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醫藥產業異軍突起,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熱點,深圳高度重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今年前三季度深圳生物醫藥產業增長達22.8%,目前已形成了以南山高新技術產業園、坪山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雙核心,其他片區協同發展的產業布局。11月19日,在2020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位於深圳東部山水相連的坪山區與大鵬新區籤訂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
在同期舉辦的2020深圳國際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上,記者看到了能帶來馬鈴薯產業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創新技術、世界最大的國家基因庫、因助力全球抗疫而海內聞名的火眼實驗室……這些高精尖的生命健康科技項目正在深圳東部聚集,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未來可期。
創新農業技術將帶來馬鈴薯的綠色革命
在展覽會上,一大批高精尖的生命健康科技項目扎堆展示。其中記者驚奇地發現了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新的一份題字:「馬鈴薯雜交種子繁殖技術是顛覆性創新,將帶來馬鈴薯的綠色革命。」
繁殖係數提高1000倍的馬鈴薯和馬鈴薯種子
這一被袁隆平院士譽為馬鈴薯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創新技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簡稱「農業基因組所」)。該研究所目前落戶於大鵬新區,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深圳市共同打造的現代創新型研究所。據介紹,該所目前在蔬菜、水稻等重要農業物種方面的基因組學研究位居世界前列,獲得各級科研資金累計近4.8億元,發表SCI論文230餘篇。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馬鈴薯等塊莖植物都是靠切塊繁殖的,但這項技術卻讓馬鈴薯也能靠小小的種子大量繁殖了。據基因組所的科研人員介紹,為解決馬鈴薯育種周期長、薯塊繁殖成本高、易攜帶病蟲害等產業難題,在農業農村部、深圳市和中國農科院的支持下,基因組所團隊聯合國內外優勢單位發起了「優薯計劃」,即用二倍體替代四倍體,並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對馬鈴薯的育種和繁殖方式進行了顛覆性創新,可將育種周期從10-15年縮短為3-5年,將繁殖係數提高1000倍,為我國每年節省1000萬畝種薯繁育用地,並解決1000萬噸種薯儲運難題。所以袁隆平院士對這種馬鈴薯雜交種子繁殖技術給予了上述高度評價,題字署名日期為「2020年11月8日」。
除了馬鈴薯雜交種子繁殖技術,基因組所還有其他不上創新性的現代農業技術。比如基因組所的番茄育種創新團隊找到了影響番茄品質和風味的潛在位點,加快培育美味番茄,已經培育出「深愛1號」和「2號」番茄完成了DUS測試。
尋找回番茄丟失風味的美味番茄
有了基因組所等科研機構為基礎,未來深圳東部將崛起一條國際食品谷。據了解,深圳借鑑荷蘭食品谷「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的聯動創新經驗,編制了《深圳國際食品谷發展規劃(2020-2035)》,將依託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和國內外農業食品企業,以大鵬新區為創新先導核、以深圳其他各區為服務拓展區、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等國內地區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為外延輻射區的空間布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食品營養健康領先示範區。深圳國際食品谷將打造成千億級產業規模、年稅收百億元的全球知名農業食品複合產業聚集地。項目投資總額預估約1000億元人民幣,整體開發周期10年,分三期建設。
坪山區與大鵬新區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在深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坪山區與大鵬新區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將攜手把深圳東部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深度合作、協同發展的示範區,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
在深圳生物醫藥產業「一核多中心」的特色發展格局中,坪山作為「一核」,是集聚發展主園區;大鵬新區則以深圳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為依託,打造精準醫療先鋒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的重大歷史機遇下,兩區通過合作發揮「1+1>2」的功效,將通過發揮兩區發展生物產業的綜合優勢,加強產業協同發展,培育一批原始創新能力顯著的潛力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關鍵共性平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水平,打造區域有機對接、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樣板。
據了解,根據協議,兩區將在4個領域加強重點合作:加快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創新試驗區;探索建立對外聯合招商機制;構建生物產業協同發展體系;加快推進交通互聯共通。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兩區將建立高層定期會晤機制,把握合作方向,研究重大合作事項,爭取每年形成1至2項具體合作項目,統籌推動重大合作事宜。同時,以兩區科技部門為牽頭單位,按季度召開工作例會,共同推進合作事項的有序開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王納、軒慧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王納、軒慧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