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創始人李偉,如何用10年做到45億

2020-12-16 創業家

1990年李偉從河南大學畢業,此後6年,他先後做過公務員,幹過記者,甚至還開過電子遊戲廳,前前後後換了五六份工作。

後來李偉拿到了聯合利華河南總經銷的代理權,總部直接配送5輛冷凍車,並建造1000多方米的冷庫。生意好得一塌糊塗,李偉3個月就賺到了第一個100萬。

冬季冰淇淋銷售進入淡季,於是湯圓進入李偉的視野,冷庫是現成的,夏天賣冰淇淋,冬天賣湯圓,兩全其美。於是李偉把新公司取名思念,「寓意團團圓圓。」他還用高薪聘請了李晉洲。

李晉洲加入後,很快一款用溶質餡料代替傳統沙質餡料的湯圓問世,針對市場上流行的30克大湯圓,李偉的策略是改走小路線,消費者卻相當買帳。很快思念湯圓在鄭州市場立住了腳,春節最多一個月銷售流水達到60萬。

李偉決定走向全國,並針對不同地區,採取不同配方, 1997年公司全年營業額突破1000萬。為了擴大產品線,李偉瞄上了速凍水餃。他買來了灌湯包的秘方,用做灌湯包的方式做水餃。憑這款夏季水餃,李偉賺到了第一個5000萬。

2000年,李偉挺進上海,他想起了三全食品的陳澤民,「相互補臺,好戲連臺,聯手合作如何?」 於是當年10月,兩位河南老鄉一笑泯恩仇,從競爭走向合作。針對龍鳳、海霸王的大包裝,三全、思念眾志成城,一改品牌產品的傳統套路,賣起了散裝食品。

兩個名牌產品放在超市一起賣,價格還便宜,當然是1+1大於2,半年後,龍鳳、海霸王陣地被攻陷。

2004年11月,李偉在上海徐家溝開了第一家快餐店「一江兩岸」。2個月後,武漢漢江路出現了第2家,半年後,南京總統府出現了第三家......

2006年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市值一度飆升45億。當年9月,思念更是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獨家供應商。

