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020-12-19 重樓逾陀

(一)前言

西元前後,大乘佛教於印度興起,般若系經典從這時候開始便陸續出現。這些經典中最早傳來中國的,是後漢支婁迦讖於一七九年譯出的《道行般若》。其後四百年多間,繼續傳出的尚有《大明度》、《光贊》、《放光》、《大品》、《小品》、《金剛》……等多部。到七世紀,唐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完整的大本,譯成六百卷,名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全經共十六會(這顯示般若系經典前後經過十六次之編集)。其中第九會,編列於第五七七卷的,名能斷金剛分,便是今日大家所熟悉的《金剛經》。連同玄奘法師的譯本,本經前後共六譯,今日最為流通的,是譯於四一二年的鳩摩羅什的譯本。

《金剛經》梵本三百頌,頌數與第十會的理趣般若同,二者同是十六會中篇幅最簡短的。由於篇幅不多,又能顯示最上乘的無相深義,更加上經中又處處讚嘆讀誦受持的功德,本經自羅什法師譯出後,即受到佛教界的重視,普遍得到信眾的崇信念誦。

天台宗的智顗、三論宗的吉藏、禪宗的牛頭法融,都曾註疏本經,就連唐玄宗皇帝也為本經作注,可見本經在當時流行的盛況。此外,禪宗自達摩開立以來,一向以《楞伽》印心,至五祖弘忍,則除了《楞伽》,還重視《金剛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此經而得道。此見於《六祖壇經》行由品所載:

慧能在未參禮五祖以前,聞買柴的客人誦此經,「心中開悟」,後往黃梅參禮五祖,五祖為說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即大悟,由此得傳衣法。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尤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此經「最尊最勝」見《南宗定是非論》卷下,《神會和尚遺集》引。

(二)空與假名的意義

上面提及,慧能由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這句經文,顯示了《金剛經》的一個重要義理。依《般若經》,一切法(即事事物物)皆由因緣和合而成,並無實自體。它們是剎那變動的。主觀心識所能認知的,是事物於某一時空下所呈現的性相(性質與相狀)。這性相併沒有實在不變的成分;它隨時空之變而變,也隨構成它的各種因素變異而變。所以,一切法都是約制性的存在——受眾緣所約制,其存在便非實體性的存在。反之,它是變幻性的,是無自性的存在(自性即獨立而不變的本性)。因為沒有自性,事物的存在便兼具兩種性質。

其一,它有和合而成的假體,而有體(雖然是假體)即有相、有用、有屬性,所以它非無。其二,它沒有實體,不能獨存,受到約制,剎那都在變動(此即念念生滅),所以又非有。

非有非無,矛盾而又不相妨礙,這就是一切法存在的真相,又稱實相,也是世間的實際。但世間人沒有般若正見,觀察事物,不是認為實有,便是認為實無,由此而起的概念及語言,也就無從與實際相應。般若經為消解世間人對有無的偏執,所以設立「空」的概念,使世間人免於有無執見的糾纏,從而得以自有無的範疇超越過來,而悟證世間的實際。

「空」的意義有兩重。

第一重,一切是無自性的緣起,所以沒有實自體,不能以世間人的經驗語言套上去,說它「有」,故說是空。

第二重,正由於一切法沒有實自體,一切法才具可變性、和合性、壞滅性。既可變,可合又可滅,一切法才會互相架構,彼此成就,以及無常過轉,而於無常之中又相續不已。所以一切法亦不能以世間人的經驗語言套上去,說它「無」,而只可點出其無常而相續的存在為空。於此可見,空不但有消解作用,而且還有建設的意義。它顯示了因緣生法的狀態,與世間的實際相應。

但空也只是一個概念,絕非有一空性或空相真實存在,由它而產生一切法。「空」這一概念的設立,只為使世間人離有無的妄見。它是一種施設,一種安立的名字,佛法稱之為假名,空如是,其它諸法亦莫不如是。因為正如上面所說,世間的一切雖無實體,但緣生的假體仍是有的,這假體概念的獲得,是主觀的心識向外投射的結果。而由此獲得的概念是充滿主觀色彩,亦即是充滿情執的,在這方面說,世間是一個概念的世間,也就是一個名言的世間,《般若經》認為這種種概念名言只屬隨宜安立性質,並不能代表世間的實際。所以便稱之「假名」。緣生的一切法,因為沒有實自性,故說是空的,也是假名而有的。緣生、空、假名都是對世間的如實觀,都說出世間的真相(實相)。

