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2020-12-20 農人牛牛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

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

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曹操說道: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是指80歲以上的老人,這句話要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到了耄耋(80歲)的老人,他們要是因壽走到頭(不是因為生病、貧窮餓、寒冷受凍等外在的原因,而是自然去世),這種情況之下,連那些草木蟲魚都會受到老人的恩澤,得到好處。

二、喜喪標準之二四世同堂

古人講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以前的農村,大家結婚的年齡都比較早,如果在80歲時,這時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有5代同堂了,最差的也應該是四世同堂。以前的老人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兒孫滿堂,家中人口多,這樣他們才會高興,

但如果80歲的老人,還沒到四世同堂。

你想一下,爺爺80歲,父母60歲,自己也應該是30歲以上的人了,但這年齡的人,還沒有子女?那就很可能說明這後代還是個光棍。自己的孫兒30歲以上了還沒有成家,還未生兒育女,老人自然也不能安心的走,這也就稱不上為喜喪了。

三、喜喪標準之三後代健在

以前農村有人生三大悲的說法,這其中有一項老年喪子,也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於父母來講,人生最不幸的應該就是遇上這種事,父母並不是說兒女要有出息,只要他們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父母就很滿足了。

對於為人父母來講,不管他是中年喪子也好,還是老年喪子也罷,心中肯定是悲苦的,這種悲苦會陪隨著他一輩子。老人帶著這種悲苦的心情,他走的肯定也是充滿了遺憾。帶著遺憾去世,又如何談得上是喜呢?

小結:喜喪的標準基本上是要滿足這三點,還有另外第一點裡面提到的,要沒病沒災,自然而去世。這樣算起來,就是四大標準了。

以前的喜喪是上面那四大標準,但能同時滿足這個標準的人太少了。因此,也就有人會降低這個標準,只要符合其中的兩項,老人的家人,就會把喪事當喜事來辦了。

比如我奶奶在百歲走後,達不到喜喪的標準,就是出在第三點身上,但後來我們還是按喜喪來辦,理由如下:

1、我父親有七兄妹,二伯在60多歲時,前幾天還去下地幹活,結果卻突然的走了。而我三伯在40多歲的時候就因疾病過世。

2、我奶奶在過世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年齡大了都怕摔,因此從那以後她就走不動了,一直躺在床上,然後在半年以後,她就走了。在她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她反覆提起我兩個過世的伯父,我奶奶是想他們了。

3、雖然我奶奶是帶著遺憾走的,不過我們幾個堂兄弟商量之後,一致認為我奶奶她已經是百歲高齡了。並且我三伯過世的時間,都長達50多年了,而我二伯又是無病無災走的。

我奶奶的後事應該還是要按喜喪來辦,家族的其他親戚,也要求我們按百歲老人來辦。他們的說法是百歲高齡的老人,在哪裡都不多,這都不按喜喪來辦,說不過去。

綜上所述,在農村老人過世時,能不能按喜喪來辦,在以前是要滿足那四大標準,才能稱為喜喪。不過在現實當中,一些家庭會把這標準降低一些,通常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他是無病無災走的,都會按喜喪去辦的。