就在2012年上市6年的思念卻踏上了退市之路。不過,用20億的價錢賣出,用6億的價錢贖回,李偉的私有化方案,被專業人士稱為高手中的高手。

本文來自生意經,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相關焦點

  • 李偉的功守道:思念食品「去李偉」,千味央廚「去思念」
    此後,有媒體提問:「李偉是思念食品、千味央廚兩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如何避開同業競爭風險?」徐振江答覆,李偉是千味央廚實控人,已非思念食品實控人。2006年8月,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公開發行3.75億股,其中2.5億股為新股,其餘1.25億股是股東配售股,發行價為0.54新元/股,市盈率約為11倍,融資5億多元人民幣。
  • 思念食品創始人李偉再造千味央廚
    河南自古以來就是食品重鎮,在速凍水餃這個細分賽道,思念和三全的同城德比,在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商業傳奇。相較於三全食品(002216.SZ)近些年的順風順水——以收購促進業務轉型、推動業績穩步增長,思念食品的成長路徑要坎坷得多。1997年,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的李偉,創立思念食品,通過轟動性廣告站穩腳跟,苦追三全。
  • 思念創始人的「新思念」:從油條發家 如今抱緊百勝大腿
    其實,千味央廚曾隸屬於思念食品,而從2017年5月開始輔導備案以來,千味央廚卻一直在進行「去思念化」的工作,從雙方管理層彼此退出,到去年以購買、斷租等方式將生產廠區脫離思念體系。此次上市千味央廚計劃募資4.09億,其中9成以上將用於新鄉千味央廚加工建設項目,進一步擴大新鄉千味的生產規模。
  • 千味央廚IPO,實控人李偉的資本市場圖謀
    思念「出局」,千味央廚「上位」千味央廚創立於2012年,出資方正是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簡稱「思念食品」) ,兩家公司同屬速凍食品賽道,實控人也是思念食品的創始人兼實控人李偉,而且,同年思念食品剛剛完成從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退市。
  • 千味央廚欲上市 實控人李偉「去思念化」的速凍資本圖謀
    透過千味央廚衝擊IPO,很多人看到的是千味央廚實際控制人、速凍巨頭思念食品創始人李偉在資本市場上的圖謀。2017年,千味央廚在脫離思念食品股權關係1年後就進行了上市輔導備案,與此同時,李偉也陸續切斷了與思念食品的資本關聯。千味央廚「去思念化」、獨立上市的意圖十分明顯。
  • 千味央廚欲上市,實控人李偉「去思念化」的速凍資本圖謀
    透過千味央廚衝擊IPO,很多人看到的是千味央廚實際控制人、速凍巨頭思念食品創始人李偉在資本市場上的圖謀。2017年,千味央廚在脫離思念食品股權關係1年後就進行了上市輔導備案,與此同時,李偉也陸續切斷了與思念食品的資本關聯。千味央廚「去思念化」、獨立上市的意圖十分明顯。
  • 速凍水餃大王:靠兩字賺100萬,20年前用年薪50萬招人今年賣50億
    根據最新的中國速凍水餃排行榜單中,前三名分別是思念速凍水餃、三全速凍水餃和灣仔碼頭速凍水餃。思念集團在1997年成立,創始人李偉為了紀念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給企業取名為思念。因為當時李偉想做和路雪的河南總代理時,聯合利華財大氣粗,根本看不上沒有什麼實力的李偉,當時也沒有打算在二線城市發展總代理商,但李偉就是靠堅持兩個字,跑到北京和聯合利華的領導談了10幾次,最終打動對方得到了這個機會從而賺到了第一桶金。
  • 三全VS思念:交替稱霸的冷戰
    幾年內,三全湯圓供不應求,等著拉貨的汽車排了數公裡,如日中天的三全腰板挺直而霸氣,現金才能提貨。  四年後,一個果敢而滿腦怪點子的年輕人,把速凍廠開在了陳澤民的對門,這個是李偉,一個靠賣冰雪糕起家,卻有著創業夢想的年輕人,他的廠子叫思念。  後來者如何插足?思念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價格便宜,可以賒帳。」
  • 與思念分家後闖關IPO 千味央廚「大客戶依賴症」何解?
    在產能與渠道均未建設穩定時,千味央廚的IPO前景如何?實控人非董事會成員資料顯示,千味央廚的實際控制人是思念水餃的創始人李偉,其前身千味有限在2012年由鄭州思念出資設立。2016年,千味央廚整體變更為股份制公司。
  • 隱廚創始人李偉:一年虧2000萬 卻始終沉迷於創造新餐飲
    很多人看不懂這樣的李家餐飲,更看不懂李偉,但他覺得沒關係,「我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近日,李(禮)家餐飲董事長、隱廚創始人李偉做客《洪波高端訪談》,聊起了自己波瀾起伏的人生,做餐飲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
  • 李家餐飲創始人李偉:將心注入,勇往直前
