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土生土長的甘肅定西人,2004年高中畢業後考到河西學院。記得剛到張掖,感覺那裡的人和事物很新鮮也很奇怪,最怪的就是當地的麵食名,炒炮、搓魚子、臊面、牛肉小飯等等。本以為這些麵食跟家鄉的是一個東西,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因為家鄉有炒麵、牛肉麵、臊子麵等。結果一吃才知道大錯特錯了,這幾種麵食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沒一點相同之處。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幾種麵食:
臊子麵是陝西和甘肅等地主要的麵食,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種是由臊子、土豆、雞蛋、豆腐和青菜以及小蔥和香菜等做成的湯,另一種就是機壓或手擀的長面,因其麵條比較長,當地人稱之為長飯,是招待客人的主要食物。將長麵條在水裡煮熟之後再澆上臊子湯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一碗臊子麵了。
臊面則是張掖本地的一種小吃,因在甘州區最受歡迎,也稱甘州臊面。是甘肅張掖市民的傳統早餐,深受當地民眾喜愛,味道醇厚辣香,吃完回味無窮,多與韭菜餡包子搭配,各家餐館都有各自從不外傳的調味秘訣,實屬一個還未發揚光大的地方名吃。其做法也比較簡單,主要講究"薄、亮、精",就是面要薄、色要亮,吃起來要精。傳統的臊面,將和好的面手工薄擀細切,形似韭葉,沸水煮撈。湯以雞湯為佳,牛、豬排骨湯亦可,加入胡椒粉和和姜粉等調好味後,再加入適量水澱粉,使湯達到一定的色度和濃度,勾好後的湯外觀晶亮透明,色香誘人。最後加入豆腐片,地道的躁麵湯用雞湯。撈麵澆湯,佐以肉丁、蔥花、香菜、豆腐乾。
搓魚子不是魚,而是搓魚面的俗稱,是甘肅張掖特有的傳統麵食小吃。將麵粉用鹽水和成麵團,擀成0.5釐米厚的面張,切成四楞麵條,左手拿麵條,右手在面板上將麵條子分段搓成一寸長的、兩頭尖的面魚,叫搓魚子。因其成品的形狀中間粗、兩頭尖,酷似小魚而得名。做法略顯複雜,下功夫才可學會。搓好的面根據個人喜好可以做成菜拌麵或湯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