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算什麼,活著才需要勇氣。
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小山村,有一間泥房子,裡面住著一個84歲的老人。突然,有一天,老人因腦梗一頭栽倒在門口。
兒女們紛紛趕來看望老母。
老人在35歲時便沒了丈夫,丟下6個子女,大的13歲,小的只有9個月,有人勸老人改嫁,老人只說,沒了娘的孩子遭罪。
就這樣,老人一手拉扯6個孩子,可想而知日子有多難。孩子們長大都成了家,也離了家,丟下老人獨守鄉下的老宅。老人信佛,每天都會跪拜菩薩:求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沒過多久,老人再一次栽倒,這一次,兒女們帶著怨氣回來了。老人雖然有六個兒女,可實際到場的只有老二,老三和最小的女兒。
大兒子和大女兒去了城裡,這些年幾乎沒回過家,家裡有事也只會寄點錢解決。老四的老婆跟人跑了,老四也失蹤了好幾年,丟下兒子小道和老人一起生活。
大伙兒商量的結果:每家湊2000元,把老娘送到養老院去。老人說:「我不想去養老院。」
老二說:「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
老人說:「我身體還硬朗,不需要人伺候。」
老三說:」你這一摔倒,我們啥也幹不了。「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老人默不作聲。
老二帶著怨氣說:村裡大娘死在家裡沒人知道,發現的時候,身上都長蛆了。反正養老院的定金已經交了,娘,你就看著辦吧。
年邁的老人,只能服從,這不是商量,而是通知。
養老院也不是想進去就能進去的,必須等裡面有老人去世,才能空出床位來。
老人提議,在養老院還沒有空出床位之前,先到各家住一段時間,養老院的事等回來再定。
聽到老人提議,眾人反應不同,老三說:「娘,你添什麼亂啊?大家都這麼忙,誰有時間伺候你?」
老二媳婦卻說:「咱媽多久沒出去了?出去溜溜也好。」二媳婦嘴上這麼說,心裡其實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老人去不了養老院,肯定會就近搬到自家,到時候就成了獨自一家承擔著這個麻煩。
大家的態度都掛在臉上,雖然都不願意,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老人的第一站就是帶著孫子小道搬到了老二家,一進家門,老二媳婦熱情地端茶送水,其實,她是打了老宅的主意。
老二媳婦說:「娘,你去養老院了老宅不住了,娘,讓俺搬進去吧?」
老人並沒有立刻答應,只是低聲咕:「老四回來沒地方住,小道也得有個落腳窩。」
老二媳婦當即惡狠狠地說:「老四才看不上你的爛屋呢。」
老二家的兒媳婦要去城裡打工,想把剛會走路的孩子丟給老二媳婦,老二媳婦抱怨道:「孩子這麼小,整天哭哭啼啼,床上還有老的要伺候,這不是逼我去死嗎?」
其實,兒媳婦這些話都是說給老人聽 的。
老二媳婦開始抱怨老人年輕時沒有給他們帶過孩子。自己一邊幹活,一邊拉扯孩子,現在還要給小兒子們蓋屋,等屋蓋好了,自己都不知道去哪裡住?
