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興隆咖啡的別樣意義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特約記者 陳循靜 圖\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不知道是咖啡成就了興隆,還是興隆成就了咖啡。

  中國目前人均每年咖啡消費量僅為5杯,而在興隆,人均咖啡消費超過200杯;一個僅有3萬多常住人口的小鎮上密布著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咖啡店……

  在手工製品日益稀缺的今天,興隆還有人堅持手工炒制咖啡,這也是興隆讓咖啡迷痴迷之處,儘管這一事實鮮為人知。

  如今,興隆各個咖啡廠的炒制師傅,都上了年紀,而掌握全手工炒制技藝的,不過10人。

  對於都市裡的人們來說,在一個環境優雅、音樂繚繞的地方,點一杯咖啡伴書香,那是一種濃鬱的小資情調。但在興隆,這個以咖啡滋養著市井百姓的家長裡短與柴米油鹽的地方來說,卻又是不一樣的情懷。

  仍有那麼一些人,用自己的一生沿襲興隆傳統風味咖啡的製作工藝,靠著傳承和鑽研,憑著專注和堅守,在鍥而不捨的追尋中,探究完美的興隆咖啡味道。

  經久不變的華僑風味

  咖啡本不會和興隆發生交集。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首批歸難僑來到萬寧太陽河畔的興隆墟,他們拓荒種植,建起了興隆農場。剛剛成立不久的農場為了實現「以短養長」的做法,用咖啡、香茅等短期作物收入來彌補橡膠等長期作物收入,而興隆的海拔、緯度和氣候,為咖啡的落戶提供了很好的保證。由此,咖啡成為興隆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歷史上,從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回來的華僑有1萬多人。正是他們把喝咖啡的傳統和製作、衝泡咖啡的手藝帶到興隆,生產出後來聲名遠揚的興隆咖啡。

  1960年,只有三個月大的黃來鄉在母親的懷抱裡,從印尼來到興隆,他的家就落在咖啡地裡。「來鄉」,寄託了父親對於故土海南的深情。

  黃來鄉對於咖啡最早的記憶,來自小時候的艱苦生活。「那時候讀書沒錢,清晨5點多鐘就拎著煤油燈去撿咖啡豆換錢。」坐在自家的「老華僑咖啡店」裡,黃來鄉憶起當年的情景,眼角爬上了笑意。孩子們撿拾的咖啡豆,被稱作「小鳥咖啡」,即小鳥琢掉散落在地上的咖啡豆。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黃來鄉撿的總比別人多。那時候,1斤咖啡豆能賣到2毛錢,著實為家裡減輕了點負擔。

  當時人們喝咖啡,都要到農場的咖啡社購買。「人家小時候是打醬油,我是打咖啡!」黃來鄉說,9分錢一杯的咖啡根本不夠一家人喝,母親就差他拿著空醬油瓶或是酒瓶去打咖啡。有時候缺糖了,咖啡社便以鹽來代替,鹹咖啡就成為了老興隆人記憶裡的特殊味道。

  20歲時,黃來鄉來到「僑下咖啡店」為客人手衝咖啡,那是當時興隆僅有的兩家咖啡店之一。6年後,黃來鄉開辦了自己的咖啡廠,開啟30年的咖啡加工生涯。

  手工炒制的獨特工藝

  在興隆鎮墟上,黃來鄉院落一般的廠房所在的角落,並不起眼。這像一個隱喻,在這個偌大的產業裡,黃來鄉和他的同行們,似乎並不引人矚目。甚至有人聽說興隆咖啡仍保留有傳統手工炒制時,十分驚奇。

  陽光以最透徹的方式,與新鮮的咖啡果實交流,這是時間與咖啡的第一個約定。「手藝人首先要會認豆。」黃來鄉抓起一把咖啡豆,進行現場教學:咖啡豆的品質是咖啡品質的重要決定性因素,豆的好壞、新老,都會使咖啡產生不同的口味。經過十幾天的晾曬,咖啡果實的紅色外表逐漸風乾為棕色的薄脆的殼。黃來鄉穿著老式塑料拖鞋的腳輕輕一碾,咖啡果實外殼碎裂,露出棕綠色的小小咖啡豆,放在口中一咬,若是嘎嘣脆,那就表明曬得恰到好處。「有的人把曬好的咖啡豆直接用來加工,有的則喜歡先存放幾個月,這其中就是清香和濃鬱之分,全憑個人喜好。」黃來鄉說。

