:「當所有人被邀請去赴生命的餉宴時,有些人赴宴是為了享樂,有些人是為了追求名利,而還有一些人只是去當旁觀者。這些人便是哲學家」。這話的意思其實是指哲學家不耽溺於浮華人生。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名句賞析
    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聽五祖弘忍和尚講《金剛經》時,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後,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都不用講了,他全明白了。當然,我們沒有六祖惠能的根器,也沒有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學習,多一點感悟,下面分享一下末學對這句話的理解。
  • 妙善師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究竟內涵
    修道的過程就是不斷優化自我六根行持、不斷的矯正修持路徑,當達到徹法底源的覺知層面自然就與自性覺海感應道交;(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當遍觀萬相時,就會發現「佛佛道同,眾生平等」,一切境相皆是眾緣和合,即使入紅塵百事也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至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者。諸法性空。空寂是常。】空寂就是一片寂靜,當下就是永恆,【是故不斷不滅。】不能說沒有這個因果,不可以的。 【若作念雲。無相而有道心者。是斷一切行。滅一切法。此非中道也。又雲。若作有相觀。即是一邊見。若不作有相觀。即是斷滅法。】 所以,佛法很難,說這個也不對,搞那個也不對,搞來搞去,眾生不是左邊就是右邊,不是有就是無嘛!佛法統統不是,也統統是,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那麼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再多,終歸都住在文字境界上,住在意識境界上,都不是那個真正的無所住。有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試試,自然知道!祝您早日成就!網友追問1問:請教師兄,我在打坐中感受到念頭冒出,一個兩個,一會又不見了,那個狀態算是頑空呢還是算契入空性呢?
  • 讀《金剛經》|金剛般若之心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寶積經》記載,釋迦牟尼佛前世為梵志時,曾在一個城市供養燃燈佛五莖蓮花,後見道路泥濘,布發掩泥,供佛從上走過。燃燈佛當即授記:「汝於來世,人壽百歲之時,當得做佛,號釋迦摩尼佛」。佛陀這裡問:「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同樣回答:「於法實無有得。」
  • 實相就是非相,金剛經第十四品如是說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
  • 諸法實相,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飢虛。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賢護。我念往昔」,往昔時啊有一個佛,他的名號叫須波日。在須波日佛這一劫裡邊,「時有一人。行值曠野。」
  • 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示現三十二相,是小福德相」
    佛性沒有相,不但見不到,也想不到。但是它能現相,遇到緣就現相,現什麼相?現智慧、福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福德相。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現的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大福德相,圓滿的福德相。釋迦在這個地方所現叫劣應身,小福德相。為什麼?現大福德相會把眾生嚇跑,不敢接受。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其實,從古印度的佛教史,在到中國的佛教史去探究與理解,佛教中國化的背後,給佛教帶來了太多的變革,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佛教是古印度的由來。所以,就有人把中國禪宗納入為中國的傳統國學當中。因為禪宗在佛教的主要核心思想不變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但切合實際來說,不管佛教是古印度,還是包含中國的傳統文化。
  • 金剛經第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懂這一句就等於懂了整部經
    這裡的「理」指的是之前所說的義理,比如說應如何降伏其心,又如何安住真心等,佛陀給出的答案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必須不著相行布施,否則就不是菩薩了。但是道理講完了,必須要用到實處才行,也就是後世王陽明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其實在佛法中早有定義,叫做「理無礙,事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一層比一層的境界更高。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這裡佛陀說,他往昔修忍辱,作忍辱仙人,就作了五百世,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成佛的艱難。作為資糧位的凡夫,我們要修忍辱,見道之後的第三地菩薩主要的修行功夫,就是安住於空性修忍辱波羅蜜,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為什麼要修忍辱?
  • 只有在定力強大到不生起任何念頭時 才能真正實現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上一章,佛陀要我們勤修忍辱,努力去除自己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使自己在任何狀況下,都不再生起嗔恨、貪慾和念頭。這一章我們來理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所有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的一句短語,是很多人都在努力求證和持守的解脫境界。我們首先來理解,如何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要完全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從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方面進行禪修。要在這六個覺受系統,都做到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
  • 《金剛經》:佛祖的三十二相都只是幻相
    為什麼眾生以為這三十二相就是佛祖的實相,而佛祖卻說都是假的,並不是自己所證得的涅槃聖果呢?因為眾生只看到了佛祖所顯化的應化身,而沒有悟到佛祖的法身,而佛祖知道三十二相都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假體,只是為了導化眾生而隨機演教的一個幻相而已,凡夫之人不加明察,所以不了解諸法實相,處處偏計妄執,自然難以明了其真如實相。
  • 通過實踐破各種相,不斷完善和修學般舟三昧
    我所講的是我在實踐當中對這部經典的一些理解,僅供大家參考,和正規的講經說法應該說有很大的差距,因為我們要學習的,這是第一部,我們大家都來草草地過一遍。按照我們的安排,因為大家有很多的實踐,實踐完了之後,以實踐作基礎,就好像梨子到底什麼味道,我們嘗了嘗,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來講這個梨子的味道,否則的話都是紙上談兵。
  • 黃念祖老居士:什麼是「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所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法身如來在眾生的情見之中不可能認識到,知道,看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相。《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所見一切相都是虛妄的,眼前所見本來沒有,只是由於動相所生。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倓虛老人在香港剛剛圓寂,這件事是他親口對我說的。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佛陀以腳趾按地,剎那間,穢惡諸相即皆隱沒,百千珍寶嚴飾的淨土湧出。 「舍利弗!我佛國土,原本淨妙具足,為度下劣人故,才示現眾惡不淨。就如諸人天等,隨福德業緣不同,食器飯色而有不同。因此,舍利弗!如果心地清淨,便見娑婆世界萬德莊嚴,無有惡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