    星巴克的創始人霍華德· 舒爾茨曾在《將心注入》一書中寫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振奮起來,勇敢的追逐自己的夢想。如果你全心全意地投入你的工作和事業,將心注入,你就有可能實現在他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生活會因此變得更有意義。」霍華德年少喪父進而奮發向上改變生活的故事,也同樣激勵著家境一般的李偉。
  • 從路邊小店到年入10億的牛肉湯一哥,徽蘭庭是如何做到的?
    一家位於蘇州的牛肉湯小店,僅用了一年時間,居然發展到全國330家門店,年收入10億元!最火的店一天能賣出500碗牛肉湯,最高等位紀錄2.5小時,平均每一分鐘就有一個人進店用餐,人均客單價不超過60元。一個後起之秀,經過短短一年的發展就能夠直逼餐飲大咖,實屬業界罕見。這就是紅遍餐飲界的牛肉湯一哥——徽蘭庭。
  • 肯德基「後廚」裡的男人:被稱「河南油條大王」,曾是思念老闆
    2012年,思念食品投資成立了千味央廚。思念食品的創始人李偉,正是千味央廚的實際控制人。 簡單來說,千味央廚早期就是思念食品的子公司,只不過後來為了規避同業競爭關係,在股權上獨立了,李偉也淡出了思念食品。 至於其中的緣由,得稍微追溯一下這個行業的發展歷程。
  • 對話巴比創始人劉會平:如何把2元包子生意做成10億營收?
    對話巴比創始人劉會平:如何把2元包子生意做成10億營收?巴比創始人劉會平在對話中坦言,他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是2001年,當時他開的「劉師傅大包」店剛剛還完債,並在一年內賺到了30萬元。  2年之後的2003年,劉會平選擇創立了「巴比」,而這也是如今上市的中飲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巴比食品」)的核心品牌。
  • 千味央廚IPO:冷鏈瓶頸致產能大幅下滑 李偉能否圓夢A股?
    思念創始人李偉再造一個思念?2012年,在新加坡上市6年的思念食品完成私有化退市,退市時的股價為0.14新元/股,遠低於0.54新元/股的首發價。同年4月,鄭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簡稱「鄭州思念」)獨資650萬元設立千味有限。千味有限即為近期擬在A股上市的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千味央廚」或發行人)的前身,其實控人李偉通過全資控股公司共青城城之集持有千味央廚62.49%股權。
  • 錯位「思念」:水餃大王被曝吃出蟲子、毛髮 屢涉食品安全紅線背後
    如何整改又是如何驗收?近日,時間財經在新浪微博及黑貓投訴平臺發現了大量關於思念水餃的投訴,思念水餃出現了發黴情況,甚至還吃出了毛髮、蟲子、塑料等各種不明異物。創始人李偉可謂資本運作高手,思念食品原本為新加坡上市企業,2013年11月正式完成私有化退市。報導稱,上市七年間,前後募資超20億元,最終僅用6億元左右完成私有化。在李偉的投資版圖裡,思念食品並非首個退市的公司,控制的中部大觀地產2003年進入房地產領域,2008年登陸新加坡交易所,三年後退市。
  • 低調的科技巨頭創始人:草根崛起,用5000元把公司做到市值4000億
    草根崛起的故事從來不少,但是從5000元把做到公司市值一度突破4000億,如此巨大的數字差異確實令人震驚,而他是一個低調的科技巨頭創始人,是農民出身,但在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上,他以1850億元的身價位列大中華區第七,全球第34位。他的集團成為電器行業的獨角獸。
  • 賣包子年入10億!創始人夫婦白手起家 財富超27億
    (原標題:靠賣包子年入10億,這家「早餐店」上市!據巴比食品招股書顯示,公司2017年-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8.67億元、9.9億元、10.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2億元、1.43億元和1.54億元。
  • 一個小小的包子,竟然估值4個億,他如何做到的?
    2004年,第一家阿泰包子在北京誕生,之後的10年時間裡,阿泰包子發展到80家,之後,便開始迅猛擴張,一年下來,全國各地開起了200家阿泰包子鋪。儘管每天都有十幾萬人走進阿泰包子用餐,還是不斷有人質疑,賣個包子為什麼能有幾個億的估值?
  • 靠賣包子年入10億!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翁,如今市值超45億
    市值45億元!中國包子第一股終於來了。2塊錢一個的包子,在多數人看來是不賺錢的「小生意」,但在劉會平夫婦眼中,卻是年入10億的大生意。10月12日,巴比食品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登陸A股的首個主打包子的餐飲品牌。如今,隨著公司上市,劉會平也成為人們口中的「包子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