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小夥伴們,
今天小編把數十道菌子的
吃法都整理出來了
首先要聲明一點: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頭腦是清醒的,我 沒有 吃菌 中毒 !
野生菌呢,一直以來都以各種方式吸引著眾多食客來品嘗,有的想嘗鮮,有的想體驗那種中毒的感覺,這些都不管,但我一定要提醒眾多想嘗試野生菌的朋友們:吃菌之前一定要確認是否有毒。
乾巴菌
乾巴菌也是長相清奇的一種野生菌,坊間對它的追捧源自它獨一無二的口感和香氣。
乾巴菌的烹飪方式很簡單,只要把菌子裡面的泥沙洗乾淨,配上小米辣或者青椒爆炒,炒到水分差不多都幹了,就可以出鍋了。
這個時候的乾巴菌,第一口嚼是脆的,多嚼一會又會覺得它很有韌性,然後它的香味會充斥著整個口腔,越吃越有味道,根本停不下來。
粉菌
作為野生菌的「主力軍」,在姚關久遠的飲食文化中演化出了多種做法,而今天做的就是一種最大眾的做法——粉菌炒辣椒。
將早上新摘的粉菌洗好後切片,將油燒熱,當油溫合適後放入粉菌,炒熟後備用。再放入薑絲、蔥片、辣椒絲、花椒,當聞到佐料香味後放入備用的粉菌,讓粉菌的清香與佐料的鮮香充分結合,一道美味的粉菌炒辣椒就出鍋了。
松茸▲
松茸所含的多糖,對治療糖尿病,抗癌等有有一定的效用。經常食用,可調節人體新陳代謝,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黃油煎松茸
第一步,松茸打理乾淨切片;
第二步,平底鍋加熱,將黃油慢慢化開,然後放入松茸片小火煎至雙面微黃即可(煎時每面灑一點點鹽提味)。
烤松茸
第一步,松茸打理乾淨切片;第二步,刷一層油;
第三步,松茸放到烤盤上面烤,煎到兩面金黃,香氣四溢時,就開吃吧!
松茸燉雞湯
這也是最常見的做法:
首先要把松茸打理乾淨切片;其次把母雞焯水後放入鍋中加薑片、料酒燒開,燉一個小時之後加入松茸,再燉半個小時即可。
雞樅
在雲南的眾多菌子當中,能讓各地老饕食指大動的菌子排頭兵可能非雞土莫屬。鮮吃以炒吃、清燉和煮吃為主,若要長期保存備食,則可製成幹雞土從、醃雞土從和油雞土從。
幹雞樅是將洗淨的雞樅入淨鍋,加鹽燜至六七成幹,然後簸箕、晾笆暴曬而成,吃時加燒熟的青紅辣椒、雞蛋酸茄和調料涼拌。把幹雞樅切段,配以生紅辣椒以及少許白酒入壇醃製,則成醃雞樅。
油雞樅有兩種做法,騰衝的傳統做法是把洗淨的鮮雞樅和生紅辣椒、大蒜加入大量菜籽油浸炸而成,還有一種做法是把幹雞樅切段,配以切碎燜至半乾的紅辣椒、大蒜以及草果、八角等香料,拌勻放入煉製好的植物油裡浸泡,製成油雞樅,可隨時取食。
燒椒雞樅
新鮮的雞樅涼拌,不僅能釋放出食材的特殊美味,同時還能保持住雞樅原汁原味的森林氣息。將燒好的青椒切碎後直接和新鮮的雞樅一起涼拌,不僅口感鮮嫩,經過調味的雞樅向人們展現了野生菌的另一種特質口感。
雞樅燉雞湯
