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遇到一個新的玩法,那就是集五福,五福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法就是: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但也有人說最後一個最難,第五福:善終。果善終;因是有修有養,修行福德。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對於喜喪的條件是模糊的,並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是多方面考量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喜喪。
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地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隨著時間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過去的時候壽命比較短,人到七十古來稀,六十歲一個甲子,超過七十多歲的就算大歲數了,現如今可不再一樣,人的壽命已經普遍的延長,所以按照歲數方式的喜喪,確實太過於籠統。
在筆者這裡,對於喜喪,一般情況下滿足四個條件: 1老人的子女都健在, 2要四世同堂(以上), 3要90歲以上, 4要無疾而終。符合這樣條件的,方為喜喪。別看這些條件,一般情況下是很難達到的。我們村的老李太太,年紀倒是全村第一,活了一百零五,兒子都被老太太給熬走了,所以說年齡大能夠做到,到子女們是不是能夠熬那麼久,這就不好說了,所以說子女必須都要健在,這是第一個要點所在,能夠到達這個的之後,再看看下面的條件是否符合。
90以上,難度已經開始增強,90歲已經算是高壽之人,經歷了風風雨雨,擁有高壽扥年紀,按照民間的話講,這是有福之人。第三個條件是四世同堂,前提是要有兒子、孫子,這樣才能做到四世同堂。四世同堂在農村現如今比較多見,已經不屬於特別難,第四個就比較的難了,跟五福之中的第五福一樣,叫做:善始善終,安安靜靜的無疾而終,不需要別人伺候、照料,沒有給子女們添任何的麻煩,平平靜靜的就像睡著了一樣,再也沒有醒來,這樣的條件其實是很難達到的。所以說對於喜喪的要求是蠻高的。
現如今對於喜喪的要求也有了變化,一般情況下,只要老人歲數大,子女們都建在,都會按照喜喪辦理,鄰村的王老太太去世的時候年紀是差不多一百一,兒子都快九十了,作為重孝的兒子按道理是應該在最前面一路哀嚎哭著走的,可這孝子也是將近百歲之人,走路都走不好,哪有力氣去按照原有的方式去哭,被人用電三輪拉著在最前面,村裡人都是樂呵呵的笑話他這個孝子,其實這樣也是真正的喜喪方式了。
對於喜喪的理解,各地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但總的來說,大都是相差無幾,對於這個話題,你如何看待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