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東北的黑土地養育了美(fei)麗(fei)的我,鄉音難改,鄉味難除,今天咱們來聊聊阿拉斯加狹鱈,為什麼聊它呢?因為小時候吃的比較多,但聽名字,阿拉斯加跟東北差的有點遠,其實不然,阿拉斯加狹鱈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從加州中部到白令海峽,圍繞堪察加半島,在鄂霍次克海和進入日本南部海域都有分布。
朝鮮也是阿拉斯加狹鱈的主要產地之一,但朝鮮人管阿拉斯加狹鱈叫明太魚,這個聽著熟悉吧,因為東北也這麼叫,我們也叫成大頭魚,但人家的頭並不大。朝鮮漁船在日本海(朝鮮人稱為東海)捕撈明太魚,經邊境貿易出口到延吉,在這裡加工成新鮮和醃漬的明太魚籽,還有明太魚乾,這些都是當地朝鮮族普通百姓日常美食,來訪的遊客也非常喜歡。
阿拉斯加狹鱈的英文名為:Alaska Pollock或者Walleye Pollock,拉丁文為Theragra chalcogramma ,從這個名字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品種並非真正意義上大家比較熟知的以cod來指代的鱈魚。但是美國漁業協會(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目前已為其正名,將其拉丁文學名由原來的Theragra chalcogramma改為Gadus chalcogrammus。這就意味著阿拉斯加狹鱈成為了繼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及格林蘭島鱈魚之後的第四種真鱈品種。
阿拉斯加狹鱈較於真鱈類體型更小更細長,且生活在較高層水域,但在DNA上的研究顯示,阿拉斯加狹鱈與真鱈非常相似,可化為一類。而且它們生長迅速,價格低於真鱈,是經濟實惠的鱈魚,物美價廉哦~
阿拉斯加狹鱈的魚肉呈蒜瓣狀,刺比較少,肉質細膩,而且價格也不貴,而且阿拉斯加狹鱈的捕撈量也非常大,它們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鱈魚,1986-1988年產量接近700萬噸,目前年產量接近300萬噸,據FAO數據顯示,2013年阿拉斯加狹鱈的捕撈量為3,239,719噸。
阿拉斯加狹鱈不僅味道好,而且它們還是一種食品的原材料,你知道是什麼嗎?就是蟹棒~蟹棒可是吃火鍋必備,不僅好吃,顏色也鮮亮,我們吃的蟹棒大部分為狹鱈碎肉製成,上面的紅條多為染色。
是不是知道真相的你眼淚掉下來?不明真相的群眾可不止你一個,曾經有一個日本節目組就做個這個調查,看大家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是不相信的。
所以下次吃蟹棒的時候,一定好好品嘗一下,仔細想想這其中的滋味~
如需轉載我們原創文章,請在文章明顯處註明:【文章轉載自八鮮過海,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是我們轉載的文章,請跟原作者聯繫取得授權,允許轉載後方能轉載,我們歡迎大家轉載我們的原創文章,只要註明好出處,謝謝。(寫文不易,請尊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