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2020-12-1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海南人飲食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是主要基調,但用辣椒提味、增鮮,始終是海南人飲食裡無法割捨的一道風味。

  海南餐桌上的「神級醬料」

  在網絡問答平臺「知乎」中,有一個關於醬料的提問——「有哪些像老乾媽和亨氏番茄醬一樣的神級醬料」。跟帖中,一則關於海南黃燈籠辣椒的回覆,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黃燈籠辣椒醬!超級好吃!超級辣!」

  「小時候爸爸有朋友去海南帶回來的,拌飯、拌粉都超級好,辣得出眼淚!」

  「超級好吃,就是太辣!」

  ……

  「海南人飲食口味比較清淡,這是人們的共識。但實際上,海南人也很能吃辣。」註冊中國烹飪大師、海南省瓊菜大師吳盛群認為網友們的反應並不誇張。在人們的印象裡,渝貴川湘等地區的人們無辣不歡。「但這也只是說明,那些地區的人們吃辣的普遍性,要論辣椒的辣度,作為海南特產的黃燈籠辣椒,其辣度位居世界第二。」

  與泡椒、老乾媽等辣椒醬的辣有所不同,海南的辣椒醬講究的是鮮辣。吳盛群表示,這種區別在辣椒蒸魚頭這道菜中,就可窺見一二。

  在湘菜菜譜中,「剁椒魚頭」是招牌菜品之一。紅撲撲的剁椒,提色、提香、提氣。吳盛群介紹,近年來,美食文化的融合,讓越來越多的海南年輕人愛上吃辣。在這樣的前提下,借鑑「剁椒魚頭」的做法,海南版的「黃辣椒蒸魚頭」應運而生。

  不同的是,湘版「剁椒魚頭」中的剁椒,是用油熬煉過的辣椒,辣椒的滋味偏油膩、更厚重。而「黃辣椒蒸魚頭」中的黃辣椒則不同,選用的新鮮辣椒醬上鍋蒸,辣椒的鮮香更能深入魚頭肌理,提鮮、入味並掩蓋腥氣。

  實際上,除了「黃辣椒蒸魚頭」等少數菜之外,海南菜以辣椒入菜的並不多,但辣椒卻又是海南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蒜末、香菜、什錦醬、小桔子、辣椒醬,這些調料是餐桌上的必備選項。在其他地區,我們很少看到吃一頓飯能有這麼多的蘸料。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口味去調配調料,同一桌的菜餚就能吃出不同的味道。」吳盛群說,海南人的餐桌上,辣椒最大的作用就是點蘸,雖然扮演的是配角,卻是不可或缺的。

  的確,在海南盛行的雞、鴨、鵝白切做法中,蘸料好不好很重要,而這其中辣椒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萬寧人吃白切雞,有時會配一種最簡單的蘸料,那就是辣椒和鹽,煮好雞,院子裡採一把新鮮的辣椒,直接剁碎拌鹽,我們覺得這是最原汁原味、又能最大程度激發出白切雞鮮甜的蘸料。」萬寧市民李德天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在家常菜中,辣椒也不喧賓奪主,但對很多吃貨來說,又是必備的。牛肉炒蔥、糟粕醃菜、後安粉、酸粉……在諸多美食中加入辣椒,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萬寧的名菜小海鮮魚湯,吃這道菜裡面的魚,萬寧人最常用的蘸料就是勺點魚湯加上一點辣椒,既能壓一壓魚的腥味,又不至於破壞魚本身的鮮味。」李德天說道。

  鮮香海南辣椒醬

  辣椒醬做蘸料,是海南人的飲食習慣。做辣椒醬,亦是海南人的生活技能。

  在海甸島的老居民樓裡,陳貴珍是地地道道的「老海口」。年過五旬的她,對辣椒並沒有執著的追求。在她的生活習慣裡,辣椒可有可無,但兒子的外地女友,卻很偏愛陳貴珍做的辣椒醬。

  我們做的家常菜比較清淡,多吃點辣椒更下飯。」陳貴珍說。偏清淡的家常菜,蘸點辣椒醬,能夠激發這位外地姑娘對食物的欲望,亦讓餐桌其樂融融。

  陳貴珍做辣椒醬的技能是從老一輩那裡學來的。她介紹,過去家家戶戶的主婦基本上都會做辣椒醬。除了用黃燈籠辣椒做黃辣椒醬,用小米椒做紅辣椒醬也非常普遍。

  將鮮小米椒洗淨晾乾,剁碎後加入少許蒜末和鹽,再用熱油一澆,攪拌均勻,一份透著鮮香的辣椒醬就完工了。「做辣椒的步驟雖然簡單,但也有要注意的地方。」陳貴珍說,晾乾這一步就非常重要。如若辣椒沒有晾乾就剁碎,多餘的水分容易讓辣椒變質,也容易影響辣椒醬的口感。

