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卻背負著沉重的發展枷鎖——產業規模小,過於依賴旅遊產業,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困境衝擊著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政府部門扶持力度持續加大,科研機構不斷發力,企業探索市場步履堅定,海南咖啡產業探索精深化的發展道路。「尋找和鍛造海南咖啡真正的味道」這一觀念在業內人士中廣為流傳並被認可。
產業探索仍曲折
海南是我國最早種植咖啡,也是最早推出咖啡加工的地區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來海南,就是要嘗嘗正宗的海南咖啡」已經成為諸多遊客來海南旅遊的口頭禪。
打出品牌,守不住品牌,這是海南咖啡產業的一個尷尬現狀。背後原因多樣,首要的是產量限制。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咖啡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香飲所咖啡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林興軍介紹,海南目前種植咖啡約2萬餘畝,其中大部分並未投產,年產量可能不足千噸。「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海南咖啡原材料成本更高,價格不具優勢。」
這樣的產量無法「餵飽」咖啡加工企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發展需求,部分企業「失守」,購買價格更為低廉的雲南或越南咖啡豆加工,然後掛上「海南咖啡」的品牌銷售,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尤其近年來,隨著我國東南亞貿易加深,進口越南咖啡豆更加便利,成本也更加低廉,極大衝擊了本地咖啡豆市場。
這導致的最直觀後果就是,海南咖啡在市場中失去了本味,質量參差不齊。
「比方說,同樣貼著興隆咖啡的牌子,不同廠家產品味道完全不同,可謂千款千味。」海南興科熱帶作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興科)市場部副總經理王海茹說,由於當人們品嘗興隆咖啡時,酸甜苦澀各不相同,消費者怎麼知道真正的興隆咖啡是何滋味?興隆咖啡如何牢牢吸引它的「粉絲」?
在世界上,咖啡豆、紅酒等產品的命名具有其特殊性,它們慣常以「品種+產地」或者單以「產地」命名。許多資深愛好者只要看一眼咖啡豆的名字,心裡便自有分數。良莠不齊的產品,可能導致的結果是整個海南咖啡品質和形象的降低。
而另一方面,王海茹認為,總的來說,中國消費者還沒有普遍養成喝咖啡的消費習慣,或者說缺乏咖啡品鑑只是——大多數人喝不出咖啡的好壞。而海南咖啡目前主要消費者是遊客,購買目的是作為伴手禮而非親自品鑑,這也助長了部分企業以次充優。
讓咖啡飄香萬裡
針對種種困境和局限,近年來,海南省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和咖啡企業合力推進產業發展,讓海南咖啡香飄萬裡。
眾多人士認為,海南咖啡的小體量、高成本、高品質等特性,決定產品走精品化路線的必然性。「尋找和鍛造海南咖啡真正的味道」成為他們的共識,並以各種形式為之努力。
業內人士又如何解釋「海南咖啡真正的味道」?
近日,在位於海口市龍華區的興隆咖啡文化體驗店中,海南日報記者品嘗了一杯興隆咖啡,發現相較於雲南阿拉比卡咖啡,興隆咖啡沒有焦味和酸味,苦味偏重,口感更加醇厚,含有些許果香味,馥鬱芬芳。
「苦味偏重,沒有酸焦味是羅布斯塔的特點,而海南咖啡相較於普通的羅布斯塔,口感更為醇厚,果香味更濃。」王海茹介紹。
而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的大豐咖啡產業園,海南日報記者體驗了咖啡的另一種品鑑方式:喝一口咖啡後,再喝一口溫熱的山泉水,清新的回甘蔓延口鼻,暢爽非常。品完咖啡,聞一聞杯壁還有一股淡淡芳香存留。
「咖啡的口味沒有好壞之分,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海南興科副總經理蘇寧說,我們所做的努力就是推出高品質的海南咖啡產品,讓咖啡本身的風味吸引消費者。
「一杯咖啡風味如何,咖啡豆的品質是決定性因素。」海南農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豐咖啡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豫表示,海南咖啡品質優良,回甘悠長,味道層次豐富。為了留住海南咖啡本質滋味,該集團自建標準化咖啡種植園區,並以標準化技術指導周邊農戶種植,從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嚴把關,推出母山品牌,打造種產銷一體的產業鏈條。「堅持生產高品質咖啡豆,便註定了母山咖啡的生產成本難以壓縮,與其『自降身價』,投入低價競爭,不如專注產品,靠質量打出一片天。」
而在香飲所咖啡中心,科研人員加強對咖啡種植、加工等方面的研究,更新咖啡生產技術,並組建平臺,對接企業轉換技術成果,讓科研結晶為產業良性發展提供支撐。「現在,我們還定期在興隆咖啡文化體驗店中開講座,讓愛好者講述咖啡歷史和品鑑知識。」林興軍說,對海南咖啡而言,咖啡資深愛好者和消費者群體的培養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