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兒子在母親床邊擺滿鼠藥,老人獨活於世是怎樣的煎熬?

2020-12-20 w唯唯安

01

一直不願寫這個類型的文字的,但看到、聽到的多了,不由得心中五味雜陳,有太多無法言語的感情在湧動。

張君峰老人是停車場裡的管理員,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二兒一女,卻因為孩子們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都自顧不暇,所以無人能夠照顧他們。

身體狀況也並不理想的張君峰既要賺錢養家,又要照顧生病的老伴,日子艱辛,但因為有老伴的陪伴,他覺得也是值得的。

直到在一次給老伴更換衣物的時候,發現衣服上的血跡,到醫院檢查後得知老伴得了癌症晚期。看著時常在床上疼的打滾、依靠止痛藥來維持生命的老伴,張君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張君峰將兒女都叫回家來,全家人吃了一頓團圓飯,待送走兒女之後,老人把家裡的門窗用膠帶封好,親自給老伴餵下了安眠藥後自己也靜靜的躺在老伴的身邊。

他握著老伴的手說:我們一起走,別怕,沒有你的日子,我一個人也活不下去,我們下輩子還要在一起。

這是電影《我愛你》中的情節,戳心的結局,讓人不忍去相信它的真實性。

02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曾經對於此類現象到農村進行過調研,親眼目睹了村民林木文為自己在火盆裡燒紙錢,之後沐浴更衣,喝下了半瓶農藥的場景。

一個同村的老人對他說:我們這兒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這樣離開,或許還體面一些。

看過一部國產電影《喜喪》,講述的是86歲的林郭氏在住進敬老院的前一晚,仰頭吞下了一把老鼠藥,帶著對六個子女的牽掛與自己悲慘的命運訣別。

林郭氏35歲沒了丈夫,在一間老房子裡帶大了六個子女,丈夫離開時最大的孩子13歲,最小的只有九個月。她怕孩子們受委屈,硬是守寡了幾十年不肯改嫁,靠著要飯拉扯大了六個子女。

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獨自住在鄉下的林郭氏卻突發腦血栓,摔倒在了家門口。得知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幾個兒女湊在一起商量起來。

林郭氏的大兒子和大女兒已經到城裡多年沒有回過家了,老四和妻子離婚後,扔下兒子也不知所終。所以這次商議的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

商議的結果是,每家出2000塊把老人送去敬老院。老人不同意,兒女威逼恐嚇,最後在老人的沉默和嘆氣聲中,默許了。

03

養老院並不是想去便能去的,在排位等待的時間裡,老人先去了老二家。

二兒媳圖謀老人的房子,老人想著沒有落腳點的四兒子和孫子,沒給。於是在二兒子家的日子,就在二兒媳的指桑罵槐中度過了。

接下來去的是老三家,老鄉家在縣城條件好一些,三兒媳卻是打心裡厭棄老人,與二兒媳的指桑罵槐不同,她是明著嫌棄。

吃飯時給老人拿單獨的碗筷,清洗也是分開的;在沙發上鋪了一條毯子,作為老人的專屬座位;老人家洗乾淨的手帕搭在沙發沿上晾曬,三兒媳立馬用木夾子夾住,將手帕扔在陽臺上。

到了離開的日子,老三嘴上說:「娘,你走那麼著急幹嘛?」手裡卻忙不迭的把老人的鞋擺在她跟前,三兒媳則是當著老人的面把老人所有用過的東西扔進了垃圾袋。

老人住進了小女兒家,小女兒雖然孝順,但以煎餅攤、雜貨店為生的一家人經濟條件很差。他們一起住在雜貨店裡,人都湊齊的時候,連走動都要互碰撞,而為了照顧老人,女兒總要提前收煎餅攤,女婿頗有微詞,家裡爭吵不斷……

兜兜轉轉老人想回自己的老房子,怎奈老二一家霸已經佔了老人的房子,老人被安排進了柴房,而老二則親手在老人的床前鋪滿了老鼠藥。

接下來的日子裡,老人陸陸續續把自己的首飾、體己物品都分給了子孫們,在去敬老院的前一天洗好了臉,梳好了滿頭的白髮,看了一眼全家福,拜了菩薩說:「菩薩保佑孩子們都平平安安」,之後抓起一把老鼠藥,仰頭吃下。

04

影片中曾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二蹲在地上問老人:娘,我小時候是什麼樣?

