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去「應無所住」?

2020-12-19 木木至春

五蘊皆空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於我,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諸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為了修行求證,大家要特別注意「六處空聚」,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在我們感覺是有,在佛學的眼光看,假使有人修行真正證道、悟道,會曉得這六處是「空聚」。空聚不是空,是假有,看起來存在,實際上沒有永恆固定的存在。要在六處證到空聚,學佛用功,差不多有點希望了,這一點值得用功學佛的人觀察反省。大家學佛打坐用功,並沒有了解「六處空聚」。我們要在智慧了了解空聚,再做功夫,才會進步,這是兩層意思。換句話說,打坐、念佛、參禪做功夫,是內在智慧做功夫,要隨時曉得在「六處空聚」求證空性,這才是真正的用功,不要搞錯。

一切眾生不知這是空聚,在認識上把它當作實在,所以生起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貪、瞋、痴、慢是四大毒蛇。「五蘊怨賊之所殺害」,五蘊:色、受、想、行、識是怨賊。換句話說人生下來雖然是假的生命,非正命,但是也可以把壽命變成如正命一樣,活得很長。為什麼不能活得很長?被四大毒蛇之所侵惱,被五蘊怨賊之所殺害,認錯了方向作用,因此受無量的苦。這些理論都是功夫。

「我當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最好就是最好,最好的是什麼?是「無所著」,讓一切眾生住在「無所著」,「所謂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大家找找看,有沒有一個無所著的地方?我們蓋房子、買房子,經常有所著,怎麼去找一個無所著?哪裡是無所著?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禪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麼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

那麼, 永明壽禪師一口氣引用那麼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經據典給我們參考,我們冒然一讀,不明白他引用那麼多經文幹什麼?你要曉得永明壽禪師編撰這部書的時候,非常用心,佛經浩瀚,他為什麼抽出這幾段放在這裡?所以不要馬虎看過每一句,忘記當時作者與編者的苦心,如果不了解這點,就白讀這本書了。而且當時編輯部不只永明壽禪師一個人,他是總編輯,天下高僧一百多人,都是了不起、有成就的,至少在佛學上都有成就。討論到最後,他引證了這些經典,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看過去,每一段都有它的深意。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所以如上經雲,我當令彼住於正見行真實道。」所以說,上面所引用的經典,概括起來是說:我要使一切眾生住在正見上,思想觀念對佛法的認知要正,然後修行要行真實的道。換句話說,對佛法的認知,對思想、學理的了解不正確,你修行走的路子就不是正道。

「又雲,令彼安置清涼涅槃之處。」歸納經典說,都是要我們度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安頓在清涼涅槃之處。

「又雲,令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他歸納佛經佛所說的話,重複提出重點。他說佛說的,度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知道一切法本來是實相,真如實相。真如實相不跟你談空,也不說有。說佛法是談空,錯了;說有,也錯了。形而上本體,生命本有的本來,佛法名詞無法形容,只好給它一個名詞叫「真如實相」。換句話說,實相是真有這麼一個東西。

所以,到了中國禪宗禪師們,無法講。真如啊、實相啊、如來啊、涅槃啊!反正圓的、長的、扁的,都給他們用光了。中國禪師們很簡單,就用「這個」來表示。現在,禪師們也過去了,我們就用閩南語「按呢生」!就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真如,就是道。所以只好用「這個」,如果連「這個」都不用呢?就是手拍一拍,腳蹬一蹬,就是它。

他說,一切諸法的實相不屬於他教。剛才我們也強調過這句話,這是佛說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不從人得」,道不是哪個人給你的,你本來就有,你要把自己那個東西找出來。佛的教育就是用種種方法使我們找出生命本來的那個東西,那你就成功了!成佛了!拿西方宗教講,你就得救了!就安心了!

又雲,令住無畏一切智城。又雲,住於一切智慧寶洲。又雲,令彼住於最勝無所著處。故知句句悉皆指歸宗鏡。

永明壽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說,這些經文的重點都在我這本《宗鏡錄》裡。所以我說它為最佳廣告公司,事實也是真的。這本書把佛法的重點包括完了,最寶貴的都歸到《宗鏡錄》了。

摘自南懷瑾全集[宗鏡錄略講]

