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千秋德義,歷久彌香。大屯塘畔洋溢著文脈才氣。這裡是明代進士、給事中許子偉早年讀書場所,許子偉不僅才華出類拔萃,他孝敬義父、 義送恩師、 創辦義學的系列德義之舉更為世人所景仰。

  月牙狀的池塘布滿苔蘚,稠得像一方不斷磨墨的硯臺;岸上則是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木,如巨筆般對著蒼穹盡情地抒寫。

  這是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大屯塘的獨特景致。

  大屯塘畔洋溢著文脈才氣。退休後回到大屯村居住的儋州市民族中學原校長郭建華說,此處是明代進士、給事中許子偉(1555—1613)早年讀書場所,成為村民們激勵子女努力求學的教育基地。

  為義父母執子禮

  大屯塘又名半月塘,據說在塘裡泡洗可治皮膚病。《儋縣誌》載:「在興賢裡大屯村之左,相形名曰半月塘,廣約二十步,長約五十步,水深四五尺。明萬曆間,有一瓊山失路兒童,名許子偉號甸南,身染惡疾,浴於此塘,其疾漸愈。」

  考證過許子偉身世的儋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造介紹,許子偉祖籍江蘇南京,先祖遷居海南府城。子偉家境貧困,少年時患皮膚病,14歲喪父後流浪到儋蘭村(今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時,有一天中午炎熱皮癢,遂跳進大屯塘裡消暑。誰知,經這個池塘的水浸洗後,子偉不僅止了癢,而且病情有所好轉。該村的郭岐山樂善好施,一見到這個無家可歸的少年,便收為義子。

  年屆八旬的郭建華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他小時候聽老年人講了很多有關許子偉的故事:一是許子偉被郭岐山收為義子後,幾乎每天都會去大屯塘洗澡,過了一段時間,子偉的皮膚病竟然奇蹟般地痊癒。二是子偉初入郭岐山家時,由於義父是庠生,也就是秀才,陸續教了子偉一些詩書,但由於郭家也不寬裕,子偉便主動提出幫忙牧牛。三是子偉牧牛時經常在村裡一個私塾房屋外偷聽老師講課,裡面有兩個成績平平的學生暗中請子偉幫忙做試題,一些難題被天資聰穎的子偉答對且斐然成章。塾師覺得有「槍手」,嚴厲追問下終於得知是子偉代筆。慧眼識珠才的塾師主動向郭岐山提出,讓子偉免費入學。此後,在此私塾就讀的子偉,課堂上認真聽講,課餘到大屯塘畔溫習功課,學業精進。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子偉考中舉人,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中進士,授官行人司行人、戶部給事中。

  為官後的許子偉,曾多次回大屯村探望郭岐山夫婦。據《儋縣誌》記載,許子偉「及義父母歿,執子禮送葬」。謝有造透露,許子偉將義父母安葬在今儋州市黃泥溝管委會梅花嶺,並立碑銘恩。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林木蔥鬱的梅花嶺實地採訪時,看到郭岐山墳前有一塊高大的墓碑,其落款為:「賜進士出身北京吏料任給事中瓊臺許甸南贈」,「萬曆二十二年歲次甲午仲冬十一月吉日」。

  千裡扶柩送恩師

  不僅僅為義父母「執子禮送葬」,許子偉還從千裡之外的金陵(今江蘇南京),扶柩送恩師海瑞回到海南。

  還是在儋州大屯村時,許子偉在私塾免費攻讀,學成後被周邊學堂聘請,於是邊教書邊備考功名。後來,許子偉聽說名動天下的清官海瑞被罷免回到海南瓊山,便專程拜訪,成為其門生,深受恩師高風亮節的影響。

  明朝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復官後的海瑞逝於金陵任上。此前剛中進士的許子偉,得皇上恩準,護送海瑞靈柩返鄉。據《明史》記述,老百姓夾道祭奠,隊伍延綿達百裡之長。

  郭建華說,許子偉為海瑞扶靈,走的是水路,船隻從南渡江逆流而上,在今瓊州大橋一帶上岸後,本來是想繼續去海瑞家鄉的。然而,抬靈柩的繩子在途中突然折斷了。許子偉認為這是海瑞在天之靈為自己選取「風水寶地」,於是就地下葬,墓地位於今天的海口市西郊濱涯村。

  常言道,「跟師一日如父」。由於海瑞身後沒有子嗣看護墓園,許子偉便在墓旁搭棚棲身,為恩師守制三年後,方才回京履職。此後,他秉承「海青天」的風骨,一生清廉正直,堅持為民請命,敢於疏劾權貴,冒犯龍顏諫言,最後被貶謫也不改其志。