這些話說著說著就變了味,似乎每句都是說給老人聽的,老人坐在床邊默默地聽著。
沒過幾天,小道因為偷別人的電瓶車被公安局抓了,老二媳婦又開始抱怨:「老的還沒伺候完,小的又在外面作惡。」 老二媳婦的話意有所指。
好在,老二家住夠日子,該到老三家去了。老人讓二兒子把小道送到小女兒家雜貨鋪,找點事做,總在你家也不是辦法。
臨走前,老人將老宅的鑰匙交給了老二媳婦,還叮囑老二媳婦:「蓋屋別累著,我的兒。」老二媳婦滿意歡喜地接過鑰匙。
老三家住在城裡,條件也好很多。但城裡人,規矩也多。從一進門,老三媳婦就沒給好臉色。沒打招呼直接丟給老人一雙拖鞋,將老人的行李丟進了儲藏室,還在沙發上墊了一個毯子,專門給老人坐,老人吃飯是專門準備的破舊的黑碗。
三媳婦問:「娘,你什麼時候去養老院?」
老人窩在桌子角落低聲說:「還沒定。」
三媳婦似乎並不滿意這樣的回答,嘴裡嘟囔著:「咋還沒定呢?我錢都交了。」
三媳婦用行動證明了對老人的不歡迎——自家三口人的碗筷認認真真刷,老人的碗筷用水衝一下就完事。老人自己洗過的手帕放在沙發沿上,三媳婦捏住鼻子,用夾子夾住,當著老人的面扔在了窗臺上,老人默不作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人只得將溼手絹裝在自己的口袋裡。
家裡只有孫女平平對老人好,平平想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老三媳婦不同意。平平問奶奶當年怎麼同意她爸離開村子,老人嘆了口氣:「兒大不由娘,讓他到外面瞅瞅這個世界也好。」
第二天,孫女平平離家去了浙江,老三媳婦怪老人唆使女兒離家出走,大聲對老人叫喊:「她是小孩子不懂事,你這麼大年紀也不懂事?」
老三媳婦丟下一句話:「小孩萬一有什麼事,我找你算帳。」
老人急得長跪在菩薩面前,祈禱菩薩保佑孫女,平平安安。
老三家是住不下去了,老人想去小女兒家,三兒子嘴上說著:「娘,咋這麼著急走?」話還沒說完手上已經遞過來老人的鞋子。
老三媳婦像處理瘟疫一樣將老人用過的碗筷、被褥、拖鞋、沙發上的毯子統統裝進垃圾袋,迫不及待的扔到樓道的垃圾桶裡。老人看在眼裡,望了一眼三媳婦就默默的走了。
女兒家的日子也不好過。女婿照看小雜貨鋪,女兒出去賣煎餅果子,女兒的兒子原本有房,後來又賣了買車跑長途,所以兒媳帶著孫女,一家人擠在小雜貨鋪裡,老人和小道的到來,讓方寸大的小雜貨擁擠不堪。
相比兒子兒媳,老人在女兒家也算是過了幾天安生日子。女兒每天提早收攤,回來就會問問娘餓不餓冷不冷,女婿還特意給老人買了昂貴的豬耳朵肉。
每家日子各有各的難,老人在女兒家的安生日子也沒過多久。有一天女婿告訴女兒,家裡丟了50元錢,當時家裡沒別人就老人。
女兒讓丈夫別瞎說,女婿又算了一筆帳,每天因為要照顧老人,妻子不得不提前收攤,一天少掙3、40元,女兒聽了不高興地懟丈夫:「你眼裡除了錢還有別的嗎?」
正說著,孫女來說,老人嘴歪了,女兒和女婿將老人送到醫院,老人得了,身體沒什麼大礙,但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需要別人幫忙。
女兒感慨:「娘,你說你有兒有孫,得了病沒一個人來看你,活著有什麼意思,娘,你想死不?。」
老人聽到了女兒和女婿的對話
老人聽完,大笑不止。老人說道:「不想死也得死也。」
到了晚上,女婿又來和妻子「算帳」:「又是打針又是吃藥,咱的買賣還耽誤著,我看過不了兩天咱這一家子都得喝西北風。」
女兒嘆了口氣:「等我老了,我一定不去養老院,我上吊、喝藥、我死,給咱兒省點錢。」
這些話老人都聽在心裡。
這天晚上,女兒忍不住問了老人,是不是拿了那50塊錢。老人先是意外,後又承認是自己拿了給重孫女圓圓買本子,說著就從口袋裡拿出包了一層又一層手絹的「錢包」,拿出50元還給女兒,女兒推辭了一下也便接了,老人口裡嘀咕著:「我要錢有什麼用?」
這天,女婿騎著三輪車帶老人去看病,結果被人訛詐,老人看病的錢也沒了。
幾家人又坐在一起商量怎麼辦,女兒希望二哥將老人接過去,二媳婦立馬氣急敗壞地說到:「接來弄什,我給看?俺娘在誰家生病,誰家給看。」
最終沒法,女兒讓二哥把大哥大姐寄來的錢拿出來,二嫂嘟囔錢都給娘治病花了,最後幾家人終於撕破了臉皮,大打出手,最後不了了之。
禍不單行,女兒的兒子出車禍死了,全家沉浸在悲痛之中,老人的笑病犯了,發出詭異的笑聲。女兒家遭難,老人知道再待下去也不合適,執意要回老宅。