  下一步,就是最為關鍵的烘焙,這是時間與咖啡的第二個約定。備好木柴,燃起慢火,開啟滾爐,咖啡豆就開始了它的飄香之旅。隨著爐內溫度升高,滾熱的鍋底與咖啡豆在碰撞中演奏著美妙的交響。「以前沒有機械,全靠手工大鍋翻炒。」黃來鄉說。

  待到咖啡豆由生變熟時,咖啡豆就被轉移至土灶上的大鍋裡。這時,仍需要不停翻炒。一口鍋炒25斤咖啡豆,如何翻炒得均勻而不使咖啡豆濺出,成為衡量手藝高低的一個標準。黃來鄉拿來跟隨他十幾年的鐵鏟,側身坐在灶臺上,演示著他的獨門絕技:兩手一高一低地握著鏟子,在手腕的活動下,鐵鏟不斷地打圈轉動,隨著胳膊的揮動,鐵鏟在大鍋中來迴繞圈,使得咖啡豆都能均勻受熱。

  在力度和手法的共同作用下,咖啡豆顏色加深,逐漸膨脹,溢出香氣。這時,就要用耳朵聽了。「咖啡豆會發出細碎的爆裂聲,這告訴我們,加料的時候到了。」在黃來鄉看來,翻糖是咖啡炒制過程中最重要的3分鐘。稍稍添柴加火,迅速加入白砂糖、人造奶油等繼續不停翻炒。若炒得時間不夠,咖啡口味會略酸,若時間過長,咖啡不僅失去了色澤,口味也會發苦。何時起鍋,則全靠師傅的經驗,「唯手熟爾」。

  「以前炒制咖啡,必須得兩個人搭配替換,一個人幹不來。」黃來鄉說,正是手掌磨出的水泡才練就了這樣一手技藝,那把有十幾年歷史的鐵鏟,也已被溫度和時光磨掉一半的長度。

  浸入人生的咖啡文化

  在黃來鄉的印象中,興隆人為了增加咖啡香味,還曾在炒制時加入蛋清。可惜由於咖啡豆不耐儲存,這種口味已不復存在。甚至還有人試過在炒制時噴灑美酒,期待美酒與咖啡的奇妙融合。

  時光流逝,興隆人發現,他們最愛的還是「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香醇可口、回味悠長」的興隆華僑傳統風味咖啡。

  或許因為是原產地,咖啡愈醇厚,卻愈加平民,被詮釋得平常而樸素。

  在興隆,一杯咖啡2元至10元不等,洗腳上田的農民、做工回來的居民,坐在街邊咖啡店裡,喝咖啡就像喝老爸茶,隨意而自然。這裡嘈雜喧囂,人們聊聊家長裡短,彩票碼經,不亦樂乎。在這,可以見識興隆咖啡的傳統煮法:一個細長的鋁壺燒著開水,咖啡小妹持一個紗布漏子,裡面盛著研磨好的咖啡粉。漏子在鋁壺裡高低拉動,最原味的咖啡便都留在開水裡了。這樣煮的咖啡,味醇,香濃。

  「興隆人只認這個味道。」黃來鄉說,只要興隆人繼續喝咖啡,傳統風味咖啡的炒制工藝就不會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咖啡炒制過程已逐漸機械化。如今興隆各個咖啡廠的炒制師傅,都上了年紀,而掌握全手工炒制技藝的,不過10人。「學成至少需要3年,現在有年輕人願意學嗎?」黃來鄉問道。