相關焦點

  • 農村不是所有的喪事都能辦成「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農村死人的事,是大悲之事,稱之為喪事。那麼,「喜喪」是怎麼回事呢?喪事只有悲情,喜喪難道死人是高興的事情嗎?哪有喜事,喜從何而來?在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一種「喜喪」習俗。
  •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在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喪事被稱之為喜喪,也叫做白喜事,辦理白喜事雖然並不是真的喜事,但也確實有幾分喜事的模樣,都是什麼樣的情況之下被稱之為喜喪呢?其實這個還真的沒有什麼年齡確切的規定,只有一些地方風俗習慣,只要達到這些標準之後,很多都是按照白喜事來操辦的。
  • 農村老人辦喪事,有的稱之為「喜喪」,啥是「喜喪」?答案來了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對於喜喪的條件是模糊的,並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是多方面考量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喜喪。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地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
  • 在農村有的老人去世稱為「喜喪」,喪事為何還會「喜」呢?
    在農村有「喜喪」這種說法,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喪就是喪,怎麼還會「喜」呢,人都沒了還會高興嗎?還真有這麼回事,雖然說親人去世是件讓人很難過的事情,但是有一種去世是被稱為「喜喪」的,也是為了寬慰家裡人別太難過,尋求一種心理上的解脫。
  •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有些喪事被稱作喜喪?看完就你就明白了
    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都到了這個份上,老人還能怎麼辦?只能順從孩子們的意思。然而,即便是農村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的。那裡床位緊張,「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已經住滿了,必須要等有老人去世了,空出了床鋪,才能入住。-04- 被三媳婦嫌棄,老人執意要提前走在6個兒女中,老三家算是家庭條件最好的。老三住城裡,買了房子,還開著小轎車。然而,老人剛一進門,三兒媳就甩臉色給她看,因為她打心眼裡嫌棄老人。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何謂喜喪?老北京將其歸結為四個字——福壽全歸。即全福、全壽、全終,缺一不可。不過像這種畢竟極少,一般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即可,一些地方的習俗規定比較苛刻,必須要年滿九十方可;全終,即為善終,自然老死為善終。無病痛折磨,非天災人禍,方得自然。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
  • 喜喪,老人們晚年的情感歸屬在何處?
    喜喪,福祿雙全,兒孫滿堂才有的殊榮;不知道是不是老人們最終所期盼的歸宿。年輕一代對於喜喪這個詞比較陌生,既是死亡,終結了生命。為何還會有喜字在裡面?既是喜字,為何又用生命最殘酷的方式,喪來形容。此為360百科關於喜喪的解釋既是如此,有多少人曾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用力去盡孝?
  • 什麼是喜喪?孝子們為何津津樂道,甚至眉飛色舞
    但在農村,有一種喪事,孝子們不但不怎麼悲傷,反而偶爾面帶喜色;對逝去的親人津津樂道,甚至於眉飛色舞;這就是「喜喪」。喜喪,一般是指90歲以上的老人無疾而終。年齡不到90歲,不算;不是無疾而終,也不算。當然,這裡的老人也沒有年齡的限制。家裡面有個80、90歲的老人,是很讓兒孫們值得驕傲的事情;畢竟不是誰都能活這麼大的。別人說起你家老人80多歲、90多歲了,生活還能自理,自己立馬覺得臉上特別有光。家裡有耄耋老人,說明是對你家治理的好、家風好、健康基因好。
  • 農村養老送終:過了80歲去世是喜喪,離世快成了福報
    農村養老送終:過了80歲去世是喜喪,離世快成了福報(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文/姚志芸今日話題,農村養老送終:過了80歲去世是喜喪,離世快成了福報。周六去農村轉轉,採採風也是文學愛好者的小情調,許久沒有坐過公交車了,我筆者帶著孩子坐著公交車出發了,前面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和別人的聊天引起了我的注意。
  • 怎樣才算「喜喪」?您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年輕男女婚嫁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可能大家會覺得疑惑,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非常短。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老人家中過世,一定要選壽衣五件套?壽衣五件套都包含哪些內容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實際上對比上個世紀的時間,我們如今的壽命已經有很明顯的增長了,並且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 人們的平均壽命更是得到了提升。現在很多老人過世都是喜喪,很多家庭在老人上了一定年紀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前給家中老人準備壽衣。
  • 《喜喪》太現實,86歲農村老太吃藥自殺,兒孫滿堂卻無人肯贍養
    從數據看出,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有2億多,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的養老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而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則更加棘手。早在2015年,由張濤導演的《喜喪》就非常真實地揭露了農村養老存在的種種問題。
  • 記者散記:喜喪
    老人家嘴裡還是念叨著那句話:「總活著幹啥,也不死。」我說:「大媽,我們還準備給您慶百歲大壽呢。」她嘿嘿一笑,說:「我早就活夠咧。」  我母親也笑著跟我說:「你大媽讓你二哥給她買耗子藥呢,過了幾天一看你二哥不給她買,又讓你爸爸給她買。」我淡淡一笑,知道大媽是真活夠了。堂兄們對她都非常好,我想,她只是覺得自己活得太長了,每天吃飯睡覺不創造價值,了無生趣的日子不再有任何意義。
  • 去養老院的前一夜,84歲老人喝老鼠藥自殺,《喜喪》戳了誰的心?
    老人並沒有立刻答應,只是低聲咕:「老四回來沒地方住,小道也得有個落腳窩。」老二媳婦當即惡狠狠地說:「老四才看不上你的爛屋呢。」老二家的兒媳婦要去城裡打工,想把剛會走路的孩子丟給老二媳婦,老二媳婦抱怨道:「孩子這麼小,整天哭哭啼啼,床上還有老的要伺候,這不是逼我去死嗎?」
  • 農村喜喪習俗:當婚車碰到喪車,哪一方讓路呢?
    城市人的思想大多先進於農村,但在最近幾年裡,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農村人的思想也日益開放起來。在過去的農村,人們十分重視禮俗,這是由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因為重視禮俗,他們的規矩也比較多,特別是村裡的老人們,他們仍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對於這禮俗也比較看中。也因為如此,偶爾會造成一些困擾。在村裡,結婚是大事,出殯也是大事。
  • 《喜喪》:這可能是國產電影裡最陰暗最諷刺的一部了
    國人說的「喜喪」,換個詞叫「善終」:一生圓滿,無疾而終,完美地和世界說聲「再見」,再也不見。所以喜喪,既是悲,又是喜。但我們今天要說的電影《喜喪》,卻像是一場冰冷的鬧劇。每一個鑼鼓喧囂的舞臺下,註定會有一個孤寂的靈魂。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