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林下烏雞產業興「儋鳳」振翅正高飛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在儋州市木棠鎮的很多小樹林裡,散養著一種烏骨雞,它們野性十足,多吃蟲和青草,生出來的雞蛋蛋殼呈綠色。

  據了解,這些烏骨雞都是由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如今,它們還有統一的商標——「儋鳳」牌。「儋鳳」是如何在儋州茁壯成長,並最終振翅高飛呢?

  結緣:以貌取「蛋」

  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蔡堂瑞介紹,2011年的時候,自己並不知道綠殼雞蛋,還在一門心思的研究如何將紅皮南瓜生意做得更好。但這年冬交會上的一瞥,讓他放棄做了三四年的南瓜生意而轉行養雞。

  「第一眼看到感覺很好奇,雞蛋怎麼能長成這個樣子?綠皮的、精巧玲瓏。」這是蔡堂瑞對綠殼雞蛋的第一印象。通過了解,蔡堂瑞知道這種雞蛋營養價值高,售價也很不菲,每枚雞蛋售價四元左右,並且海南目前還沒有這種雞蛋。

  「這種雞蛋肯定會有市場,這或許是個商機。」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蔡堂瑞的腦中閃過。蔡堂瑞馬上去島外考察市場,通過市場調研,他決定轉行養雞。在2012年,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並在儋州木棠鎮譚樂村建起了一個百畝左右的養殖基地。

  萬事開頭難。當蔡堂瑞還沉浸在創業的激情中時,一個突發事件讓他猝不及防。雄起合作社從外面引進的三萬隻種雞死了80%,面對這樣嚴峻的場面,蔡堂瑞有點手足無措。蔡堂瑞在請教了很多專家之後,得知是因為外來品種不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才會大量死亡,想要養殖的話,必須要對品種進行改良。

  在專家的建議下,蔡堂瑞將引進的五黑雞和本地的儋州雞進行雜交繁衍。經過三代改良之後,終於得到了現在享譽島內外的「儋鳳」牌烏骨雞。蔡堂瑞說,「儋鳳」牌寓意著是從儋州飛出的黑鳳凰。無論是五黑雞還是儋州雞,兩個品種都是珍品,改良後的「儋鳳」牌烏骨雞,既有五黑雞的滋補又有儋州雞的香味,遺傳了五黑雞原有的外形特徵和儋州雞兇悍好鬥性格,喜歡上飛下跳,練就了十分健壯的體格,增強了抵抗疾病的能力。

  陪伴:風雨與共

  在雄起合作社養殖基地,成群的烏骨雞或引吭高歌,或展翅飛上樹梢。蔡堂瑞說,為了保證綠殼雞蛋以及雞肉的品質,充分釋放烏骨雞的野性,合作社將所有的雞在林下散養,任其啄食林中的蟲子和青草,做到綠色飼養,到2013年4月,雄起合作社日產蛋量多達4000枚。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正在養殖基地剛剛走上正軌時,綠殼雞蛋的銷路又遇到了問題。蔡堂瑞說,因為綠殼雞蛋走的是中高端路線,一枚綠殼雞蛋的售價是普通雞蛋的兩三倍,一時讓消費者很難接受。

  打開銷路、擴大宣傳,成為合作社發展的重中之重。蔡堂瑞和合作社的員工將滯銷的綠殼雞蛋免費送給消費者品嘗,還奔走於各個展銷會上。事情終於迎來轉機,在2013年的冬交會上,綠殼雞蛋引起了參展客商和消費者的關注,綠殼雞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銷路也逐漸打開了。

  如今,綠殼雞蛋除了在省內海口、三亞等各個城市銷售外,還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遠銷全國各地。合作社的銷售經理張珊梅透露道,今年7月儋州綠殼雞蛋會在香港展銷,8月將在俄羅斯展銷。毫無疑問,經儋州市政府及企業的努力,儋州綠殼雞蛋的品牌逐漸打響,成為消費者青睞和信任的優質產品。

  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儋州雄起合作社的規模不斷壯大,如今合作社共養殖了35萬隻雞,日產蛋量達到2萬枚,合作社社員有106戶,農戶飼養烏雞最多的有5000隻。為了豐富產品種類,滿足市場不同的需求。除綠殼雞蛋外,雄起合作社還推出了生雞、冰鮮雞等產品,下一步還將推出適合旅遊市場的黃皮烏骨雞等熟雞產品,將綠殼蛋雞這一儋州新興農業產業做大做強。

  將來:練好內功

  如今,綠殼雞蛋火了,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究竟是怎樣做到的呢?蔡堂瑞笑著說道,這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上,綠殼雞蛋的品質有保障,質優引來更多的消費者,再加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方式,擴大了客戶群體。外因上,儋州市政府的宣傳推介進一步提高了綠殼雞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據了解,通過儋州市政府的挖掘、培育,「儋鳳」綠殼蛋雞已經被打造成了海南農產品特色品牌。儋州市畜牧局負責人說,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後會引進和服務好畜牧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畜牧養殖,加快畜牧業生產標準化、集約化、特色化、產業化發展。

