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合格證的豆角(豇豆),卻被檢出高毒農藥殘留。時隔兩年,海南崖城毒豆角在廣州市場重出江湖。這次依然是高毒農藥殘留超標問題。菜農為什麼總是喜歡用高毒農藥?昨天,羊城晚報記者收到的一封匿名郵件中,道出了不為人知的秘密。
豆莢內的蟲普通農藥無用
昨天,記者收到一封來自雅虎郵箱的匿名郵件。郵件中說,農民拼命給豆角打藥,是因為一種叫豆莢螟的害蟲。該郵件的作者自稱是一名近20年從事蔬菜病蟲害研究的科研人員,懷著非常矛盾的心理給記者寫這封郵件,「我怕被農民罵死,又不想消費者受到傷害」。郵件中提到,在豆角生長過程中,有一種名叫豆莢螟的鑽蛀性害蟲,極難防治。與普通害蟲相比,豆莢螟並非附著在蔬菜表面,而是鑽進豇豆裡面,「一旦鑽入豆莢內,便很難用農藥噴殺。這種蟲在豆角內咬食,把糞便排出鑽蛀孔之外,粘在豆莢上」。「豆莢螟不僅影響豆角生長、造成減產,更嚴重的是大大降低豆角的商品價值」。所以,農民才會不斷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增加農藥使用次數。有些農民在使用普通農藥沒能把蟲殺死的情況下,可能會換用高毒農藥。該郵件的作者稱,豆角用藥比普通蔬菜要多,應儘量少吃。但他也表示,少吃不等於不吃,平時自己會採用高溫的方式對付蔬菜農藥殘留風險,「我平時也吃豆角,用幹煸的方法,把豆角燒透」。
豆角生長喜高溫容易生蟲
為了核實匿名郵件的真實性,記者昨天採訪了廣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一名夏姓研究員。對方表示,確實有一種害蟲叫做豆莢螟,專吃豆角,防治起來比較困難,主要原因在於該蟲會蛀入豆莢裡面,不容易被農藥殺死。夏女士表示,豆角容易生蟲與其生長條件喜高溫有關,「在華南地區豆角通常在3至8月份種植,生長周期約兩個多月,豆莢螟的代數則已可以達到七代之多。通常情況下,溫度越高,蟲害的代數也越高,如果單一用藥,蟲害抗藥性也會變得越來越強」。這位研究員稱,在用藥方面,農民會採用一些內吸性農藥對付豆莢螟,目前還沒有其他特效藥。
蟲害多,用藥多,豆角的農殘超標問題如何解決?對此,夏女士說,農民在施用農藥時應該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消費者在食用豆角前,建議先用熱水煮燙一下。
增城鎮龍鎮農民俞阿姨告訴記者,豆角比較甜,人愛吃,蟲也愛吃,「豆角苗從土裡剛長出來就要用藥」。俞阿姨表示,豆莢螟這種蟲的確不好處理,「長在裡面,藥打不到」。記者問:平時家中是否常吃豆角。她答:「自己種的有什麼不敢吃?但外面賣的,我基本不吃。為了把蟲殺死,聽說有人用一些高毒的農藥」。吳珊
(責任編輯:韓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