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聖觀路上著名的鼓樓煎包餛飩店,去年11月初剛上過「早餐中國」,11月21日突發大火,火燒之後,老闆娘陳志平加班加點搶修,煎包店三天後就重新開張,生意依舊紅火。
陳阿姨,70歲,杭州人,家裡排行老二,1米5左右個頭,一頭紅髮。
煎包熟了,陳阿姨走到煤氣旁將火關掉,一個人端著整鍋近100個煎包到前臺。她說一天能賣100鍋,差不多1萬隻煎包煎餃。
下午三點多,店裡客人少了,店員開始搞衛生:灶臺要擦,抹布要洗,地要拖,幾大桶髒水要倒……幾個幫工忙得不可開交,陳阿姨也沒例外,拿抹布擦拭灶臺,先擦了幾遍,又把蘇打粉撒上去,再擦三遍才算完工,又開始清洗鍋具。
一輛小麵包車開到門口,送麵粉的來了。一袋袋麵粉,陳阿姨指揮著搬進放好,對帳付錢,然後繼續洗鍋。春節期間餛飩店需要的麵粉今天一次性送來,糧油店就打算歇業過年。餛飩店不休息,陳阿姨這個春節一天也沒打算給自己放假。
「春節太累了,幾個幫工回老家,我兒媳婦還有她爸媽從東北趕來幫我。後半夜2點多起床,洗臉刷牙,2點40分到店裡,雷打不動……」陳阿姨疲憊寫在臉上,語速慢了下來。
「你兒子結婚啦?」我很好奇。
「沒有,是小兒子,一直都在大慶呢。」陳阿姨說著,嘆了口氣。
鼓樓煎包店開了這麼多年,大兒子趙賢偉比陳阿姨名氣大得多。
10年前趙賢偉參加一檔相親節目《相親才會贏》,十分自信地介紹自己「我很帥,很有錢,年薪20萬元以上,有家族企業,是煎包店……」從此一舉成名,他「留下來做老闆娘,整個煎包店都可以送給你」的說法也被網友傳成了相親金句——這句話現在做成標語掛在店裡。
一位幫工悄悄告訴我,陳阿姨原來一直想讓大兒子接手煎包店,不知為什麼後來他不肯了。前段時間聽說趙賢偉去臨平開了家小吃店,人氣不太旺,人現在也還沒結婚。
下午4點左右,晚飯做好了,大家圍著吃,陳阿姨還在忙著清潔。「這個抹布要在吃飯前用熱水浸一下,吃完飯好洗,還有這個鍋要用熱水衝一下……」
「她就是那麼個人,做事情太仔細,畢竟是自己的店。」拖完地開始吃飯的幫工老徐說,「幹我們這行,只要一坐在凳子上休息,就不想再動,哎喲,太累了!她兒媳婦和親家估計還不適應,我每天早上4點到店裡,早上一個雞蛋打打底,實在沒工夫吃早飯,中飯嘛一碗拌麵挖一口馬上幹活,趁著間隙再挖一口。現在4點吃完飯嘛睡覺了。」
10分鐘後,陳阿姨開始吃飯,我在店裡的兩天,她都是吃飯最遲的。
吃著飯,陳阿姨跟我聊起她20歲去黑龍江插隊下鄉,從杭州坐7天7夜火車到大興安嶺。她說從杭州出發時,火車站臺上到處哇哇哇哭成一片,好像這一走永遠也不會回來……剛聊幾句,陳阿姨放下筷子,去查看明天要準備的茶葉蛋熟了沒,一看還沒熟,心放下來,繼續挖手中的米飯。
到大興安嶺伐木,吃苞谷 子、小米、高粱饅頭,20個人睡一個帳篷,工資45元錢一個月……她說他們這些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是最不怕吃苦的一代人,哪像現在,要加班就要加錢……兩年後去了大慶做油水分離,認識一個上海知青,後來成為丈夫,25歲結婚,那時條件苦,啥也沒辦,只有一張結婚證。35歲離婚,她帶兩個兒子……說到後面,陳阿姨聲音越來越嘶啞,我也就沒再多問。
「不好意思啊,我太累了,一會還要包煎餃煎包,本來都是幫工做的,現在我只能提前包一部分,事情太多了……」她說。
幾乎每天下午3點多,71歲的幫工老陸都是第一個吃飯的。
「第一碗飯吃的是中飯,第二碗飯是晚飯。」老陸說著,端起盛滿的一大碗飯,坐到椅子上開始扒拉。吃完單獨找一張桌子,開始包餛飩,他一隻手迅速用竹籤將一小塊肉餡趕進皮裡,另一隻手輕輕一握,節奏明快速度均勻,就像提前設好程序的機器。
老陸一邊包餛飩一邊和我聊。原來自打煎包店2000年開起來,他就在了,還是創始人之一,當時他和陳阿姨兩個人投了兩萬元錢,僱了三個幫工,40平方米小店就此開張。
「這麼說,你和陳阿姨之前就認識?」
「那當然!」
老陸年輕時作為上海知青也去了黑龍江,在同一列火車上認識的陳阿姨。那時老陸25歲,陳阿姨24歲。後來他32歲回到上海,有了家庭,和陳阿姨這麼多年早就成為默契的老朋友。
30斤餛飩皮老陸一個小時多點就包完了,他說1斤皮能做11碗餛飩,30斤皮就是330碗餛飩。
這兩天採訪時,我注意到陳阿姨一直穿著拖鞋,她說因為自己腳骨頭突出,導致腳面很寬,只有拖鞋才穿得進。
「陳阿姨啊,你都70歲了,為啥還這麼拼,為了啥呀?」
「我也不知道,習慣了吧,365天天天這樣子。可能,是為了孫子吧。」陳阿姨說。
記者 朱家豪 文/攝
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