  對於以後的發展,蔡堂瑞信心滿滿,他準備在儋州市峨蔓鎮蔡屋村新建一個1100畝的新基地,新基地將種植柚子,烏骨雞在林下散養,做到多方位發展。蔡堂瑞說,儋州市委市政府對合作社的項目也十分重視,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蔡堂瑞說,隨著人們對健康食品的追求,綠殼雞蛋的市場會越來越好,但對雞蛋的品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品質是品牌的基礎,蔡堂瑞認為,下一步合作社將要自內而外謀發展,練好內功,將產業做強做精,尤其要做到標準化,制定統一的飼養標準,做到綠色、無公害,給消費者品質更佳的綠殼雞蛋。「綠色無公害,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不管掙錢多少,首先應該保證的就是對人體有益,我寧可關門回家,也絕對不會做昧良心的事」蔡堂瑞說。

  聯繫人:張珊梅

  銷售電話:15812813790

  聯繫地址:海南省儋州市鼎尚網際網路產業城C2—312室

  (本版策劃/周月光 撰文/陳棟 周月光)

相關焦點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儋州打造黑羽烏雞產業
    吳卓卿說,今年初,村幹部找到他,動員他參加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養殖烏雞,仔細考察後,他決定與村裡其他8位村民一起加入。  吳卓卿等9位村民建設了4排雞舍,共900平方米,加上其它養殖設施等投資近30萬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粽子 大產業
    這是儋州市以政府名義為儋州粽子申報打造的一個金字招牌。經過多年努力,儋州粽子已經發展成為富民的重要產業,成為海南一個農業特色品牌。  儋州粽子越來越搶手  「中午12點之前下訂單,無論在海南哪個市縣,保證當天就能吃到我們儋州『滿缽香』粽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山進士儋州辦學為哪般?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謝振安  儋州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西面約一裡處,有一所希望小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粽子旺季提前到來
    儋粽小樣美味粽負責人林玉珍說,去年籤第一份訂單是4月初,而今年3月中旬起,就不斷有客戶來電,要求提前預訂粽子,因為行情看好,加上人工費可能上漲,因此,每盒粽子價格從去年的128元上調到138元。  儋州美樂美食品有限公司去年端午節前1個月銷售「滿缽香」牌粽子18萬個,今年截至目前已經接到9萬個粽子的訂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西美食何處尋 儋州粽香引遊人
    儋粽在市場上走俏,為儋州旅遊增添了無窮魅力,除粽子外,黃皮、紅魚等儋州特色美食也名聲大噪,受到不少專為「覓食」而來的遊客熱捧。  儋州市商務局副局長朱秀楊說,作為海南西部特色美食最豐富的地區,儋州在發展美食旅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經精心宣傳、包裝,樹立品牌,美食有望成為儋州吸引遊客的新元素。
  • 海南日報數字報-黑雞振翅飛 農民抱金蛋
    這是筆者日前在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種雞基地見到的一幕。  雄起合作社是我省唯一的原種「五黑」綠殼蛋雞養殖基地,現有社員106戶,生雞存欄量7萬隻,其中蛋雞2萬隻,日產蛋量4000枚左右。這裡出產的生雞和綠殼雞蛋,因品質極佳而備受消費者青睞,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目前,儋州市正著手扶持綠殼蛋雞養殖產業,欲將綠殼雞蛋打造成儋州農業又一知名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 儋州綠殼雞蛋品質獲市場認可 產品供不應求
    營養價值高,理想的天然保健食品 在儋州市木棠鎮譚樂村,儋州雄起珍禽良種產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呂衛蓮說:「我們這裡的黑羽烏骨雞都是原種的,可以說在儋州乃至全省很難找到原種的烏骨雞,很多都是雜種烏雞或者配種的烏雞,這裡的烏骨雞羽毛、肉、雞冠、內臟、骨等部位都是烏黑的,因此也叫『五黑』雞,這樣的雞生出的蛋都是綠殼的,沒有一個黃殼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海頭地瓜種出大產業
    海南源創匯智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蔡富強透露,幾年前,他無意間吃到海頭地瓜,感覺味道很好,就買了一些寄給遠在四川的父母和親友,同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於是在海頭鎮租地試種,從100畝試驗田起步,到2016年種植面積已經擴大至1500畝。  「海頭地瓜從種下去到收穫,至少4個月,不催熟,實行標準化種植。」蔡富強說,這樣才能保證品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紅魚:「遊」出北部灣美名揚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儋州紅魚在瓊島極負盛名。今天,隨著通信、物流、電子商務等產業的繁榮,儋州紅魚早已「遨遊」出島,暢銷廣東、福建、遼寧等國內多數省市區,甚至遠銷日本、韓國,乃至歐美部分國家,成為儋州乃至海南的著名特產之一。  從地方產品到全國性產品 紅魚遊進千家萬戶  「葉老闆,急求20噸鮮紅魚啊!」「葉總,去年的鮮紅魚市場反饋很好,今年再定40噸!」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芋」見儋州「香」滿瓊州
