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知道嗎

2020-12-20 餘一鬥

不管怎麼說,親人去世都是令人非常傷心和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活到五六十歲,其實在古代就已經是非常高壽的年紀了。這又是為什麼?人生自古七十古來稀,古代能夠活到70歲,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古代老百姓的生活其實非常的貧困。哪怕是在和平年代,沒有什麼戰亂的情況下,其實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民間非常流行佛教的原因,因為在他們的心眼中是結束此生的痛苦,就可以早登極樂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去享福。所以,在這種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一個老人在人世間走一遭,辛辛苦苦得過了幾十年,可能沒有享受到什麼快樂的日子,而在去世之後,他們就會到另一個世界裡面去過幸福的生活。從這個角度講,那麼他們的趨勢其實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所以稱之為白喜事。

當然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基本上可以達到75周歲以上。所以現在人們稱之為喜喪是有一些條件的,不是所有去世的人都能達到這樣的條件。首先年紀必須是在90歲以上,其次必須是無病無災的的情況下去世,再有就是家裡至少四世同堂,最後他們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兒女都還在世。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稱之為喜喪。

當然,其實在農村裡面,有時候一個老人去世,很多人也會這樣死了比不死好。這是為什麼呢?居然在我們當地有一個老奶奶,她已經快80歲了,但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已經去世,兒媳婦年紀也大了,但兒媳婦跟她的關係不好,根本就不會照顧,導致他們的孫子輩重孫輩對於老人的生活基本上處於完全不聞不問的狀態。

老人本來身體狀況還可以,基本上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但是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已經有老年痴呆的傾向,生活已經基本不能自理。有段時間聽村裡人說,老人現在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呢?因為自己沒有辦法生活做飯,但是餓在床上沒人管,只能拿冷水把面泡軟了吃的地步,因為他已經沒有牙齒了,幹的麵條根本就吃不下去,所以只能用冷水把面泡軟了。

前年的時候,老人終於因為生病,再加上嚴重的營養不良,最終去世了。村裡面都說老人走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如果在世上多活一天,可能就會忍受一天的痛苦。而這種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面的,更是精神上面的。兒子已經先離他而去,而自己的孫子重孫子,都對自己視而不見,整個家裡的人就像當他不存在一樣。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可言?

