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安·漁獲豐·漁家樂——僑港漁民的新年願望

2020-12-14 新華社

新華社南寧1月1日電題:漁民安·漁獲豐·漁家樂——僑港漁民的新年願望

新華社記者王念、潘強

新年第一天清晨5點,天麻麻亮,廣袤的北部灣海面透出霞光,海鳥迎著2020年第一縷陽光自由飛翔。在廣西北海市的海濱小鎮僑港,滿載歸來的漁船陸續駛進港灣,鄰近的海鮮市場熙熙攘攘,卸貨的號子聲、買賣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二十二?」「二十!成交,兩筐!」漁民一邊高聲吆喝,一邊與買主討價還價。這個並不大的岸邊海鮮市場一直非常熱鬧,漁民們在這裡卸下漁獲就地交易,最新鮮的魚蝦蟹螺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僑港意為「歸僑之港」。乘船從海面回望僑港,這個陸地面積只有0.6平方公裡的小鎮上住著1.8萬多漁民,95%是歸僑和僑眷,一排排黃白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

「真想不到!真想不到!」70多歲的歸僑楊志娟對記者連聲說。楊志娟清晰記得當年回到祖國懷抱的情景:當地政府派人迎接並安置好他們的生活,家裡分到了一套住房,喬遷時大家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如今楊志娟家已經搬到新的小區,天然氣取代了柴火灶,電冰箱、LED電視等應有盡有。

回到祖國,楊志娟和歸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上世紀80年代,漁民的搖櫓船變成機動船,90年代船的馬力可達500多匹,後來現代化的大功率鋼質漁船出現了,如今,僑港的遠洋漁業基地在非洲茅利塔尼亞落地。

記者登上剛剛從北部灣海域作業歸來的「桂北漁60222」漁船,這艘鋼質漁船上下三層,10多名船員正在卸載漁獲,半小時左右就卸下200多筐青鯰魚。

「這船貨能有30多萬元收入。」32歲的船長黃國裕是第二代歸僑,18歲開始打漁,每年130天以上在海上度過。

「你看,對面就是燈光船,很多都『退役』了,換成了現代大船。」黃國裕說,父輩出海的船多為載重20來噸的木船,現在超過500噸、造價千萬的大功率鋼質漁船比比皆是。

僑港鎮黨委書記賴偉清說,目前,全鎮擁有各類漁船1300多艘,其中鋼質大功率漁船超過300艘,加工企業發展到19家,一批產品出口歐美、日韓及東協。

漁民吳華生與妻子陳玉花多年在僑港海域打漁。吳華生說,他們每天最少漁獲有20多斤,最多時有300多斤,每月純收入上萬元。

僑港濱海風光秀麗,歸僑、疍家和海洋文化獨具特色,當地藉此大力發展旅遊業,年均接待遊客超過350萬人次,2019年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全鎮已沒有一個貧困戶。

賴偉清說:「這兩年,有不少僑港親戚陸續從國外回來,他們對歸僑殷實富足的生活很驚訝,有些親戚的後代已經回來安家、創業。」

行在僑港,無論過去現在,無論大街小巷,無論大船小船,五星紅旗都是這裡最美的風景。歸僑們說,隨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早已成為他們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海上,我們常常要抬頭看看國旗,一來判斷風向,同時在煙波浩渺的大海看到五星紅旗,心裡覺得安全、踏實。」黃國裕說。

「希望今年漁獲多多,賺錢多多!」「希望孩子成績越來越好,將來考上大學!」「希望出海平安歸來!」……2020年到來,漁民們的願望樸實無華。(完)