  在酒樓裡,做辣椒醬也是廚師要掌握的基礎技能之一。吳盛群說,一份好的辣椒醬,一定要選擇優質的原材料,而海南的辣椒,恰恰就是最好的原材料。

  在製作辣椒醬的過程中,大蒜是不能省略的一環。蒜和鹽的加入,可以抑制細菌的滋生,同樣能夠豐富辣味的層次。而最後澆油的那個環節,則是海南辣椒醬裡獨有的一步。「內地辣椒醬的做法,是把油燒開了再將辣椒放進去熬煉,海南辣椒醬則不同,只在辣椒的表面上澆上一層熱油,更能激發辣椒的辛辣,但又不失辣椒的鮮香。」吳盛群介紹。

  如今的海南辣椒醬,尤其是黃燈籠辣椒,早已在全國各地赫赫有名。在電商平臺上,它們是辣椒醬王國的新貴,口碑載道,好評如潮。在內地的大超市裡,罐裝的黃燈籠辣椒,也被擺在了顯眼的位置。

  辣椒的別樣吃法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海南的辣椒醬不僅不同於外地辣椒醬,即便是在海南本土,辣椒醬的吃法也有很多種。

  除了最常見的黃燈籠辣椒醬和小米椒辣椒醬之外,醬油泡辣椒則是臨高、儋州、東方等西部市縣的特色。在這些地區的餐館,少能見到剁碎的辣椒醬,更多的是一個玻璃瓶裡,裝著浸泡在醬油裡的小米椒。

  海南雖盛產辣椒,但天氣潮溼、炎熱不利於辣椒的儲存,尤其是對西部的沿海市縣而言,保存辣椒醬的方法更要講究。如今的吃法,正是人們在不斷和自然對抗的過程中,探索形成的最佳方案。

  要和溼熱的天氣對抗,讓辣椒醬不腐敗變質,重鹽是最好的選擇。因而西部市縣的人們在製作辣椒醬之前,會用大量的鹽將辣椒先醃漬一遍,讓鹽分充分浸透,這個過程約十天左右。此後,再將辣椒浸泡在醬油裡保存,吃的時候取出即可。這和川渝等地的泡椒做法相似。

  在三亞紅沙碼頭的疍家漁船上,辣椒醬的吃法可以稱得上是「奢華」。漁船上的疍家人,延續了福建等地沿海人吃辣椒的方式,在煉製辣椒醬的時候,加入乾貝、鮑魚、蝦米等海鮮食材用油熬製,熬成黑褐色的XO海鮮醬,成為一種獨特、高端的佐料。

  「想更甜,得加辣椒鹽」。在海南,辣椒還有一種特殊的吃法,將新鮮的辣椒剁碎,和鹽佐拌,製成辣椒鹽——這是水果點蘸專用,最常見的點蘸水果是青芒果、番石榴、菠蘿等。

  這樣的吃法讓外地人覺得不可思議,冠以它「黑暗料理」的稱號,但對海南人來說絕對是一種享受。水果的表面撒上辣椒鹽,能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一定程度上緩解水果的酸,增添甜味,別具浪漫熱帶風情。夏天,來一份蘸著辣椒鹽的水果,最是津津有味。

相關焦點

  • 辣椒醬: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特約記者 陳思國 攝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海南人飲食講究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是主要基調,但用辣椒提味、增鮮,始終是海南人飲食裡無法割捨的一道風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難以割捨的人生回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特約記者 孫體雄  一粒粒扁豆包裹著紅褐色的外衣,扁圓形的體態嬌小結實,咋一看上去,煞是可愛。就是這一顆顆可愛的扁豆精靈,深深地鐫刻進樂東百姓的記憶。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摩星:期待海南更加國際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作為一位喜歡旅行的外國人,摩星認為海南在中國的最南端,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夜宵江湖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專程前往東郊椰林,找到這家叫「聚友美食園」的店鋪,只見等著吃烤雞的食客已經坐滿大堂,烤雞攤置於堂外,炭火烤制中的雞滋滋作響,摻雜著煙火氣的肉香,遠遠就能聞見。  烤雞師傅就是這家店的主人符史智,文昌市東郊鎮人,幾年前曾在海口等地打工,學會了烤雞的基本方法,2014年回到東郊,開始做烤雞生意。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蚊子:癌症剋星?
    這一研究過程與海南有什麼關係?它的發現真的會讓癌症消失嗎……海南日報記者專訪了顏光美課題組核心專家。  就此,顏光美課題組成員胡駿副教授對海南日報記者表示,「至今我們和任何上市公司都沒有利益關係,包括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內。」  2.海南蚊子叮咬治癌不靠譜  近日,在網上瘋傳到海南進行「蚊子遊」治療癌症的旅遊線路,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此,胡駿也進行闢謠:「我想提醒大家,不要沒事跑到海南去抓蚊子咬自己,以為可以治癌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辣海南 問椒江湖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編者的話:  在吃辣成為風尚的當下,渝貴川湘地區確實引領風騷,殊不知以清淡飲食為主的海南卻也有自己獨特的辣椒文化。辣椒是什麼時候傳入海南的?海南現在都種植些什麼辣椒?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食文化節豐富對海南美食認知
    本報海口9月8日訊 (記者葉媛媛)9月9日,由海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2016海南美食文化節將在海口名門廣場拉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發揮優勢 做足海南房車露營旅遊文章
    本報海口12月22日訊 (記者羅霞 通訊員王金強)海南發展房車露營旅遊潛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