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官,如何做到外圓內方?清廉苦日子要過,小金庫也要有!

2020-12-19 黑句本

曾國藩「外王內聖」的人生理想很有名,位列晚清第一封疆大吏更是其顯赫的官場標籤,但要說到曾國藩功成名就,做兩江總督時的具體模樣,許多人恐怕並不清楚。

同治二年(1863年),協助曾國藩、李鴻章剿殺太平天國的洋槍隊首領,英國人戈登曾描述過曾國藩真實的官場形象,在安慶與曾國藩會面時,他驚訝地發現,手握重兵,位高權重的曾國藩居然「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

在戈登看來,個子不高,體態且有些臃腫的曾國藩,無論儀容還是談吐,似乎都沒有權貴重臣的風範,乍一看比李鴻章差遠了。

曾國藩後期的心腹幕僚趙烈文也曾記述過初見曾國藩時的印象,曾國藩「所衣不過練帛,冠靴敝舊。」

在趙烈文的記述中,巔峰期的曾國藩不僅在穿衣上不修邊幅,在吃上更是不講究。

有一次宴客,趙烈文發現總督大學士請客居然用一個破瓦盆。

趙烈文記述說:「竇蘭泉侍御來,予亦陪飲,食鰣魚止一大瓦缶。蘭泉笑曰:『大學士飲客用瓦缶,無乃太簡乎?』公大笑而已。」

這一時期的曾國藩不光自己的生活異常簡樸,對家人也是要求甚嚴。同治二年(1863年),曾國藩將歐陽夫人、兩個兒子及兩個女兒和女婿接到了安慶。

曾氏分家時,老大曾國藩一支只分到了五十五畝田,曾國藩又要求自己「以廉率屬,以儉治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因此歐陽夫人領著兩兒兩女在鄉間的日子過得很清苦。

如今被曾國藩接到了安慶,一家人原以為能享享總督家眷的福,哪知道總督府裡的日子比鄉間還緊張清苦。

整個總督府,只有兩位女僕。一位是歐陽夫人從湘鄉來家帶來的老人,另一位是大女兒身邊的小丫鬟。

因為人手不夠用,歐陽夫人花十多千錢,買了一個女僕。曾國藩知道後大為生氣,歐陽夫人沒辦法,只好將買來的女僕轉贈給了仲嫂母家郭氏。

沒有僕人,總督府的日子是怎麼過活的呢?在曾國藩的嚴格要求下,總督府裡的女人們,每天都要自力更生,進行體力勞動。從洗衣做飯醃製鹹菜,到紡線繡花縫衣做鞋,從早到晚,基本不得休息。

如此辛苦的總督府家眷,恐怕在整個大清朝再找不出第二家來。

那麼,這到底是不是因為曾國藩太清貧導致的呢?

在過去的官場,大吏家的日子若是過得貧苦,往往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人為官太清廉了。大明朝的海瑞就是這樣的典型,海瑞為官,拒絕任何形式的灰色收入,官俸不夠用,必須在官署自闢菜園子,才能勉強維持一家生活,吃一次肉,那就算是奢侈極了。

但看上去也很清貧的曾國藩卻跟海瑞這樣的清官不同。海瑞是一清到底,六親不認,近乎自虐,以至於與世俗官場格格不入,而曾國藩追求的清廉卻是出自於對自身官德的要求,是他全力內聖的一部分。又或者說,曾國藩所追求的清廉是他的為官之道,對純粹的虛名,他不大感興趣。

曾國藩一年的合法收入,官俸加上養廉銀子,大概有一萬八千多兩銀子,拿這筆錢來應付總督府的日常開銷,基本是夠用的,所以養廉銀子在曾國藩這裡是發揮了實際作用的,他養得起基本的清廉。

曾國藩在哪些地方比較清廉呢?