相關焦點

  • 從漁獲到「愉獲」
    在北海僑港,一位即將出海捕魚的漁民在踏上船隻前快樂地說道。每年開海節,僑港的海面與海岸到處都擠滿了人和船隻,來到這裡的人除了期待能搶到第一手新鮮的漁獲之外,僑港開海文化節也是這海邊小鎮一年中難得的盛會。
  • 北部灣上黨旗紅——北海僑港「海上黨支部」零距離服務漁民
    荒灘變「金灘」 黨支部帶領漁民奔小康  作為北海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和水產品加工基地,僑港鎮海洋捕撈能力佔全市的70%,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善。「30多年前,僑港還是一片荒蕪的海灘,如今已經成為北海乃至廣西的名片。」漁民張發僑說,沒有黨和政府的關懷,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 央視帶火揚州方巷沿湖村 "漁家學堂"請大廚教漁民做菜
    今年3月,央視《新聞聯播》對沿湖村進行了聚焦報導後,沿湖優越的生態資源不僅吸引了揚州周邊城市的遊客到這裡體驗漁文化,欣賞邵伯湖風光,感受這裡的原生態漁民生活,還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遊客慕名前來休閒度假,暫別城市的喧囂,體驗不一樣的慢生活。  揚州漁文化博覽園主要依託沿湖村豐厚的漁文化資源,開發以「漁」文化為主題的「深休閒、微度假、輕文化」精品旅遊項目。
  • 廣西北海僑港「1+3+N」解紛模式 漁民:「家門口」就能解決糾紛
    法治服務的海上陣地漁民興業的和諧家園——廣西北海僑港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紀事「我們要求賠償150萬元……」「大家別急,先坐下來喝口涼茶降降『火』,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疍家婚禮、鹹水歌、開漁節等魅力活動吸引著八方遊客,也成為北海旅遊的一張響亮名片。越南風情和疍家文化在僑港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激蕩出僑港開放包容、開拓進取的「多元底色」。高速發展的背後,隨之而來的涉及水產、漁業、旅遊業等各類糾紛,困擾著當地群眾。
  • 實拍:福建霞浦漁排上漁民的一天,記錄最真實且原生態的漁民生活
    在霞浦那麼多的攝影點當中既能攝影,又能遊玩的那就非霞浦的魚排莫屬了,而建在魚排上用於網箱養魚的五彩房子,當地人稱漁家連排,簡陋破舊的木板小屋,大多外包裝是廢棄的廣告紙,但漁排卻固定的非常牢固,猶如一座浮在海上的大漁村。
  • 大江奔流·口述|世代漁民上岸搞漁家旅遊,共護一江清水
    最後,居然還開了漁家飯店,吸引遠近遊客前來體驗漁民生活,品嘗漁家美食,觀賞湖天一色。這個名叫沿湖、陸地面積僅0.8平方公裡的小漁村,也因為漁民退養還湖,改吃「旅遊飯」致富而出名。沿湖村一名幹部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2017年,村裡的旅遊收入超過2000萬元,「如此火爆的人氣,堅定了村裡退養還湖的決心,接下來還將把剩下的6000畝養殖水面全部退完」。
  • 減船退漁| 安慶5000多名漁民年內「洗腳上岸」開啟新生活
    2018年底安慶市結合江豚保護區生態環境整改工作,制定了「一船一策」任務清單,加快減船退漁速度,去年6月份「一船一策」減船退漁工作步入集中拆解漁船階段。一年來,漁民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記者進行了走訪。
  • 祭海儀式+千人漁宴+媽祖巡安!連續三場開漁「重頭戲」來啦
    「獲海之恩,敢不圖報!定當取索有時,以期生生不息。大海有靈,鑑我之誠,振我海業,襄我漁民!」主祭人面向大海,莊重地恭讀祭海文。 來自上海的王雪芬女士興奮地說,這樣的「夜飯」很有意思,既為開漁「暖節」,也體驗了漁區豐收季的漁家風情。 第二十二屆中國(寧波象山)開漁節 ——2019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漁民開設「漁家小屋」
    本報嘉積9月15日電 (記者蔡倩)在瓊海市潭門鎮,一家主打「闖海」文化的特色漁家樂——「漁家小屋
  • 江蘇省揚州市沿湖村:支書劉德寶和上岸漁民的小康路
    就像漁民撒網捕魚,一網下去,撈了幾條魚、幾隻蝦,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 三項民主制度推開後,一團亂麻擰成了一股繩。1600多位村民開始打心底認同「沿湖村」,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人心齊了,過好日子也有盼頭了,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住」的問題。 離開隨風飄搖的漁船到岸上安家,這是沿湖村漁民期盼已久的事。可村裡僅有76畝地,在哪裡蓋房?千名漁民上岸,何處落腳?
  • 凌晨3點的僑港早市,便宜肥美的海鮮買到手軟
    跟著「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北海行」的小夥伴們到僑港早市吧!熱鬧的僑港早市想體驗早市就要來到僑港漁貨市場。每天早上,這裡有許多漁船帶著最肥美的漁獲滿載歸來。天還沒亮,漁民們就將船上的漁貨搬下來,準備進入交易市場,忙碌而有序。這時候的海鮮是最新鮮肥美的,活蹦亂跳帶著海味,價格也很實惠,沒有經過多層中間商販的轉手,省去很多中間價。這時跟攤主砍砍價,說不定買條魚還能搭個蝦,非常划算,不少資深吃貨會在這裡蹲點。
