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端上餐桌,這位先生緩緩切下一小塊,入口細嚼後,隨後說道,「做這道的廚師是一位35歲左右的男性,他今天的心情應該不錯……」這看似不可思議的一幕,來自一位在日本料理界被稱為「食神」的人物,日本著名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先生。
日本著名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先生
成為日本美食評論家第一人
山本先生出生於東京淺草,10歲左右就對東京的壽司,蕎麥麵、天婦羅、鰻魚飯等傳統飲食產生興趣,從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畢業後,對美食的執著熱愛,讓他走上了品鑑美食的專業化道路,也成為日本料理界「美食評論家」第一人。
「在我之前日本並沒有這份職業」,山本先生在介紹他成為專業美食評論家的機緣時告訴我們,在6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那時的東京觀光手冊,市面上一共就只有三本。「我把手冊上介紹的壽司店全部挨個去了一遍。」
山本先生介紹說,每次吃到美味的壽司的時候,就會對這道菜品背後的「料理人」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也自然而然想去見見這些廚藝大師們,了解料理背後的故事。「如果以此為職業,應該蠻有意思吧!」這個念頭也隨之誕生。
就這樣,憑著對美食的執著熱愛,山本益博走上了職業的美食評論家之路。40多年的美食探索之路,也為山本先生贏得了多項重量級的榮譽。其撰寫美食評論書籍《東京・味之冠軍》的同時與多位名廚合作企劃各式活動,被稱為日本以飲食評論工作的開山鼻祖。數十年的合作夥伴被譽為「壽司之神」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小野二郎獲得空前成功後,名聲享譽全球。
日本料理的魅力:水之料理、新鮮、靜心
山本先生在25歲的時候,用打工積攢的錢,第一次來到法國。他住最便宜的旅館,卻遍嘗最高檔的餐廳。在對法國飲食文化讚不絕口的同時,也更了解了日本料理的精髓。
山本先生對我們說,法國菜中,一般會使用黃油和奶油,但日本料理中,幾乎不適用這些油重的調料,而是少油、口味清淡。「可以說,日本菜是「水之料理」,即用「水」烹飪而成的料理,也就是注重新鮮、保證其原汁原味。」
正因為日本料理是「保持食物原汁原味的料理」,所以對食材自身會有極高的要求,「食材的新鮮程度」直接決定了菜品的成敗。山本先生告訴我們,在品嘗日本料理的時候,首先需要保證食材的新鮮,隨後,需要食客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慢慢品味食物的原汁原味,才能感受到菜餚的美味。這正是日本料理的精髓之所在。
「怎麼樣將食物吃的好吃,比吃美味食物更重要」
大家在日劇經常看到的場景是,日本人在開餐前,一般會說一句「我開動了」。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看來,萬物皆有生命,人通過攝取食物,來獲取營養,維繫自己的生命,因此會說這句話來表達對食材由衷的敬意和謝意之情。
「同時,對精心烹飪這道食物的廚師,也要含著尊敬之情,因為他們在做這道菜的時候,是花費了大量心血的,對於作為食客的我們來說,在開始享用食物的時候,不應漫不經心,而應當心懷感恩之情,想辦法來在「吃」這個環節上,讓食物更加美味。」山本先生說。
如何才能將食物吃的好吃呢?其中也大有學問。
美食大師山本先生以生魚片為例說,生魚片中分為「紅赤身」和「白赤身」,應該從哪一種先開始吃呢?
可能很多人會說,愛吃什麼就先吃什麼唄。
但實際上,不能這麼「任性」。最佳選擇是從「白赤身」開始吃。因為白赤身口感更清淡,而金槍魚等紅赤身則含有的油份更多,口感更濃鬱,如果先紅後白,可能就會食之無味了。同樣,在選用佐餐酒時,也應該是先喝白葡萄酒,再喝紅葡萄酒。這就是在享用美食時應遵循「先清淡、再濃鬱」的準則。
「在我看來,在用餐的時候,隨時能思考怎麼吃食物會更美味、更可口,並使之成為自己的思考習慣,是最能享用到食物百分百的美味的。」山本先生說。
美食是跨越隔閡的共通交流
此次來華,山本先生是受邀擔任原廚(北京)餐飲服務有限公司的顧問,對於美食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的作用,山本先生對此也感觸良多。
無論此前有沒有品嘗美食的經驗,當人們在吃到美食的一瞬間,「真好吃!」這種發自內心的讚嘆,是放之四海皆準。
在山本看來,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目前卻存在一些隔閡,雙方都迫切需要去了解真實的對方。那麼,彼此的飲食文化無疑是很好的媒介。
對於普通的日本人來說,初到中國,品嘗地道的中國美食,在感嘆「哇,真好吃」的同時也會產生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好感。同樣,當中國遊客在日本的街頭吃到美味佳餚時,心中也一定會湧起對日本的好感。
「美食,不僅僅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更能聯通人心」。山本老師感嘆到。
「在過去的40年裡,去過法國200多次,在不同的餐廳吃過5000次以上,這才積累了深厚的經驗。今後我也希望能用相同的方法,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和學習中國菜。」
用美食來促進文化交流,並非一句空話,山本先生此前已有成功的經驗。他因長年促進日法美食間的交流,在2014年更獲贈二等勳章,這一殊榮全世界僅有2000餘人獲得。
「在這一過程中,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藉助美食的力量來讓中日兩國的關係更進一步。」(記者 吳瓊靜 申基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