說到鮮香,一道美味的雞樅煮雞必不可少。將雞樅洗淨後用手撕開備用,將備好的土雞放入鍋中,加入姜蒜片煮至爛熟後放入雞樅繼續煮上10分鐘,這時就能在空氣中聞到雞樅的鮮香,那是一種下雨天漫步在樹林裡的感覺,讓人流連忘返。
奶漿菌
方言裡的菌子名稱,大多是和它的特點有關係的,比如上一期的銅綠菌,就是長有銅綠的「鏽跡」;青頭菌是因為它的菌蓋是青綠色的,等等。
奶漿菌的名字來源於這種菌子只要一經掐斷,斷口處就會流出汁液,像奶漿一樣。但從外貌看一點看不出它這個特性,反而顯得有些乾癟癟的,就像曬到半乾的菌子。
奶漿菌也是炒、煮俱佳,還可以蒸熟醃製,據說味道酸酸辣辣的,很下飯,不過我沒吃過,自己也不敢嘗試醃製。
炒奶漿菌,還是放青椒、大蒜,也可以把青椒換成韭菜。這樣混著炒出來的韭菜,味道可以說是平分了奶漿菌的秋色了。
雞油菌
雞油菌長得像一朵一朵黃色的小喇叭花,肉非常厚,現在也有人工種植的了,但沒野生的香一些。
雞油菌洗乾淨以後要多用葷油炒制,很吸油。
同雞肉煲湯、和肉、火腿同炒,也都很好吃。總之無論怎麼做都要放蒜,甭管到底有毒沒毒。
青頭菌
大蒜切片、青椒切圈準備好,油鍋燒熱,倒上香油,開鍋以後放上多多的大蒜熗鍋,但不要炒焦,然後放上青椒,再快速放上青頭菌拌炒。
這時候不要急於放鹽,要耐心的炒到青頭菌本身的汁水出來,並且開始收濃的時候,再放鹽巴,如果不打算煮湯吃,中途就不要加湯,純憑青頭菌的汁液咕嚕熟,就是再鮮美也沒有的一道菜了,拿肉都不換!
見手青
見手青是牛肝菌的一種,因為它非常容易「受傷」,只要一被碰到,被碰到的地方就會呈現青黑色,故而得名。刀切也一樣會變色,就像蘋果切開以後會慢慢氧化成黑色那樣。
見手青炒熟以後,黑黑的滑滑的,居然還能脆脆的,口感那是非常好,好吃到形容不出來的,一想到就要淌口水。
家常吃一般切成薄片,越薄越好,多放油,和青椒大蒜一起炒。炒出來油汪汪的一碗,但不會太幹,也不會太膩,菌子的柔軟仍然好好的保存著,口感才好。
牛肝菌
牛肝菌樣子胖嘟嘟的,很實在,容易長得很大,三兩隻就能切出一盤菜來。
自己家炒就會好些,生味不大,脆脆的嚼著,滿口都是香的。可以炒溼一些,也可以油多放些,燜幹一些,但一定都是要做全熟,並且一定不要炒焦!
銅綠菌
銅綠菌傘蓋的顏色有點像生了鏽斑的銅器,切開以後,裡面也會有這樣的銅綠斑點樣,做熟以後顏色仿佛會更深,這當然不影響口感。
銅綠菌仿佛是滇中人吃的比較多,炒著吃。宴席上吃的比較多,特別是城中村的宴席,會有曬乾的銅綠菌發來吃,曬乾以後的銅綠菌,不像其他曬乾的菌子那樣不好泡發,銅綠菌泡發以後口感也几几乎可以達到新鮮菌子的口感,所以它幾乎是唯一一個不被雲南人嫌棄的幹菌子。
虎掌菌
由於其貌不揚,價格又貴,所以虎掌菌在雲南沒有什麼市場,大家撿到都是自己吃。
雖然受眾不多,虎掌菌的口感其實也不輸其他任何一種菌,它有足夠的韌性吃起來還有一點顆粒感,用來炒飯別有一番風味。
菌子最好不要混著吃,一般是一鍋一種菌,菌子火鍋的吃法一個是太浪費,完全吃不到各自的鮮味,一個就是覺得不太安全。還是那句老話,想吃雲南菌子,還是要吃小炒小煮吃現場的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