老人回答:你那時經常哭,鬧得我一夜一夜睡不著覺。老二哭了,問:娘,你恨我不?

老人答:我兒,淨說憨話。

林郭氏這一個月的短暫過渡期,也許是她68歲生涯中最漫長的日子,甚至比那些獨自帶大六個兒女討飯的日子更加難以回首,不忍直視。

一個老人可以帶大六個孩子,六個孩子卻養不了一個老人。有一句話這樣說:「」從來只有老愛小,哪見小愛老」,只期,這是一句妄言吧。

只可嘆,被稱為最孝順郭林氏的小女兒在被生活重擔碾壓的時候,也不止一次的暗示母親說,如果我到了你這般地步,我就去死,絕不拖累兒女。

自古以來,子女贍養年邁的父母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自古孝子賢孫有,可社會中也湧現出了一些子女不盡孝道的戳心之事。

所以防患於未然,每個人針對養老問題一定要有所準備,存款、退休金、好的身體。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以己度人。正如影片的結尾,二兒媳摘下的一直戴在頭上的頭巾,也已然滿頭白髮。在她操持家務的時候,寂寞無聲的摔了一跤,和影片開頭的林郭氏一模一樣……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本文由 唯唯安 原創出品,抄襲必究/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農村不是所有的喪事都能辦成「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農村死人的事,是大悲之事,稱之為喪事。那麼,「喜喪」是怎麼回事呢?喪事只有悲情,喜喪難道死人是高興的事情嗎?哪有喜事,喜從何而來?在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一種「喜喪」習俗。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農村老人辦喪事,有的稱之為「喜喪」,啥是「喜喪」?答案來了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對於喜喪的條件是模糊的,並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是多方面考量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喜喪。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地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在清人編著的《清稗類鈔》中就有關於喜喪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曾有網友講述過一件親身經歷: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圓十裡八鄉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並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 喜喪,老人們晚年的情感歸屬在何處?
    電影【喜喪】中的母親帶著病痛帶著對兒女的祝福,最終以高壽的姿態離開了人世。她的一生為了子女可以說力盡心血,即使在後來患病中,依舊在對神靈祈求孩子平安喜樂。就像從未體驗過被驅趕,被嫌棄,甚至被盼望著離去一樣;無私的愛著孩子們。在她最終離開的時候,子女們用一場風光盛大的喪事來送她。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很快,林郭氏在二兒子家住的日子到了期限,接下來她要去三兒子家。臨別的時候,老人把村裡老房子的鑰匙給了兒媳婦,兒子兒媳活的不幸福,老人的心裡會更難過。
  • 去養老院的前一夜,84歲老人喝老鼠藥自殺,《喜喪》戳了誰的心?
    其實,兒媳婦這些話都是說給老人聽 的。老二媳婦開始抱怨老人年輕時沒有給他們帶過孩子。自己一邊幹活,一邊拉扯孩子,現在還要給小兒子們蓋屋,等屋蓋好了,自己都不知道去哪裡住?這些話說著說著就變了味,似乎每句都是說給老人聽的,老人坐在床邊默默地聽著。