所以,《金剛經》處處有這樣的開示:說XX,即非XX,是名XX,(如「說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第一句舉出世間人認為有的法。

這二句指出這法其實是虛妄不實的(因為一切法由因緣和合而生之故)。

第三句開示法雖不實,但不礙其有緣生假名的體及作用。也所以,本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相,無論器界、眾生界、或色、心諸法,都是無自性的存在,都是虛妄不實的。如果能夠對此作如實觀,見諸相的不真實,即見諸相為非相,便可不著一切相,離一切相,而悟入無相。這就見到世間的實際(亦即實相),直契如來的本懷了。本經以無相為教,其實就是要學者徹悟諸法的實相。

(三)緣起性空心不住

明白了上述般若經所顯示的空與假名的意義,就可以了解《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深義。「住」,是黏著的意思,指主觀的心識向外境攀緣的時候,所生起的錯誤執著。前面說過,主觀心識所能認知的,只是事物於某一時空下所呈現的性相,這本來是無常而相續的假體存在,但世間人沒有般若正見,當心識攀緣外境為對象時,便執對象為實有或實無,而不能與緣起念念生滅的實際相應。所以,常人於心識起處,即生迷執,而成過患。但人非木石,不能制心令其不動,以求免於過患,故《金剛經》教人,心盡可生,但不要住於相,不黏滯於一切法上,虛妄的還他虛妄。這樣就不會像常人那樣,在見色聞聲時,以為色聲的本質就如現見現聞的這樣,而生起迷執,成煩惱之源,生死之本。

「生其心」是主體接觸客體的活動,屬於緣起邊事;「無所住」是主體瞭然於客體的不實在而還他個不實在,達致主客無阻隔,這屬於性空邊事。凡夫不見緣起,故生心而住,住故煩惱、生死;聖者正見緣生諸法空,故生心而不住,不住故清淨、解脫。修行人若能通達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就能生其心而無所住,轉煩惱為解脫了。

(四)般若實相畢竟空

禪宗以《金剛經》為教,就是要借著般若正智,蕩除主觀心識的情執,使心識於緣外境的時候,不生黏滯,從而直見存在的真相。不過,禪宗所說的實相,是真實自性、是如來藏,是真心。這是眾生原本自具的,只因眾生著相起執,才迷失此本具的真性。通過般若的掃蕩情執,真性就可呈現。所以,慧能於大悟後,隨而對五祖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個原本就清淨恆存,無為而能作萬法根源的自性,就是如來藏,而五祖座下另一弟子神秀所說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以菩提樹、明鏡臺喻身、心,亦可說明禪宗是以如來藏作為眾生存在的本源的。在這方面說,禪宗是離開般若經的宗旨的。般若經說的實相,是一切法緣生緣滅,無自性空的實相。如前文所引,見諸相非相,才見如來。

見如來就是見實相。一般佛教學者以為《金剛經》所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是指有為法虛幻不實,無為法仍是真實而有體的。不知道無為法是因眾生執著有為法而說的,也是一種施設。於有為無所取,無所住,當下便悟入有為的實相,而假名之曰無為。所以《大智度論》說:

「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卷三十一釋初品中十八空)

實相是並非離一切法而別有實體的。般若經十八空中,有「空空」,「空空」即「空亦復空」,說空空,就是恐防學者執空成見,以為實有空性到底不空,而由空性生萬法。

《金剛經》也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修行人到徹悟的境地時,是對一切法包括有為與無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生死與涅槃都無所執取的。這就是「般若將入畢竟空」的道理。

部分佛教學者認為,眾生能夠由凡夫成佛,在主體上應已有一清淨本性,才可借福智因緣,轉穢成淨。否則,染穢的凡夫如何得以成清淨圓滿的佛。對此,《大般若經》卷550第四分深功德品有很好的開示:經中善現(即須菩提)問佛,菩薩修行,是如何積集善根,證入無上正等覺的呢?佛先舉燃燈為喻:燃非只出初焰,但亦不離初焰;非只由後焰,亦不離後焰。就是前後焰無常而相續,燈便燃點起來。

故「諸菩薩摩訶薩……非初心起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不離初心,非後心起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不離後心,而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令諸根增長圓滿,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眾生能夠成佛,就是在無常而相續的緣起法中,不斷精進,長養善根,積集資糧,轉惡為善,轉善為淨,也就可以由凡夫至賢人,由賢人至聖者,其間純是一個轉化的過程。而轉化之所以能夠完成,就因為一切法是無自性空。若有實在不變的自性,則凡夫是凡夫,聖者是聖者,兩不相涉。同時凡夫亦只可有凡夫性,不應凡夫中有佛性,否則便是一體而有兩種不同的實性,矛盾而相妨礙了。

