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周超文文/圖
「這些年我都沒有外出
打工,就靠著房屋背後這片10餘畝的山林和我所掌握的技術,規模養殖生態土雞,年年收入都超過10萬元,比打工來得輕鬆。」8月23日,記者來到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平橋村,土雞養殖業主徐石海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記者了解,徐石海算不上養雞大戶,一年下來他出欄的生態土雞隻有5000—6000隻,但他能年年獲利超過10萬元,在於他過硬的養殖技術。他認為,要發展林下養雞,關鍵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養殖技術。具體如下—
品種場地
土雞一般要求體型大小適中,上市活重2.5公斤左右,外觀清秀,胸肌豐滿,腿肌發達,羽毛豐滿美觀,羽色斑斕多樣,頭小冠大,腳細長。除選擇本地品種外,規模飼養時也可選擇一些國內地方良種或由地方選育雜交的商品土雞進行飼養。
飼養土雞的林地應遠離居民區、化工和屠宰加工企業等場所,空氣清新,地勢高燥以有利於排水,防止潮溼。林區內水源要豐富,水質要優良。
養殖設施
首先是育雛舍。從出殼到6周齡雛雞,雞舍要求防寒保溫,通風向陽乾燥,密閉性好。為減少育雛舍投入,土雞育雛也可在規模養殖場或由合作社集中育雛後,再分散至各林地
放養。
其次是放養棚舍。在林中或林邊選擇地勢高燥的地方搭建雞舍,要求坐北朝南,與飼養人員的住室相鄰搭建,便於夜間觀察。棚舍應主要注重保溫性能。一般按10—15隻每平方米進行設計。
再次是放養場圍網。林地四周可以建圍牆或設置籬笆,也可以選擇尼龍網。
最後是餵料和飲水設備。包括料槽和
飲水器,料槽要放置在雞舍內或雞舍附近,飲水器一般為5—10升的真空飲水器。最好為紅色、白色,以便飼養人員識別,按每50隻雞一個,計算配備飲水器數量。
飲水器除在飼餵用具附近擺放外,在林地中也要至少30米內有1個。
育雛階段
育雛時間決定本批雞的放養期的時間,大部分地區放養時間為4—10月。這期間野生飼料資源豐富,環境溫度適宜。因此育雛安排在12月份比較適宜,可實現翌年4月份在戶外飼養。
土雞在育雛期間儘量使用自配飼料,常用配方如玉米62%、麥麩32%、豆粕31%、磷酸氫鈣1.3%、石灰1.3%、食鹽0.3%、複合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1%。開始飼餵時要少餵勤添,育雛後期可飼餵一些青菜、牧草、野草等。
放養階段
根據林下植被生長情況,每畝地可以放養20—50隻雞。如密度過大,地下植被會被嚴重破壞,最好進行分區放養。
可將林地分隔成4—6個小區,讓雞群在一個小區放養一段時間後,再換到下一個小區內放養,有利於植被恢復和疫病的控制。
放養階段的雞要充分利用野生飼料資源青草、草籽等,以保證在放養階段有充足的青綠飼料,保證雞群生長條件符合無公害綠色食品的要求。
放養階段,補充餵養飼料時間,一般在傍晚雞群進雞舍時進行。
還要根據不同季節和氣候條件採用不同的調節措施。低溫季節要加強補飼,同時採取保溫措施,在無風、晴朗的天氣,上午10時後讓雞群到室外活動。
衛生防疫
場地要定期清掃,把糞便、剩餘的青綠飼料、樹葉等汙物及時清理。
當雞群到舍外放養場地活動時,要把雞舍的窗戶、門、風機打開進行充分的通風換氣,使雞舍的有害氣體、空氣中的粉塵、微生物等儘可能排出。
在溫度低的季節每周噴灑1次消毒藥,溫度高時每周消毒2-3次。
放養因與外界環境接觸範圍大,應按照免疫程序和當地雞病流行性做好新城疫、法氏囊、禽痘、禽流感等疫病免疫接種,並要根據疫病發生的季節性和年齡特點,合理使用藥物,預防疫病的發生,應儘可能使用中草藥,以有效避免藥物殘留問題。 遊歡 彭芸特約記者 周超文 文/圖
作者:周超文
(來源:周超文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