在兩江之地,曾國藩不準搞迎來送往的大排場,收禮也只象徵性地收一些小禮物。

更主要的一點,曾國藩不像其他封疆大吏那樣,在任上狂收清朝特有的陋規,也就是灰色收入。

客觀地講,這是比較難得的,算得上是內聖的修為。

因為陋規這種灰色收入,是官不舉,民不告,就連皇帝老兒也不深究,各級官吏一般都靠這個來自肥。

在晚清的官場上,每個官員每年能撈多少陋規,一般都有個約定俗成的大致數目,比如總督、巡撫一級的封疆大吏,平均每年的「陋規」收入在十八萬兩銀子左右,相當於今天的三千多萬人民幣。而曾國藩這個兩江總督,因為權力巨大,陋規甚至可以達到三十萬兩銀子。

很顯然,如果曾國藩每年「合法」地貪了這三十萬兩銀子,總督府裡的日子肯定不會那麼清苦。

從這個角度講,曾國藩的清廉是真的,也是比較可貴的;相比其他的封疆大吏,他確實算是比較窮的,穿油漬斑斑的舊衣服,並不是沽名釣譽。

但是,曾國藩在堅持清廉操守的同時,卻也不是一清到底,大的陋規他不拿,但小金庫他還是有的。

對此,有些朋友可能會產生疑問,總督府的日子已經過成那樣了,曾國藩為何還要私設小金庫呢?

難道他是為自己留養老錢?或者是給子孫後代留私財?

如果是這樣的話,曾國藩就配不上他追求的「外王內聖」了。

曾國藩私設小金庫,目的只有一個,應付官場的潛規則。

曾國藩為官,可以用外圓內方來形容,而不是像海瑞那樣,內外盡方。在曾國藩看來,為求虛名,不入俗世,那是格格不入,四面樹敵,這樣的人在官場根本做不成大事。

而要想做成大事,該講潛規則的地方就得去講,簡而言之,官場謀事,成事,必須有同流合汙,和光同塵的一面。

曾國藩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一、官場的吃喝應酬,他不排斥,儘量參加。

二、官場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他不僅講,而且講的還很到位。

例如,曾國藩每年都要給京官送至少三千兩銀子的冰敬、炭敬;有出差路過兩江之地的朝中大員,曾國藩每每也要送上一筆數目可觀的「程儀」。

同治七年十月,曾國藩由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需要進京面聖,為此他身上特意帶了一張兩萬兩現銀的銀票,為的就是給京官們送「別敬」。

至於官場上其他人情世故的打點,曾國藩也從來不迴避,例如同治七年,捻軍被剿滅,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國戰爭軍費報銷提上議事日程時,面對戶部索要巨額回扣,即便慈禧發話此部分花銷可免,他還是按規矩掏了八萬兩銀子。

為私,儘量清廉;為公,和光同塵。

自己的養廉銀子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家庭開支所用;被迫從陋規中取來的銀子,專門在「後路糧臺」建一個小金庫,以備在官場上應酬打點之用。

這樣的曾國藩算窮嗎?

看跟誰比。

這樣的曾國藩算清廉嗎?

還得看跟誰比。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樣的曾國藩更適合官場,更有力量,也更容易成事。