  在時光和咖啡的浸潤下,炒制師傅的手掌都呈現出洗不掉的棕色印記,那是他們用虔誠匠心築夢的痕跡。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咖啡」初現和「興隆」由來
    海南島的地名也是豐富多彩的,涉及遷瓊始祖、古代先賢、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有些地名甚至隱含著族群遷徙密碼,承載著語言學價值,通過尋找地名掌故,勢必有助於提升海南旅遊的文化含金量。《海南周刊》今起推出「海南地名溯源」欄目,以饗讀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杯興隆咖啡,真香
    ■ 本報記者 趙優 特約記者 陳循靜   通訊員 黃良策  「這是我第一次喝到可可咖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有機咖啡,讓興隆咖啡有了新元素
    而如今,興隆出現了另一種咖啡味道。這種味道,給興隆的咖啡注入了新的元素。  坐在自家咖啡園內的咖啡驛站裡,興隆農場30隊的農場職工曾祥崢正用虹吸壺為客人熟練地煮著咖啡。在這80畝的咖啡地裡,一株株長勢良好的咖啡樹一眼望去甚是壯觀。  和老式的興隆咖啡不同,曾祥崢衝出的咖啡顏色要淡許多,味道也並不那麼濃苦。「這種咖啡用的是我們咖啡園種植的有機咖啡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興隆,老牌旅遊地正蛻變求生
    ■ 本報記者 蘇慶明 趙優  特約記者 陳循靜 通訊員 卓琳植  春節過後,來萬寧市興隆國家綠道騎行的人依然絡繹不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咖啡:帶份香濃回家
    海南咖啡,自然不可錯過。  對海南咖啡知之甚少的人不會想到,海南咖啡其實是國際咖啡產業的嬌子。海南的咖啡,其品質不遜於世界聞名的南美咖啡,國際上生產名牌咖啡的廠家,也在海南採購咖啡豆。在我國,有兩個地方盛產咖啡,一個是雲南,一個便是海南。  海南咖啡的高品質,與其「地利」密不可分。據業內人士介紹,海南的地理條件最適宜生產高檔的咖啡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興隆品咖啡
    ■ 葉清華  初到興隆,漫步街頭,陽光灑滿每一個角落,而遍布大街小巷的是咖啡店,更是興隆一道景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到興隆體驗淳樸咖啡味
    ,一提起興隆,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咖啡。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能夠看到的更多是一袋袋包裝精美的咖啡粉,對於那些最初的咖啡製作方法,已經很難尋覓。如今,在興隆,一些商家或咖啡園推出了系列咖啡體驗活動,讓遊客們可以體驗咖啡加工的全過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裡的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
    在海南的各個地市,人們幾乎都有著喝咖啡的習慣。其中,萬寧的興隆和澄邁的福山最為著名。而瓊海的博鰲則憑藉著各種獨具特色的咖啡館和咖啡吧,把咖啡文化演繹出了另一番風情。  萬寧興隆  體驗咖啡製作過程  作為海南最為著名的歸僑聚集地,興隆的咖啡文化有著獨特的風情。在這個小鎮上,咖啡店就多達30多家,漫步於小鎮街頭,似乎總能隱隱聞到咖啡的香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寧奮力擦亮興隆咖啡農業「王牌」
    新出臺的《萬寧市興隆咖啡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萬寧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大力扶持咖啡種植、加工等產業發展,計劃今年在興隆咖啡公園建設1200畝興隆咖啡標準化示範種植基地,優先從興隆農場職工中選擇咖啡種植能手,組建興隆咖啡種植專業隊,負責示範基地咖啡的栽培管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咖啡要向洋品牌學什麼?