相關焦點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名句賞析
    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聽五祖弘忍和尚講《金剛經》時,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後,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都不用講了,他全明白了。當然,我們沒有六祖惠能的根器,也沒有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學習,多一點感悟,下面分享一下末學對這句話的理解。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生出來的所有的這些念頭呀 ,不能住在上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被他所轉, 不能跟著他跑 。什麼叫不能跟著他跑呢? 就是你不能起知見, 不能起判斷, 一有善惡美醜好壞的判斷,然後你就跟著這些知見和判斷一直胡思亂想下去, 那麼你就被他所轉。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當六祖慧能大師,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當下就徹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只要它的文化教育對我們生活有幫助就好,其它的也不便去深究。因為這是學術研究者與國學大師去討論的問題。上文,我們講到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分為空、有二宗。上文主要講解以《金剛經》和《心經》來探討佛教所說的「空宗。」它主要教導人們要懂得「對內破執」和「對外掃相」來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大乘般若《金剛經》中的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那麼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再多,終歸都住在文字境界上,住在意識境界上,都不是那個真正的無所住。有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試試,自然知道!祝您早日成就!網友追問1問:請教師兄,我在打坐中感受到念頭冒出,一個兩個,一會又不見了,那個狀態算是頑空呢還是算契入空性呢?
  • 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學員問:請師父給深入淺出的講一下平時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嗎?上果下空禪師: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平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他不是在平時能夠做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定的時候,就說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能入定。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當時這個菩薩開悟的經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
  • 妙善師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究竟內涵
    修道的過程就是不斷優化自我六根行持、不斷的矯正修持路徑,當達到徹法底源的覺知層面自然就與自性覺海感應道交;(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當遍觀萬相時,就會發現「佛佛道同,眾生平等」,一切境相皆是眾緣和合,即使入紅塵百事也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文/星雲大師 金剛經講話4/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二)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華手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相當重要的意旨之一,能掌握其義,即能獨具慧眼,徹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 淺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見於《六祖壇經》行由品所載:慧能在未參禮五祖以前,聞買柴的客人誦此經,「心中開悟」,後往黃梅參禮五祖,五祖為說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即大悟,由此得傳衣法。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尤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此經「最尊最勝」見《南宗定是非論》卷下,《神會和尚遺集》引。
  • 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空」不隨因緣生滅,不隨因果變化而變化,因而不站過去,不在當下,不期待未來,人間的一切再無分別。所謂開悟,即是覺悟「緣起」,了知諸法空性,無所造作,無有憎恨,心不隨外物變化而有起伏,把包括名、情、利在內的人世間的一切都看成過眼雲煙。
  • 讀《金剛經》|金剛般若之心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這裡問:「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須菩提同樣回答:「於法實無有得。」須菩提的意思是,如果當時梵志有所得,還會著「授記成佛相」,就不可能得到燃燈佛授記成佛。「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 在忘掉境界和身心後入道,此時「應無所住而生」的是什麼心?
    首先四個階段其實也是方便說,是身體階段性的反映,正應了「該來時會來,該去時則去。」若你停留或住在了這個階段,則是入境並被境牽了,也是人貪戀、欲望的表現。凡有執著皆是欲望所致。過程就是這樣:氣機感受、見到了光、神識脫離身體、心態轉變,從而進入自然的本性契合狀態。
  • 淨土法門:普等三昧和應無所住是不是一個意思?
    阿彌陀佛是自性流出來的,一切眾生是自性流出來的,無二無別,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就是普等了。你怎麼會起分別、執著,這不可能。不但分別執著你不會起,你慢慢訓練,不要很長時間,起心動念也沒有了,你真住普等三昧了。大德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為什麼?我們是凡夫,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頭打滾,怎麼會不起煩惱?他當然起煩惱,所以起煩惱是個正常現象,這就叫不怕念起,正常現象。怕的是什麼?
  • 「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布施要「無所住」?
    《金剛經》有云: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應該「無所住」而布施呢?首先說一下什麼叫「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其實比較難,小來小去的還好,真要是將自己的大筆財物奉獻出去,一般人都是捨不得的,都會心疼,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唯有捨不得而舍了,才真正具有福報。因為什麼?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就是讓你的心更純淨,讓煩惱無明散盡,讓自性的光明無遮無檔。
  • 《金剛經》所說「無所住而生心」究竟是什麼意思?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四句著名的偈子,正出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筆下。當初大師就是聽聞《金剛經》而發心入道的。話說當吋大師還是樵夫,一天送貨吋聽見客人誦經。然後他問那位客人念的是什麼?客人說念的是金剛經。慧能聞之若有所悟,一路尋至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座下。
  • 金剛經中,「心有所住,則為非住」住是什麼意思,有怎樣的智慧?
    既然這三心都得不到了,你還住什麼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相者,既然無我,心又何在?住,就是你在意了,你在意了,就不行。需要放空,空不是沒有,是不要在意,不要住。不管你做了什麼,都不要住,你施捨了,你不要覺得你施捨了, 發生過, 但是你不能在意,要隨他去。
  • 只有在定力強大到不生起任何念頭時 才能真正實現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章我們來理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所有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的一句短語,是很多人都在努力求證和持守的解脫境界。我們首先來理解,如何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