    據了解,羊宅村一共有40多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兩三畝儋州香芋,得益於當地的土壤肥沃和清甜山泉水,種出來的香芋品質好,褐皮白肉,口感又香又粉。  據儋州市農技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儋州主要以種植本地品種長坡香芋為主。為樹立儋州香芋品牌,提高香芋品質,今年儋州市又引進了一些新品種,扶持和引導農民試種。目前儋州全市共種植香芋約2000畝,已初具規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民歌《調聲哥儂喜相逢》闖進複賽
    實習生張鑫)2018中國(海南)民歌盛典系列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目前,民歌選拔大賽已選出40首歌曲進入複賽,儋州選手符學勤的《調聲哥儂喜相逢》成功進入複賽。  《調聲哥儂喜相逢》有何特別之處?符學勤介紹,這首歌是一首儋州方言民歌,主要描寫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這首歌運用了一些調聲元素進行創作,但演唱方法與傳統儋州調聲演出不同。傳統的儋州調聲演出一般是男女聲對唱,而且是集體演唱,但符學勤是用民族唱法進行獨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儋耳粽萬家端午情
    儋州粽子 走親訪友 年年好禮  ● 儋州粽子,歷史悠久,品質獨特,是海南粽子惟一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紅魚:打一場漂亮的「鹹魚翻身仗」
    在海南菜裡,鹹魚茄子煲是深受顧客歡迎的一道菜,而這菜裡的鹹魚就是紅魚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紅魚香破釜
    海南儋州流傳的山歌裡,就有「馬井紅魚香破釜」的說法,其中的「馬井」就是指儋州漁業大鎮白馬井。千百年來,漁民們傳承祖輩的工藝,將紅魚醃製、晾曬成魚乾,使得這種「香破釜」的美味得以綿延至今。  傳揚傳統美味,樹立地方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婀娜多姿」儋州海頭地瓜備受青睞
    作為儋州九大特色農產品之一,海頭地瓜已成為海南又一個熱帶高效特色農業典型。  環境優越  孕育「婀娜多姿」好果實  16℃—30℃是最適宜地瓜生長的溫度。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裡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海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為地瓜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溫度環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木瓜園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看著滿園的累累碩果,負責木瓜園木瓜種植技術的海南飛龍未來城投資有限公司副總邱俊難掩心中的喜悅,他興奮地說:「園裡的木瓜剛剛開始成熟,目前已售出商品瓜30餘萬斤。至大規模成熟期,估計一天就可摘果30萬斤!」  一年前,邱俊所在的海南飛龍未來城投資有限公司從海頭鎮紅坎村租了2500畝土地,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的要求建成了木瓜園。如今,這裡已成為海南最大的番木瓜種植基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海頭地瓜積極開拓營銷新路徑
    最近,儋州海頭地瓜成了搶手貨,線上線下購銷兩旺。「海頭地瓜」品牌越發響亮。  具有「粉、甜、香、皮薄、色好、安全、營養、口感好」等特點的海頭地瓜,躋身儋州「九大農產品」之列,在規劃建設世界地瓜主題公園進程中,更是身價倍增,面臨諸多利好。  「嘖嘖嘖,海頭地瓜味道真不錯,我還想多吃一個!」4月13日,來自甘肅的遊客彭曉曉一邊品嘗海頭地瓜,一邊忍不住連聲稱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紅紅火火 年年有「魚」
    儋州紅魚來自海洋捕撈,在生產加工過程中一般通過鹽焗工藝製作,屬於原生態產品,口味純正,健康養生,是無汙染的綠色水產品。因為數量較少,得來不易,在眾多海產品中,紅魚是無可爭議的珍品。  釣船捕撈 保證紅魚外形完整  「儋耳龍門激浪千秋多記事,紅魚灣海波濤萬丈幾經人。」這是儋州熟知紅魚捕撈過程的當地人士撰寫的對聯,揭示了儋州紅魚的來之不易。
  • 海南日報數字報-儋州香芋 享譽瓊州
    儋州香芋種植歷史悠久,具體始於何時難以考據,但可以明確的是,北宋時期蘇東坡謫居儋州時,當地人多吃芋頭、喝白水聊以果腹。冬天,內陸運米的船到不了海南,東坡先生無米下鍋,也只得靠芋頭、白水維持生活。  不只是落難的東坡先生,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芋頭都是儋州人賴以充飢的糧食。今年83歲的羊顏南老人,是儋州市中和鎮羊宅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