    畢竟,隨著國人消費能力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咖啡消費已然成為不少人追求生活品質的潮流之一。  作為我國種植咖啡較早的地區,海南雖然老早就在咖啡產業上興隆昌盛,打出了「興隆咖啡」的牌子,而且還在近年來積極引進新的品種,讓澄邁福山這座小鎮也因咖啡福積如山,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咖啡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非洲友人點讚「海」味咖啡
    說起這咖啡的濃鬱香氣,蘇丹駐華大使歐瑪爾·伊薩連連點讚,「蘇丹人很喜歡喝咖啡,有獨特的咖啡情結。」他告訴記者,準備將海南咖啡作為伴手禮帶回蘇丹,與家人分享。  是什麼樣的咖啡受到了非洲駐華使節的認可?
  • 興隆月色 - 海南日報數字報
    興隆———這座美麗的熱帶花園旅遊景區,遍布著綠草鮮花、洋溢著歡歌笑語。
  • 海南興隆咖啡如何再興隆?
    但在與植物園一牆之隔的興隆華僑農場三管區畜牧隊的一片咖啡、檳榔園中,年近60歲的鄭雪珍大媽,面對著一串串陸續轉紅,已可以採摘的咖啡果,卻有著別樣的感觸,「在興隆種了30多年的咖啡,這幾年的效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農戶心聲 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鄭大媽是廣東龍川人,1977年與丈夫一起招工到農場,在這裡一紮根就是34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漸涼,來杯咖啡暖暖身
    你可以點一杯咖啡,靜坐在書桌前,或擺弄面前的小物件,或安靜地看一本書,或聽聽窗外偶爾經過的車流聲,這樣的一下午必是美好而愜意的。在「圖書罐bar」,不但有上百種的圖書可閱讀,還有各式的咖啡飲品可選。小而精緻的布局,清幽的環境,讓「圖書罐bar」有了「家」的溫馨。讓人想要在這裡,點上一杯咖啡,閱讀一本書,安靜地享受一份時光。  有情調的咖啡館哪怕開在平庸之地,依然能吸引時尚客的光臨。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找海南島最熱親子遊目的地
    讓孩子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和家人一起走出家門,深入鄉間田野,走入風情小鎮,步入熱帶森林,遊覽海南最熱親子遊目的地,去充分享受一個最為純真自然的豐富假期吧!  瓊海博鰲:  深入鄉村感受父輩鄉愁  水上樂園、美麗鄉村、特色農家菜……在瓊海博鰲,人們能夠帶著家人感受一個別樣的清涼夏日,給孩子一個深入鄉村,感受父輩兒時記憶的體驗機會。
  • 海南興隆的咖啡為啥廣為人知?原來得從這裡說起……
    海南島的地名也是豐富多彩的,涉及遷瓊始祖、古代先賢、自然風光、風土人情,有些地名甚至隱含著族群遷徙密碼,承載著語言學價值,通過尋找地名掌故,勢必有助於提升海南旅遊的文化含金量。 1898年,馬來亞華僑鄺世連帶回咖啡種子,率先在文昌南陽石人坡村栽種;1908年,又有華僑在儋州試種咖啡……有關咖啡在海南的文獻歷歷可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母山咖啡:底氣源於品質
    ,杯測師們依次品鑑並打分……11月14日,位於黎母山腳下的海墾大豐咖啡產業集團咖啡加工廠內,9名專業咖啡杯測師正對母山咖啡進行杯測評級。  此次活動由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牽頭組織。「羅布斯塔咖啡豆(以下簡稱羅豆)在我國的主要產地為海南及雲南部分地區,這是羅豆中國產區的首次專業杯測。」海南咖啡行業協會秘書長符長明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杯測就像品選紅酒一樣,客觀且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酸味、苦味,確定品質的優劣。「以杯測判斷咖啡的風味和口感,是鑑定一款咖啡品質高低的科學方法,而杯測師正是檢測咖啡豆品質的把關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昔日荒山野嶺 今朝文化名鎮
    看著兒子一家的生活越過越好,黃宇峰的父親、72歲的印度尼西亞歸僑黃文能也感慨萬分,他至今還記得60年前那個百廢待興的興隆小鎮,皆是荒山野嶺,山豬滿山亂跑。  「興隆能有今天的發展,都得感謝黨的政策。」黃文能說,在黨的政策引領下,興隆經過近70年的發展建設,不僅成為了一座宜居宜業的小鎮,還成為頗受遊客青睞的海南十大文化名鎮之一,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福山:它的顏色不僅僅是咖啡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