回過來說,禪宗是以說如來藏的《楞伽經》印心的、《金剛經》則非用以印心,而只是作為去除妄執的一種修行上的方便法門而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在禪宗只是一種方便,借無所住而顯現本具而恆住的如來藏。在《金剛經》則至於聖境仍是無所住,那就不單是方便了。

相關焦點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名句賞析
    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聽五祖弘忍和尚講《金剛經》時,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後,就大徹大悟了,後面的都不用講了,他全明白了。當然,我們沒有六祖惠能的根器,也沒有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但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學習,多一點感悟,下面分享一下末學對這句話的理解。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關鍵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心生出來的所有的這些念頭呀 ,不能住在上面。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不能被他所轉, 不能跟著他跑 。什麼叫不能跟著他跑呢? 就是你不能起知見, 不能起判斷, 一有善惡美醜好壞的判斷,然後你就跟著這些知見和判斷一直胡思亂想下去, 那麼你就被他所轉。
  • 答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網友提問: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金剛經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理解的意思是應該沒有什麼所執著的,要有把一切功名利祿看淡的心,求詳解。那麼什麼是無所住而生其心,解釋再多,終歸都住在文字境界上,住在意識境界上,都不是那個真正的無所住。有句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試試,自然知道!祝您早日成就!網友追問1問:請教師兄,我在打坐中感受到念頭冒出,一個兩個,一會又不見了,那個狀態算是頑空呢還是算契入空性呢?
  • 怎麼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見諸相非相?
    學員問:請師父給深入淺出的講一下平時怎麼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好嗎?上果下空禪師: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平時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他不是在平時能夠做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入定的時候,就說一切妄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才能入定。所以這句話講的就是當時這個菩薩開悟的經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這樣是不可以的。那麼如果想把這句話應用在生活之中呢,只能是怎麼樣去看待。
  • 大乘般若《金剛經》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大乘般若《金剛經》中的破執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要是「住」和「心」兩個字。這裡的「住」指的就是人們對世俗的留戀和執著的程度;而這裡的「心」指的就是對佛理禪義的悟道。有就是說人應該對世俗物質,要無所執著,才有可能深刻領悟佛的用意。
  • 妙善師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究竟內涵
    修道的過程就是不斷優化自我六根行持、不斷的矯正修持路徑,當達到徹法底源的覺知層面自然就與自性覺海感應道交;(想了解更多妙善師實證實修方法,找公眾往生心法進群指導)當遍觀萬相時,就會發現「佛佛道同,眾生平等」,一切境相皆是眾緣和合,即使入紅塵百事也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讀《金剛經》|金剛般若之心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段總結很重要,講的就是金剛般若的心法。佛陀說:「各位菩薩、大菩薩們,要如是生清淨心。其心不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上。應該無住於任何相,就能生出清淨心。」意思似乎懂,而境界我們很難想像。
  • 佛教正法:「金剛經發微」,佛教高端思想,你真未必讀得懂!
    禪宗的五祖很重視本經的教學,六祖慧能更由於聽五祖講本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慧能弟子神會於北方傳法,更特別推重本經,認為本經「最尊最勝」(見《神會和尚遺集》引《南宗定是非論》卷下)。本經徹底破除一切執著,包括對佛身及佛法的執以為實,極顯人空與法空。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去「應無所住」?