所以說在農村裡面,對於老人去世,其實是有很多講究和說法的,喜喪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要求,但是各地的風俗不一樣,可能在認知上面也有差異。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曾有網友講述過一件親身經歷: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圓十裡八鄉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並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 農村不是所有的喪事都能辦成「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農村死人的事,是大悲之事,稱之為喪事。那麼,「喜喪」是怎麼回事呢?喪事只有悲情,喜喪難道死人是高興的事情嗎?哪有喜事,喜從何而來?在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一種「喜喪」習俗。
  • 怎樣才算「喜喪」?您知道嗎?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老去,死去,當親人去世,這是令人非常傷心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年輕男女婚嫁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可能大家會覺得疑惑,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 在農村有的老人去世稱為「喜喪」,喪事為何還會「喜」呢?
    在農村有「喜喪」這種說法,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喪就是喪,怎麼還會「喜」呢,人都沒了還會高興嗎?還真有這麼回事,雖然說親人去世是件讓人很難過的事情,但是有一種去世是被稱為「喜喪」的,也是為了寬慰家裡人別太難過,尋求一種心理上的解脫。
  •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有些喪事被稱作喜喪?看完就你就明白了
    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 農村老人辦喪事,有的稱之為「喜喪」,啥是「喜喪」?答案來了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對於喜喪的條件是模糊的,並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是多方面考量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喜喪。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地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
  • 農村養老送終:過了80歲去世是喜喪,離世快成了福報
    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聽著老人的話,筆者陷入沉思。農村養老送終問題,老人如果過了80歲去世是喜喪,離世快成了福報。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認為。第二老了發急病,呆不住到處亂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清醒時好好的,犯病了就四處跑,有人把這樣的問題歸結在老年痴呆症,因為自己一會清楚一會糊塗,萬一丟失,孩子們勢必四處尋找,一兩次,三四次,最後就得專人陪護。無論怎樣,老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將來成這樣子。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在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喪事被稱之為喜喪,也叫做白喜事,辦理白喜事雖然並不是真的喜事,但也確實有幾分喜事的模樣,都是什麼樣的情況之下被稱之為喜喪呢?其實這個還真的沒有什麼年齡確切的規定,只有一些地方風俗習慣,只要達到這些標準之後,很多都是按照白喜事來操辦的。
  • 記者散記:喜喪
    我大伯7年前去世後,大媽在兩個堂兄家輪流住,身體一直不錯。但是前年生過一場大病,大堂兄都已經向各位親友發出了大媽的病危通知,她卻在炕上躺了七八天後,奇蹟般地挨了過來,極度虛弱的身體竟然漸漸恢復了活力。  近兩年,我每次回老家去看望她,她都念叨:「活著幹啥,快死嘍就中咧。」我母親也常跟我說:「你大媽總說她活夠咧。」
  • 喜喪,老人們晚年的情感歸屬在何處?
    喜喪,福祿雙全,兒孫滿堂才有的殊榮;不知道是不是老人們最終所期盼的歸宿。年輕一代對於喜喪這個詞比較陌生,既是死亡,終結了生命。為何還會有喜字在裡面?既是喜字,為何又用生命最殘酷的方式,喪來形容。此為360百科關於喜喪的解釋既是如此,有多少人曾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用力去盡孝?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可是,等來的不是好消息,而是二媳婦的破口大罵。這時候,老人又忍不住發出了詭異的笑……-08- 老人自殺有一天晚上,村子裡突然鑼鼓喧天,按照習俗,老人知道村裡有人去世了。這生老病死,可不是所有人都逃脫不了的宿命麼?這一幕幕再次重演、輪迴往復,不知道二媳婦的結局,會不會比老人更好一些呢?
  • 什麼是喜喪?孝子們為何津津樂道,甚至眉飛色舞
    在喪禮上,孝子或親人們大都哭的昏天地暗;不哭到痛哭流涕,不足以顯示孝子們的悲傷之情和盡孝之心。但在農村,有一種喪事,孝子們不但不怎麼悲傷,反而偶爾面帶喜色;對逝去的親人津津樂道,甚至於眉飛色舞;這就是「喜喪」。
  • 去養老院的前一夜,84歲老人喝老鼠藥自殺,《喜喪》戳了誰的心?
    老三說:」你這一摔倒,我們啥也幹不了。「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老人默不作聲。老二帶著怨氣說:村裡大娘死在家裡沒人知道,發現的時候,身上都長蛆了。反正養老院的定金已經交了,娘,你就看著辦吧。年邁的老人,只能服從,這不是商量,而是通知。養老院也不是想進去就能進去的,必須等裡面有老人去世,才能空出床位來。老人提議,在養老院還沒有空出床位之前,先到各家住一段時間,養老院的事等回來再定。
  • 全片沒有專業演員,《喜喪》卻揭開了國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如今6個孩子都已經長大各自成家,有的成家立業過不用再窩在這小山村裡,有的出去看世界一去便再也沒回來。真正能和老人時不時見上一面的,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 而和老人一起在這老宅生活的,還有孫子小道。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見母親不同意去養老院,林郭氏的五兒子說:隔壁村有個王大娘,一個人在家裡,死了都沒人知道,身上都長了蛆,養老院的定金都已經交了,去不去你就看著辦吧。子女們你一言我一語,都是勸告母親去養老院,在兒女們的喋喋不休下,林郭氏沉默了 。
  • 大媽殯儀館跳廣場舞引熱議,網友:不要曲解喪事辦得喜慶就叫喜喪
    我們都知道,殯儀館是一個陰氣較重,又是一個肅穆、哀傷的地方,很多人表示如果不是特別的人去世,輕易不願意來這個地方。如果萬不得已參加了誰的葬禮,有人還有心理上的陰影,回家就要掃塵土、洗汙穢以示除晦氣。所以在殯儀館內,絕對不是兒女高調送別老人的地方,我們見得更多的是撕心裂肺的哭聲和悲傷之情。
  • 大媽殯儀館跳廣場舞引熱議,網友:不要曲解把喪事辦得喜慶就叫喜喪
    看到身穿藍上衣、紅褲子的老太太這打扮,真讓人不敢相信,家人去世,難道不該用莊重、肅穆的方式給老人送行嗎?即使去參加葬禮,也應該穿黑衣服以示對死者的尊重。 我們都知道,殯儀館是一個陰氣較重,又是一個肅穆、哀傷的地方,很多人表示如果不是特別的人去世,輕易不願意來這個地方。
  •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腦筋急轉彎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如果是老爺,那說明他是一個老人。老爺當中加了一個「太」字,那就不得了,那就表示這位老人已經很老了,德高望重,在家族中很有地位。人死了就要辦喪事,如果這位老人是在九十歲以上去世的,走的時候很安詳,那是可以辦喜喪了。喜喪上親屬不會像一般葬禮上的親屬一樣哭哭啼啼的,表現得很輕鬆,甚至還可以笑出來。當然,也不能過分開心了,那不好,畢竟是親人過世嘛,也會傷心的。嗯,能上九十歲的老人很少,活夠了,這輩子值了,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