  • 南海漁民揚帆起航 千年漁港「乘風破浪」
    省市各級領導共同啟動開漁節開船儀式茂名網訊 據農業部各海域漁業作業安排,至8月16日中午12時本輪南海休漁期結束,南海漁民們將再次揚帆出海,開始新一季生產勞作。同日,2020年第四屆南海(茂名博賀)開漁節,亦迎來系列慶典高峰,當地政府將結合民間傳統舉辦祭海祈福、開漁啟航等民俗儀式,以祈禱漁民作業一帆風順,喜收漁獲。
  • 長坡漁民文化節:特色農產品齊亮相 消費扶貧等你來
    瓊海融媒8月29日訊(記者 裡藝 王應峰) 今天舉辦的2020長坡漁民文化節消費扶貧集市上,品種齊全的瓊海特色農產品齊亮相,迅速在當地掀起一股消費扶貧熱潮。本次扶貧消費集市總共設42個展位,分農產品消費區、扶貧產品區、海鮮漁獲區、漁產手作區四個區域,集中展銷了瓊海市扶貧產品、長坡特色農產品及特色小吃、青葛新鮮捕撈海鮮及海產品乾貨,並展示漁家姑娘織網、曬魚、蟹醬製作等青葛漁民手工作品及工藝品。「我比較喜歡吃海鮮,打算多買一些回去,為扶貧出一份力。」遊客李梅說。
  • 榮成漁民「春撈」忙,魚蝦滿倉喜洋洋
    沿海漁民根據魚蝦春南來,秋冬又南去的洄遊規律,探索出「春撈秋捕,夏養冬鬥」的「漁家四季」海上勞作和休養規律。眼下,春季漁業生產正在紅火進行。在榮成,1000多艘漁船出海「春撈」,漁業生產已進入常態化。在榮成市介口碼頭,漁港裡到處是一番繁忙的景象。上百艘漁船整裝待發,準備出海作業。人們為出海的船員壯行,祝他們一帆風順,魚蝦滿倉。
  • 瀛東村「漁家樂」——做一日漁民
    從2001年開始,這裡規劃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農旅、漁旅」結合上做文章,開闢漁家樂生態旅遊項目,今已逐步發展成為市郊獨特的旅遊品牌。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生態環境得天獨厚,吸引了島外慕名而來的遊客。2002年3月,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學平揮毫題詞「崇明瀛東生態村,兩個文明雙豐收」。2005年,被國家旅遊局等單位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 珠海萬山海島漁村變美漁民變富
    家住珠海桂山島上的漁民黎記聊起這幾年生活的變化喜形於色,一臉的幸福。 「漁業強、漁村美、漁民富」。近年,珠海萬山海洋開發區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立足島情漁情,突出海洋生態優勢、抓美麗漁村建設、興產業保民生,摸索出特色海島鄉村振興路徑,漁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高。島上像黎記這樣的漁民,以前養魚捕魚,看天吃飯。現在,他們不再只是靠海吃飯,不少家庭享受著海島旅遊帶來的紅利。
  • 海陵島:開漁節漁家大宴菜式有改革
    每年的南海(陽江)開漁節,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與漁民歡聚在漁家大宴,吃著大盤菜一起慶祝開漁。為了讓遊客嘗到更多的特色菜式,吃得開心,今年海陵島對漁家大宴的管理制度以及菜式進行了改革。因此,泥焗雞是今年開漁節漁家大宴的新增特色菜式。同時珍珠馬蹄也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之一,其形狀小如珍珠,軟糯香口,珍珠馬蹄椰汁芋頭煲也列入今年漁家大宴的菜式。除此之外,往年的馬鮫魚飯換成了丁魚雞粒飯,甜酸魚改為清蒸黃特鯧,鮑魚骨頭湯改為牛大力雞湯。海陵區個私協會會長 戴勝年:今年漁家大宴重點推我們海陵島兩個菜,第一個到了海陵島要吃泥焗觀雞。
  • 珠江開漁首日觀察:漁民收穫沒預想的好
    說到開漁首日的收穫,今年50來歲的漁民何帶拼命搖頭:「下了3次網,捕回14條魚,這樣的日子怎麼過?」何帶邊打開用於存放魚的漁艙木板給記者看:14條魚中,最大的是約3斤重的鯿魚,沒有名貴魚,按何帶估計只能賣到40來元。  三水漁民陳志昌首網撈起一條兩斤餘重的鯿魚時,心情有點小激動。
  • 舟山嵊泗漁民畫 用漁民的「大海情感」蘸海作畫
    自古以來,當地漁民捕撈作業和棲息娛樂都離不開海洋,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醞釀了一種自成一體的海上娛樂風俗,頗具特色。其中,嵊泗漁民畫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浙江舟山沿海漁民畫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作品大部分出自年輕的漁家兒女之手,畫面反映的是普通漁民的生活,夢幻、古老、神秘而獨特的大海世界。這些具有強烈個性的藝術作品備受國內外專家的讚譽。
  • 湛江漁民的一天,出海日過千元,你願意整天漂泊在海上當漁民嗎
    下面我帶大家走進漁村,一起來看看漁民的24小時都在忙什麼,看看當漁民能否賺錢。前兩天和表哥去放網捕魚大豐收,賣了3千多塊,表哥把我當財神,我一放假就叫上我一起出海捕魚當漁民。出海的時間是根據潮汐時間來決定,今天的潮水是凌晨3點開始漲潮,我和表哥凌晨兩點已經到碼頭,做準備工作。先到冰庫買冰塊,花了10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