  反哺故土建學堂

  距大屯塘千米之遙的村莊,有一棵四五人合圍粗的大枇杷樹,猶如一把巨傘,蔭護著寬廣的場壩。在樹的一側,是兩幢一層高的舊房屋,其中一幢是村裡郭姓祠堂,另一幢則是被稱為「德義書館」的學堂。

  大屯村黨支部書記郭有德說,這棵大枇杷樹有數百年了,許子偉在村私塾念書時,課外曾與夥伴們在樹下討論四書五經;這個學堂由許子偉以十兩黃金捐建,並贈送了一塊書寫著「德義書館」的木質牌匾,以前懸掛在學堂門口,近年來為了使其免遭風雨侵蝕,村民們才取下來另行保存。

  除了為大屯村捐建「德義書館」,許子偉還倡導「盟建義學」,即古儋義學,以惠及更多的儋州子弟。許子偉曾為義學書贈一副對聯:「曾是昔年辛苦地,安得廣廈千萬間。」字裡行間,飽含滄桑變遷之感與殷殷期望之情。

  古儋義學位於今中和鎮東坡希望小學內,佔地面積776平方米,主要由前堂、中堂、正堂、耳房和圍牆組成。中和鎮東坡希望小學校長林志賢說,許子偉創建的古儋義學實行義務教育,教學開支來源於義學田的收入,而義學田由許子偉等公益人士購買後,產權移交給義學。

  傾情教育,薪火傳承。儋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林彬介紹,明朝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許子偉出資購買一塊坡地,在當地許多熱心人的參與下共同建起古儋義學。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進行重修,並改名「麗澤堂」;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再次重建,改名為「麗澤書院」。其中,康熙三十九年的那次重建,由時任儋州知州韓祜捐資。

  許子偉與韓祜相繼接力、共襄義舉,深受世人讚頌。清朝時期的瓊山進士鄭天章,曾為麗澤書院撰寫了一副門聯:「麗景繞山川肇啟文風常仰許,澤人從學校廣增聲價共瞻韓。」這是頗見功力的嵌字聯,將書院名字「麗」、「澤」與捐建人「許」、「韓」(許子偉、韓祜)皆包含在內。

  在麗澤書院內,立有許子偉的雕像,手執書卷,昂首挺胸,極目遠望。

  「許子偉兒時身染惡疾流浪時,被郭岐山夫妻收養並培養成才,這是一種大愛;子偉知恩回報,在儋州創辦學校、敷揚文教,這是一種義舉。」曾投身教育數十年的郭建華在麗澤書院參觀時感慨地對記者說,並口佔一首七絕,「今成雕像繼遺風,數百年間一義翁。希望之光閃爍爍,岐山草木鬱蔥蔥。」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山進士儋州辦學為哪般?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特約記者 謝振安  儋州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西面約一裡處,有一所希望小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府城的建築符號
    瓊臺復興·城記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林先鋒 實習生 盧子盈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從宋開寶四年(971),瓊州州治遷於府城起,直至民國,近千年的歷史長河歲月中,府城一直扮演著海南島政治、軍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穿越」數百年明昌塔「重生」
    據《瓊山縣誌》記載,明昌塔由瓊州知府塗文奎、給事中許子偉興建,在明萬曆年間建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泰銘的手術費用有著落了
    9月7日以來,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南海網等媒體關注報導了葉泰銘的病情,在墾區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病房裡,海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黃捷向葉泰銘的父親葉茂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和手術費籌集情況,鼓勵葉泰銘要堅強樂觀,戰勝病魔,並轉達了苻彩香的關切問候。黃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省紅十字會十分關注葉泰銘的病情和移植手術進展情況,將聯合愛心企業施以援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名稱由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產品「土味」濃 購買熱情高
    「網際網路+愛心扶貧」公益平臺——海南愛心扶貧網正式上線運營後,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數字跳動著,愛心市集的成交量不斷攀升。  火山巖味雞、富硒黑豬肉鹹鴨蛋粽子、保亭紅毛丹、瓊中蜂蜜、北緯18度紅心火龍果、凍幹芒果乾……海南愛心扶貧網上,海南各市縣獨具特色的「土味」農產品一應俱全,新鮮上線。記者了解到,網站集中展示銷售的均為海南貧困戶或扶貧合作社生產、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  「網站一上線,訂單量就不斷更新和增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食文化節豐富對海南美食認知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葉媛媛)9月9日,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2016海南美食文化節將在海口名門廣場拉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編者的話:  如果說海南的早餐很特別,那麼海南的夜宵則更「紅」!卸下一天的忙碌與疲勞,在寧靜的夜幕下走進海南喧囂、熱鬧而又煙火氣十足的夜宵「江湖」,是許多海南人和外地遊客的一種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