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研究員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張輝博士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發布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宣稱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相信大部分朋友,對白鰭豚和長江刀魚都耳熟能詳,現在突然跑出一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似乎有點雲裡霧裡,這長江白鱘到底是什麼魚?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長江白鱘
長江白鱘的學名是中華匙吻鱘,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或者還有一個諢名叫做中華劍魚,這個名字下估計大家就能腦補出長江白鱘的外形了!
長江白鱘和它的棲息地
其吻部很長,也被稱為「象鼻鱘」,一些長江流域的老漁民說法是「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中的臘子指的就是長江臘子魚,也就是生長迅速、個體特大的中華鱘,黃排指的是胭脂魚,而「象」」指的就是長江白鱘」,據說能長到萬斤,不過就是中華鱘也沒有千斤,當然長江白鱘也不可能到萬斤了!但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其是一種大型魚類。
長江白鱘捕食其他小型魚類和蝦蟹,7-8年性成熟,身長2米可達25千克以上,最大的個體可以生長到3米超過300千克!最大記錄是2006年捕獲的個體達到了3.6米(非正式記錄是20世紀五十年代有漁民捕獲過7米的長江白鱘,但沒有確認)。
由於長江流域水道狹窄,環境封閉以及加上大型魚類與過度捕撈,長江白鱘已經處在極度瀕危狀態,儘管1983年已經列為保護物種,但長江流域的繁忙的水路運輸與水壩的建造,都讓長江白鱘的生活環境雪上加霜!到1993年時長江白鱘就被宣布「功能性滅絕」,這個意思是該物種數量極少,自然狀態下已經喪失繁殖能力!
2003年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並放生跟蹤,但最後不知所蹤!自2003年至今,長江流域再沒有發現白鱘,在2018年湖北武漢召開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上,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其報告中透露,白鱘可能已經滅絕!
長江流域還有那些瀕臨滅絕的物種?
上文說明了長江流域的環境是非常脆弱的,特別是大型水壩的建設與繁忙的水道運輸,儘管現代水壩都設計有魚類洄遊的通道,但這仍然增加了大型魚類的生存與繁殖難度,使得這些本來就瀕臨滅絕的魚類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水中的大熊貓-白鰭豚
白鰭豚是生活在長江中下遊的小型鯨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數量就急劇下降,1983年被列為保護動物,1986年估計數量還達到了300頭,到2002年為止普查到的白鰭豚數量不超過50頭,說它是水中大熊貓,但它比大熊貓更瀕危,是全球極度瀕危的12大動物之一!2007年的《皇家協會生物信箋》中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2018年環保隊員江少文在銅陵參加江豚觀測活動時,在江邊用長焦鏡頭拍到了兩頭白色長吻的水中生物,但武漢中科院水生所專家僅僅用「高度疑似」等詞來形容這兩頭水中的生物,因為缺少白鰭豚特有的背鰭,但距離比較遠,畫面比較模糊,仍有待進一步確認!
這讓大家看到了希望,白鰭豚可能在野外仍然沒有滅絕!
最小的鱷魚之一:揚子鱷
揚子鱷是現存鱷類中體型最小,行動最遲鈍,性情最溫和的鱷魚,現存數量非常少,已經瀕臨滅絕,不過因為揚子鱷的生活特性,安徽宣城建立了唯一的揚子鱷保護區——宣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在1980年產下了中國第一批幼鱷。揚子鱷在保護區中繁殖後代,在人類精心保護下,種群數量逐漸擴大!
野外揚子鱷的數量不到200!
長江江豚
江豚通常棲於淡水與海水交互海域,它也能在的淡水中生活,喜歡單獨活動,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以洞庭湖、鄱陽湖以及長江幹流為主,2013年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2017年5月9日,長江江豚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長江三鮮-長江刀魚
當然刀魚不屬於瀕臨滅絕,甚至不屬於保護動物,它只是很貴而已!造成它們數量稀少的原因也是老套的環境惡化,捕撈過度等原因,已經難以形成漁汛,資源面臨枯竭!當然沒有滅絕並不表示高枕無憂,這表示刀魚的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當前條件下是資源枯竭,未來就有可能滅絕!
不過刀魚這種小型魚類人工養殖條件是比較容易齊備的,因此理論上來講不至於滅絕,不過一個物種是否滅絕指的並不是它的數量有多少,而是它們在野外的生存境況如何,比如到處都是的銀杏樹,其實它們的野外種群數量正在減少,所以銀杏樹也瀕臨滅絕。
對於瀕危物種必須要加強保護,但發展與建設必須持續,希望兩者可以取得一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