    尤其現在年輕同學,喜歡講禪的,都找到了--《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地方就是無所著。怎麼去「應無所住」?你去體會,從這句話就可以找到「最勝無所著」,滅一切障礙住無上涅槃。那麼, 永明壽禪師一口氣引用那麼多經典,目的何在?要我們了解心意法門和生死的重要。他引經據典給我們參考,我們冒然一讀,不明白他引用那麼多經文幹什麼?
  • 只有在定力強大到不生起任何念頭時 才能真正實現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一章我們來理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所有熟悉金剛經的人,都知道的一句短語,是很多人都在努力求證和持守的解脫境界。我們首先來理解,如何才能做到無所住而生其心?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開示我們: 「佛告舍利弗:『應以三事驗菩薩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相當重要的意旨之一,能掌握其義,即能獨具慧眼,徹見金剛寶山中的種種寶物。 經文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前述從無我可證,無法可授,令眾生知佛果性空,不應以能得的心,執求能得的法。既是佛果性空,對佛土的莊嚴之相,也不應生可得之心。佛陀以佛果,嚴土為喻,向菩薩廣說「應無所住」即是清淨自心。
  • 淺談日本「迎賓武將隊」的誕生與發展
    近幾年日本各地開始出現一種名為「おもてなし武將隊(迎賓武將隊)」的團體,不但會在日本城跡或觀光景點進行深度導覽服務,也會定期舉辦「演武、演舞」的活動,到底這是個什麼樣的神秘組織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什麼是「おもてなし武將隊(迎賓武將隊)」?
  • 淺談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核心判教思想!
    基於「一切眾生悉是佛子」,因此不應停留在二乘或三乘的道路上,依平等的原則,大眾都應該可以成就佛道的。這個才是佛陀教化眾生的真正目的。智者大師建立此五時說法之後,更立「別五時」和「通五時」之分。「別五時」即是以佛陀說法五十年之先後次序來劃分,此可以用一首偈來表示:「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談般若,法華涅槃共八載,華嚴最初三七日。」「通五時」則指出佛陀並不一定按照時間次第來說法的,而是隨時隨地因應弟子之根機,分別說此五時之教化,故可以說是通於五時也。
  • 輸白蛋白後是否要「常規」利尿?這 4 點教你判斷!
    那麼,白蛋白靜點之後,究竟要不要「常規」應用呋塞米?實際上,目前對於白蛋白、利尿劑使用順序的循證證據較少,且證據等級不高。  先白蛋白,後速尿一般認為,輸注白蛋白後,機體膠體滲透壓升高,組織間液進入血管,造成組織間隙水腫減輕、血容量增加、心臟負荷增加。
  • 日語中的雞蛋,「玉子」和「卵」的區別
    「玉子」と「卵」「玉子」和「卵」都讀作「たまご」。你能正確理解「玉子」和「卵」的區別嗎?卵焼き還是玉子焼き,或者ゆで玉子還是ゆで卵,討論這些的人也有吧。無論哪一方都是平時不經意地使用的字,在什麼狀態的情況時使用「卵」,何時又稱為「玉子」其實是被明確的區分的。因為其中有認為是品牌差異的錯認情況,因此在這裡好好理解區別,正確的掌握使用吧。
  • 讓慧能大師開悟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當六祖慧能大師,聽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大悟,當下就徹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是讓六祖慧能大師徹底開悟的一句話,也是佛陀對當年,對須菩提長老所提的,如何實現正等正覺的問題的回答。這句話,出自佛陀在金剛經中說的,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臺旅會楊主任表示:臺灣酒店只有「星」沒有「花」
    Marketwired 2013年5 月9 日臺灣消息--臺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簡稱臺旅會)近日推廣「陸客優質團」行程,條件之一是大陸團客在臺旅遊的住宿安排「全程總夜數三分之一以上,應住宿於經臺旅會評鑑之星級旅館」。  臺旅會楊瑞宗主任強調:「臺灣酒店只有『星』,沒有『花』。」
  • 和記黃鋪地產逸翠莊園「君璽」應市加推受追捧
    而位於國際高爾夫球場旁的和記黃埔地產純墅居項目逸翠莊園「君璽」,佔據北部新區「中央別墅區」核心位置,是「中央墅區」中的耀眼明星。近日,作為逸翠莊園最後一個全新組團「君璽」借勢再創奇」績」,首批房源一經入市便迅速告售罄,引爆北區高端墅居市場。
  • 「即空即有」的「準提心月輪」觀—準提法修持方法
    「La」字觀在頭頂上,是一個潔淨身心內外的作用,觀想不宜過久,否則血壓會因之升高,腦部會充血,可能反而有害。至於「La」字應觀成豎立的還是平躺的?是立體的還是平面的?是前面看來的還是背後看來的「La」字?除了「La」字應觀成豎立的之外,其餘的能觀成如何就如是觀。每個人的心力與宿業,皆不相同,不可能作一個統一而刻板的標準去遵行,只要能觀得出來就好。
  • 唯美愛情「蝶戀花」豪情萬丈「龍行天下」富貴吉祥「人生如意」
    「蝶戀花 花開富貴」天然黃龍玉掛件「蝶戀花 花開富貴」,質地油潤,蘇工精雕,大師工藝「招財金蟾」天然黃龍玉掛件,質地油潤,蘇工精雕,大師工藝「招財金蟾」「花開富貴」天然黃龍玉「花開富貴」,質地油潤,蘇工精雕,大師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