臨走時,老人將自己的紅圍巾給了重孫女圓圓,將自己戴了一輩子的銀手鐲給了孫媳婦,並告訴孫媳婦:「你還年輕,再找一個吧,日子比想像的要長呢。」
或許只有老人心裡明白,一個女人獨自拉扯孩子有多辛苦。
老人回到老宅,不過老宅再也不是自己的了。老二一家已經住進去了,老二媳婦將老人安排在一間柴房,還在屋子裡放了許多老鼠藥。因為受不了老人的笑聲,老二媳婦大聲咒罵老人是拜菩薩拜傻了,二兒子則一氣之下,一把砸碎了老人的菩薩,同時也砸碎了老人唯一的信念。
夫妻倆格外受不了老人悽慘的笑聲,一把將老人和行李丟進了牛棚。每次兒子或者兒媳送點盛食來給老人,老人總是追問:「養老院來消息了嗎?我兒。」兒子和兒媳要麼破口大罵,要麼置之不理。
一天夜裡,村子裡響起了禮炮聲,老人知道,村裡又有老人去世了。
這天,二兒子來給老人送飯,兒子問:「娘,我小時候什麼樣?」
老人回答:「你剛滿月那會特別好哭,弄得我整夜整夜睡不著覺,你爹氣的將我一腳蹬下床。」
兒子問:「娘,你恨我不?」
老人回答:「唉,盡說憨話,我兒。」
兒子告訴老人:「養老院來消息了,明天就可以送你去了。」
老人低頭哽咽,不知是笑還是哭,老人拿出了一打鞋墊,讓兒子給姊妹們分分。
老二媳婦來餵牛,老人將唯一的玉手鐲取下來給了兒媳,老二媳婦瞬間喜笑顏開,嘴裡說著:「俺娘怎麼捨得將傳家寶給了我,還有沒有?再給點。」
老人低頭答:「沒有了。」
半夜,老人艱難的爬起來,認真洗了把臉,梳了銀白的頭髮,再對著破碎的菩薩足足念叨了三遍:「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一切準備就緒,老人從衣服裡掏出一包老鼠藥,仰頭一把將老鼠藥倒進了嘴裡。第二天,養老院的人來接老人,老人已死在牛棚多時了,手裡緊緊握著那張全家福。
老人很快就被拉去火化,兒女們鑼鼓喧天辦起了喪事,大哥大姐照例沒有出現,只寄來了錢。
按照村裡的習俗,老人84歲,算是喜喪。老人生前愛看戲,於是子女們請來了歌舞表演,看著臺上穿著暴露的女人大跳豔舞,臺下放著老人的遺像,周圍的大人看的津津有味,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生前不盡人孝,死後做給鬼看。
老人走後,幾個兒女家又恢復了平靜。女婿無意在桌底發現了一張50元,這正是當初那張丟失的50元,女兒後悔不已,也終於明白母親生前說的那句:我要錢有什麼用。
小道用開三輪車的錢準備去上海找他媽。走前,他翻進老人生前住的牛棚,他環顧四周,像是和奶奶告別。他在地上發現了一張奶奶珍藏的全家福,小道將全家福和媽媽的照片一起夾在了書本中間,在風雨飄搖中離開了村莊。
老二媳婦也在一天一天變老,變得頭髮花白,變得再也不能輕易提起兩桶雜糧粉。一天,老二媳婦端著雜糧餅摔倒在老人曾摔倒的同一個地方,我想屬於她的喜喪也不遠了。
結語:《喜喪》是由張濤執導的一部劇情片,2016年在國內上映,全片以酷似紀錄片的方式,尖銳地反應了當代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等一系列現實,老人老無所養,生活比牲畜都不如。
片名為《喜喪》,為此我專門查閱了一些關於「喜喪」一詞的定義。
「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意思就是說,家裡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麼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84歲老人為兒女奉獻一生,卻在生命的盡頭看盡人性的醜陋。被逼吃老鼠藥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到底是「喪」還是「喜」?
影片最為諷刺的地方便是,生前,老人被當做皮球踢來踢去,死後,兒女們為了用孝道掩蓋虛偽醜陋,安排了一場熱鬧的喜喪,「喜」的是兒女擺脫了大麻煩,「喪」的是人性的涼薄,而這種「喜喪」成為了無可避免的輪迴。
活著變成了苟且,死去成了一種解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人都有老的時候,如果這是父母的一生,也註定是我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