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月1日電題:漁民安·漁獲豐·漁家樂——僑港漁民的新年願望
新華社記者王念、潘強
新年第一天清晨5點,天麻麻亮,廣袤的北部灣海面透出霞光,海鳥迎著2020年第一縷陽光自由飛翔。在廣西北海市的海濱小鎮僑港,滿載歸來的漁船陸續駛進港灣,鄰近的海鮮市場熙熙攘攘,卸貨的號子聲、買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二十二?」「二十!成交,兩筐!」漁民一邊高聲吆喝,一邊與買主討價還價。這個並不大的岸邊海鮮市場一直非常熱鬧,漁民們在這裡卸下漁獲就地交易,最新鮮的魚蝦蟹螺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僑港意為「歸僑之港」。乘船從海面回望僑港,這個陸地面積只有0.6平方公裡的小鎮上住著1.8萬多漁民,95%是歸僑和僑眷,一排排黃白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
「真想不到!真想不到!」70多歲的歸僑楊志娟對記者連聲說。楊志娟清晰記得當年回到祖國懷抱的情景:當地政府派人迎接並安置好他們的生活,家裡分到了一套住房,喬遷時大家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如今楊志娟家已經搬到新的小區,天然氣取代了柴火灶,電冰箱、LED電視等應有盡有。
回到祖國,楊志娟和歸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上世紀80年代,漁民的搖櫓船變成機動船,90年代船的馬力可達500多匹,後來現代化的大功率鋼質漁船出現了,如今,僑港的遠洋漁業基地在非洲茅利塔尼亞落地。
記者登上剛剛從北部灣海域作業歸來的「桂北漁60222」漁船,這艘鋼質漁船上下三層,10多名船員正在卸載漁獲,半小時左右就卸下200多筐青鯰魚。
「這船貨能有30多萬元收入。」32歲的船長黃國裕是第二代歸僑,18歲開始打漁,每年130天以上在海上度過。
「你看,對面就是燈光船,很多都『退役』了,換成了現代大船。」黃國裕說,父輩出海的船多為載重20來噸的木船,現在超過500噸、造價千萬的大功率鋼質漁船比比皆是。
僑港鎮黨委書記賴偉清說,目前,全鎮擁有各類漁船1300多艘,其中鋼質大功率漁船超過300艘,加工企業發展到19家,一批產品出口歐美、日韓及東協。
漁民吳華生與妻子陳玉花多年在僑港海域打漁。吳華生說,他們每天最少漁獲有20多斤,最多時有300多斤,每月純收入上萬元。
僑港濱海風光秀麗,歸僑、疍家和海洋文化獨具特色,當地藉此大力發展旅遊業,年均接待遊客超過350萬人次,2019年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全鎮已沒有一個貧困戶。
賴偉清說:「這兩年,有不少僑港親戚陸續從國外回來,他們對歸僑殷實富足的生活很驚訝,有些親戚的後代已經回來安家、創業。」
行在僑港,無論過去現在,無論大街小巷,無論大船小船,五星紅旗都是這裡最美的風景。歸僑們說,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早已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海上,我們常常要抬頭看看國旗,一來判斷風向,同時在煙波浩渺的大海看到五星紅旗,心裡覺得安全、踏實。」黃國裕說。
「希望今年漁獲多多,賺錢多多!」「希望孩子成績越來越好,將來考上大學!」「希望出海平安歸來!」……2020年到來,漁民們的願望樸實無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