相關焦點

  • 家訓丨曾國藩: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130多年前,《曾文正公家書》問世,被讀書人奉為治家寶典。 30年前,《曾國藩全集》出版,曾國藩又一次受到廣泛關注。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久負盛名的曾國藩家規產生了興趣,比如「八訣」和「八本」。那麼,「八訣」「八本」是如何形成的?對曾氏後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當下又有什麼樣的借鑑意義呢?
  • 做人有原則沒有錯,但要懂得外圓內方,有稜角而不傷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災禍來臨時,福氣依傍在其中,福氣來臨時,災禍隱藏在其內。它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會轉變為邪,善會轉變為惡,人們對此的迷惑,由來已久。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災禍和福氣,正和邪,善和惡,是會互相轉變的,我們此時看著是好的,但過了一段時間可能就發生變化了。 就像養小孩一樣,如果在他們小時,對他們保護過當,洗衣服、洗碗、拖地等家務活都不給他們做。
  • 曾國藩教你「吃飯識人」,飯桌上若是有這種行為,斷不可深交
    但是刨去他的政治不談,他個人的為人處世的觀點在如今也是很有影響力的。有人說,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應該讀讀曾國藩,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曾國藩是有名的清廉公正之官。他有一套自己的為官理論。比如說他認為當政者應該謙遜有耐心,不以地位之高而倨傲自自滿。當政者應該崇儉拒奢,應該以身作則等等。
  • 三朝元老,為官五十載,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是如何做到的
    說到清朝有名的漢臣,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晚期名臣,他們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改革先驅。即便這些人生前都為朝廷做過很多貢獻,但他們死後都沒有享受到一個特殊的榮譽,就是配享太廟。在古代,太廟就是皇室家族的宗廟,裡面供奉著皇家的祖宗先輩,但也會有一些有功之臣,能在皇帝的允許下被供奉在太廟。
  • 曾國藩:不忮不求,克勤克儉
    曾國藩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對死也看得很開,但還不忘來時之路,大有不忘初心的意思。「餘此行反覆籌思,殊無良策。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因為不知道這次公幹結果如何,恐怕遇到災難,所以將一些話留給了諸兒女。「餘若長逝,靈柩自以由運河搬回江南歸湘為便。
  • 曾國藩:勤儉培養廉潔風骨,正直使人大度,儉樸為立家之本
    一個廉潔清明的官員不僅會受到人民的愛戴,而且還可以為家族帶來良好的聲譽,為後人樹立優秀的榜樣,甚至會影響到當地的道德風尚。一、儉以養廉,直而能忍春秋時期的晏子就提出「以廉為本」的主張,而歷朝歷代那些清正廉明的官員都會受到史官的歌頌和人民的喜愛。那麼,如何才能把自己的精神留在世間呢?
  • 曾國藩為何要提拔48歲的左宗棠?對人才的使用,要有兩個目的
    閱讀提示:本專欄是一個系列,講述曾國藩如何運用權謀術,一步步走上權力巔峰的全過程。建議感興趣的讀者從第一章開始閱讀,以全面了解曾國藩權謀術的若干細節和運用方法,從而舉一反三,為我所用。#對人才的使用,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能幫助自己;二是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 他是秦檜的後人,考中狀元,一生為人正直為官清廉
    他是秦檜的後人,考中狀元,一生為人正直為官清廉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關於大清王朝時期乾隆年間一位狀元的故事。在中國古代,自從開始有科舉制度,全國範圍之內就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參加科舉考,但是能考上的人寥寥無幾,更別說考上狀元的了。
  • 如何與有背景的人物打交道?曾國藩:阿諛奉承是最愚蠢的方式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招——和有背景的人物打交道,要為我所用在官場和職場中,如何在自己沒有任何背景的情況下,獲得最大升遷?晚清名臣曾國藩的一生雖然褒貶不一,但其親身經歷的升遷方法,確實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而且,他的這些方法,被很多身處官場上的人廣泛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從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獲得巨大成功。曾國藩早年在朝廷為官時,在還未得到道光皇帝信任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皇帝身邊的一些大紅人,為自己的升遷鋪設了一條條暢通無阻的大道。其中,肅順功不可沒。
  • 他身為吏部侍郎海瑞,一生清廉為官,去世後竟然連安葬費都湊不齊
    有一次,海瑞的母親過生日。海瑞只給母親買了二斤肉來慶賀。可就是如此,這條消息也被傳到了當時的總督胡宗惠耳朵裡。第二天,這個總督竟然就發布了一則新聞說,「昨天聽說海縣長給老母過生日,竟然買了二斤肉哩!」口氣中滿滿的譏諷意味。後來,海瑞坐上了吏部侍郎的位置。這個官就相當於現如今管幹部的副部長。
  • 曾國藩十年七遷,官至二品大員,多虧了這兩位「伯樂」!
