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千秋德義,歷久彌香。大屯塘畔洋溢著文脈才氣。這裡是明代進士、給事中許子偉早年讀書場所,許子偉不僅才華出類拔萃,他孝敬義父、 義送恩師、 創辦義學的系列德義之舉更為世人所景仰。
月牙狀的池塘布滿苔蘚,稠得像一方不斷磨墨的硯臺;岸上則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木,如巨筆般對著蒼穹盡情地抒寫。
這是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大屯塘的獨特景致。
大屯塘畔洋溢著文脈才氣。退休後回到大屯村居住的儋州市民族中學原校長郭建華說,此處是明代進士、給事中許子偉(1555—1613)早年讀書場所,成為村民們激勵子女努力求學的教育基地。
為義父母執子禮
大屯塘又名半月塘,據說在塘裡泡洗可治皮膚病。《儋縣誌》載:「在興賢裡大屯村之左,相形名曰半月塘,廣約二十步,長約五十步,水深四五尺。明萬曆間,有一瓊山失路兒童,名許子偉號甸南,身染惡疾,浴於此塘,其疾漸愈。」
考證過許子偉身世的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造介紹,許子偉祖籍江蘇南京,先祖遷居海南府城。子偉家境貧困,少年時患皮膚病,14歲喪父後流浪到儋蘭村(今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時,有一天中午炎熱皮癢,遂跳進大屯塘裡消暑。誰知,經這個池塘的水浸洗後,子偉不僅止了癢,而且病情有所好轉。該村的郭岐山樂善好施,一見到這個無家可歸的少年,便收為義子。
年屆八旬的郭建華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小時候聽老年人講了很多有關許子偉的故事:一是許子偉被郭岐山收為義子後,幾乎每天都會去大屯塘洗澡,過了一段時間,子偉的皮膚病竟然奇蹟般地痊癒。二是子偉初入郭岐山家時,由於義父是庠生,也就是秀才,陸續教了子偉一些詩書,但由於郭家也不寬裕,子偉便主動提出幫忙牧牛。三是子偉牧牛時經常在村裡一個私塾房屋外偷聽老師講課,裡面有兩個成績平平的學生暗中請子偉幫忙做試題,一些難題被天資聰穎的子偉答對且斐然成章。塾師覺得有「槍手」,嚴厲追問下終於得知是子偉代筆。慧眼識珠才的塾師主動向郭岐山提出,讓子偉免費入學。此後,在此私塾就讀的子偉,課堂上認真聽講,課餘到大屯塘畔溫習功課,學業精進。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子偉考中舉人,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中進士,授官行人司行人、戶部給事中。
為官後的許子偉,曾多次回大屯村探望郭岐山夫婦。據《儋縣誌》記載,許子偉「及義父母歿,執子禮送葬」。謝有造透露,許子偉將義父母安葬在今儋州市黃泥溝管委會梅花嶺,並立碑銘恩。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林木蔥鬱的梅花嶺實地採訪時,看到郭岐山墳前有一塊高大的墓碑,其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北京吏料任給事中瓊臺許甸南贈」,「萬曆二十二年歲次甲午仲冬十一月吉日」。
千裡扶柩送恩師
不僅僅為義父母「執子禮送葬」,許子偉還從千裡之外的金陵(今江蘇南京),扶柩送恩師海瑞回到海南。
還是在儋州大屯村時,許子偉在私塾免費攻讀,學成後被周邊學堂聘請,於是邊教書邊備考功名。後來,許子偉聽說名動天下的清官海瑞被罷免回到海南瓊山,便專程拜訪,成為其門生,深受恩師高風亮節的影響。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復官後的海瑞逝於金陵任上。此前剛中進士的許子偉,得皇上恩準,護送海瑞靈柩返鄉。據《明史》記述,老百姓夾道祭奠,隊伍延綿達百裡之長。
郭建華說,許子偉為海瑞扶靈,走的是水路,船隻從南渡江逆流而上,在今瓊州大橋一帶上岸後,本來是想繼續去海瑞家鄉的。然而,抬靈柩的繩子在途中突然折斷了。許子偉認為這是海瑞在天之靈為自己選取「風水寶地」,於是就地下葬,墓地位於今天的海口市西郊濱涯村。
常言道,「跟師一日如父」。由於海瑞身後沒有子嗣看護墓園,許子偉便在墓旁搭棚棲身,為恩師守制三年後,方才回京履職。此後,他秉承「海青天」的風骨,一生清廉正直,堅持為民請命,敢於疏劾權貴,冒犯龍顏諫言,最後被貶謫也不改其志。
反哺故土建學堂
距大屯塘千米之遙的村莊,有一棵四五人合圍粗的大枇杷樹,猶如一把巨傘,蔭護著寬廣的場壩。在樹的一側,是兩幢一層高的舊房屋,其中一幢是村裡郭姓祠堂,另一幢則是被稱為「德義書館」的學堂。
大屯村黨支部書記郭有德說,這棵大枇杷樹有數百年了,許子偉在村私塾念書時,課外曾與夥伴們在樹下討論四書五經;這個學堂由許子偉以十兩黃金捐建,並贈送了一塊書寫著「德義書館」的木質牌匾,以前懸掛在學堂門口,近年來為了使其免遭風雨侵蝕,村民們才取下來另行保存。
除了為大屯村捐建「德義書館」,許子偉還倡導「盟建義學」,即古儋義學,以惠及更多的儋州子弟。許子偉曾為義學書贈一副對聯:「曾是昔年辛苦地,安得廣廈千萬間。」字裡行間,飽含滄桑變遷之感與殷殷期望之情。
古儋義學位於今中和鎮東坡希望小學內,佔地面積776平方米,主要由前堂、中堂、正堂、耳房和圍牆組成。中和鎮東坡希望小學校長林志賢說,許子偉創建的古儋義學實行義務教育,教學開支來源於義學田的收入,而義學田由許子偉等公益人士購買後,產權移交給義學。
傾情教育,薪火傳承。儋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林彬介紹,明朝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許子偉出資購買一塊坡地,在當地許多熱心人的參與下共同建起古儋義學。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進行重修,並改名「麗澤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再次重建,改名為「麗澤書院」。其中,康熙三十九年的那次重建,由時任儋州知州韓祜捐資。
許子偉與韓祜相繼接力、共襄義舉,深受世人讚頌。清朝時期的瓊山進士鄭天章,曾為麗澤書院撰寫了一副門聯:「麗景繞山川肇啟文風常仰許,澤人從學校廣增聲價共瞻韓。」這是頗見功力的嵌字聯,將書院名字「麗」、「澤」與捐建人「許」、「韓」(許子偉、韓祜)皆包含在內。
在麗澤書院內,立有許子偉的雕像,手執書卷,昂首挺胸,極目遠望。
「許子偉兒時身染惡疾流浪時,被郭岐山夫妻收養並培養成才,這是一種大愛;子偉知恩回報,在儋州創辦學校、敷揚文教,這是一種義舉。」曾投身教育數十年的郭建華在麗澤書院參觀時感慨地對記者說,並口佔一首七絕,「今成雕像繼遺風,數百年間一義翁。希望之光閃爍爍,岐山草木鬱蔥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