  • 怎樣才算「喜喪」?您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年輕男女婚嫁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可能大家會覺得疑惑,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非常短。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好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小孩子,是自己小兒子老四的兒子。幾年前老四的媳婦跟人去上海打工,老四再也沒回來,杳無音訊,死活不知,只把兒子小道留給老娘撫養。就這樣,祖孫二人在鄉下過著清苦的日子。小女兒心疼老人,問了母親一句:「娘,你說你有6個子女,臨老得了這樣的病,也沒半個人來看你,這活著還有什麼意思?」聽到這句話,老人又開始了詭異的笑,笑聲中卻滿是悲傷難過。
  • 喜喪:守寡51年乞討養大6兒女,86歲住牛棚,吃老鼠藥自盡
    二哥一家從母親入住的第一天,就在盤算著怎樣得到老宅的鑰匙。 在二哥家裡,老母親看到了虛偽的一家人,但她依舊以德報怨,把自己唯一的容身之所交給了他們。 老人就這樣被老三送到了二女兒家裡。 常年在縣城工作,與鄉下的母親分隔兩地,讓老三一家疏遠了母親。 孩子長大有了出息,有能力離開家鄉在外闖蕩,但留在家裡的老人卻只能停留在原地等著孩子們的回頭探望。
  • 《喜喪》:去敬老院前夜,86歲老人吞老鼠藥自殺,葬禮上大跳豔舞
    在中國民間,有這樣一種習俗,子孫滿堂的老人年滿八九十歲後自然死亡,可以稱之為喜喪,子孫後代們請團隊搭臺子,跳舞唱歌,喪事喜辦。  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喜喪》
  • 百歲老人喜喪花16萬,事後兒子將債務推給女婿,稱:是他在管帳
    近日,家住衡陽的百歲老人吳奶奶去世了,由於吳奶奶是喜喪,家人都想辦的濃重一些,於是為給百歲老人辦喜喪,一共花去了16萬元,這在當地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原本幾家人商量決定按照農村的老規矩,辦喪禮的錢由兩個兒子承擔,但是事後兩個兒子卻都將債務腿給了吳家小女婿劉剛,並稱都是劉剛他在管帳。
  • 《喜喪》揭露中國式家庭養老難題:養兒不能防老,窮人難盡孝
    面對家庭的繼承者和逼迫者——自己親手養大的兒女,86歲老人從希望與兒女一起頤養天年到用一包老鼠藥結束自己的生命,成為自私自利、一心只想過上好生活的兒女們的犧牲品,展現了老人為兒女辛勞一生卻不得善終、養兒不能防老的悲哀。「真實」,是大多觀影者看完後的感受,豆瓣評論中,許多網友都說這部電影揭露了我國大部分老人老無所依的現狀。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 母親救人反被害,兒子大罵老天無眼,老天卻說是兒子害了母親!
    看到番薯,已經餓得視線模糊的兒子幾口就吞掉了番薯,吃完番薯的兒子,精神才好了些,正準備問母親還有沒有時,母親一下就暈倒在了他的身前,沒了呼吸,看著母親乾裂的嘴唇,兒子才知道母親居然什麼都沒吃過。天道循環,一命換一命,倒也合理,老人大聲對張漢說道。兒子聽到這也大聲道:我那是不知情,你怎麼可以說我是沒孝心呢?如果我知道母親沒吃,我一定會讓她先吃的。好!
  • 在農村有的老人去世稱為「喜喪」,喪事為何還會「喜」呢?
    在農村有「喜喪」這種說法,有的人可能不理解,喪就是喪,怎麼還會「喜」呢,人都沒了還會高興嗎?還真有這麼回事,雖然說親人去世是件讓人很難過的事情,但是有一種去世是被稱為「喜喪」的,也是為了寬慰家裡人別太難過,尋求一種心理上的解脫。
  •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有些喪事被稱作喜喪?看完就你就明白了
    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
  • 周潤發母親夢中離世,每周陪母喝茶有孝心,發嫂稱98歲去世是喜喪
    周潤發的妻子表示,這一切早有預料並不意外,婆婆的歲數比較大,快要100歲了,家人都做好了準備,並稱她和丈夫覺得這是喜喪。在去年12月21日,有媒體拍到周潤發現身跑馬地養和醫院,當時他稱母親的身體很好,只是因老人病入院接受檢查,聖誕節後就會出院。其實在住了一段院後,陳麗芳的身體逐漸轉好,已經沒什麼大礙,誰知道天氣突變,老人家的身體出現意外。
  • 全片沒有專業演員,《喜喪》卻揭開了國人人性最「醜陋」的一面
    和《老婦人》一樣,《喜喪》聚焦的也是老人這個議題,但和《老婦人》關注的是更為隱秘的老人遭受侵犯的話題不同,《喜喪》講的幾乎是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真實到讓人無地自容,就像不穿衣服照鏡子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