    按道理說,曾國藩又是出生貧寒,又是朝中無人,更是不懂得做人圓滑世故,那他怎麼可以做到十年七遷,連越十級,官至二品大員呢? 道光皇帝知道此事後,在朝堂上大加訓斥曾國藩,說他這樣做不對,曾國藩辯解說道:「有的官員一年過兩次生日,難道母親可以分兩次生孩子嗎?」   道光皇帝雖然覺得曾國藩說得有道理,但還是下不了臺,這個時候軍機大臣穆彰阿替曾國藩求情,道光皇帝於是坡下驢,不但沒有處罰曾國藩,還從打心眼裡開始慢慢喜歡這個一身正氣的曾國藩。
  • 廉潔故事 | 一生為官剛正清廉——雍泰
    廉潔故事 | 一生為官剛正清廉——雍泰 2020-12-10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曾國藩:勤勉守恆終能成就功業,謹記家訓方能光耀門楣
    如果與族裡鄰裡不能和睦相處,那這一家便會成為人們抱怨的對象,遲早是要毀敗的。曾星岡一面操持家務,一面善待鄰裡。曾國藩受益於此,便繼承下來用以教導子弟。在曾國藩的老家,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鹹豐初年,曾國藩的大家庭還未分居的時候,家中為建新宅黃金堂,與鄰居為一牆之隔的地界發生爭執,及至要打官司到湘鄉縣府。曾國潢將這一情況寫信告訴了在京師做官的曾國藩。
  • 李鴻章為官50餘載,最高做到了什麼職位,相當於現在多大的官?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更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從他初入官場到身居高位,官場生涯五十餘載,被時人稱為李中堂,可謂一生宦海浮沉,嘗遍榮辱辛酸。那麼李鴻章到底都當過些什麼官呢?他最高的官職又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位呢?
  • 曾國藩「戒色」多年,為何50多歲反而納了一小妾?背後有大智慧
    短短幾年之內,這一群農民武裝力量橫掃於清朝腹地之間,勢力跨越很多省市,直接打擊到了清政府的統治,甚至當時清政府連增兵的賦稅都要收不上了,無奈之下清朝起用曾國藩剿匪。曾國藩雖然為朝廷剿匪,但是也只是頂著一個官銜,作戰所需的糧餉卻是少之又少,不過誰也沒想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曾國藩居然能逆轉乾坤,將太平軍打的節節敗退,其功勞可謂是滔天。
  • 曾國藩落魄時如何應對?善用權謀術,避免急功近利,一切水到渠成
    有了穆彰阿作為自己的靠山,曾國藩很快崛起。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曾國藩的這個方法,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到官場和商場上,不是獲得升遷機會,就是獲得大量財富。清朝重文輕武,穆彰阿的出現,讓道光皇帝十分欣慰,並有意栽培和重用,加上穆彰阿善於揣摩聖意,升遷非常快速,從侍郎、尚書、左都御史等位置上,一路升遷為軍機大臣,位於百官之首,是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穆彰阿作為曾國藩參加會試時的主考官,有師生之分,卻無半點師生之情。況且,穆彰阿的門生遍布天下,並不缺弟子。
  • 曾國藩:開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的,要小心人品,希望你不是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仕途起起伏伏,沙場戰功赫赫,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傳奇人物。在家庭,他勤儉節約,修身自律;在單位,他察言觀色,為官以德,給後人留下許多經驗和教訓,直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對不起,放錯人物了做人做事,要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曾國藩為後人留下這麼多為人為官、處情處世的經驗,不做點「拿來主義」,實在是有點憨憨。
  • 李鴻章調任上海,如何鎮壓地頭蛇?曾國藩教高招,這才是為官之道
    在面對內部憂患時,李鴻章所處的官僚階級也就決定了他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與利益,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從曾國藩手下一個小小的「年家子」,到影響一個時代的朝堂重臣,李鴻章的人生轉折在他受任江蘇巡撫平定上海就來臨了。恩師曾國藩所教給他的一招,有效打擊了上海當地的「地頭蛇」,堪稱為官典範,為李鴻章的官場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 齊家有道丨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的密碼
    一起參觀的曾國藩研究會辦公室主任劉建海解說道:「『富厚』一語,既取富裕厚足之願景,更包含有曾國藩對『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的警誡。大門兩邊的對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紀澤為紀念父親所書,意思是:父親一生為官,兩袖清風,這種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護,並且日新月異地發揚。」
  • 正心修身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
    張伯行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等職,為官二十餘年,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也不帶家眷赴任,始終以清廉剛直著稱。他去世後,朝廷賜予他「清恪」的諡號,意思是為官清廉,恪盡職守,精確地概括了張伯行持躬清介的一生,這是對清官的最高褒獎,給我們留下的是永恆的敬仰。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內正其身,外正其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