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2020-12-21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讓我們把時光推移到30年前,首任海南熱帶植物園負責人丁慎言教授當時率領一支考察隊,花了3年時間,考察了全海南島17個縣市的花卉資源,共搜集花卉種質資源859種,其中包括野生種406種,栽培種和引進種453種,隸屬97科,590屬;其中海南特有種47種。到了2000年,海南大學農學院副教授王英等人在研究了海南的花卉種質資源的現狀後,認為海南的花卉品種,不管是喬木類、灌木類、藤本還是草本,都有從國內引種和國外引種的兩大類。從國內引種的花卉包括洋荊、荷花玉蘭、火焰樹等喬木,扶桑、茉莉花、三角梅、山茶花等灌木,雞蛋果、金銀花、牽牛花等藤本,仙客來、瓜葉菊、風信子、鬱金香等草本。從國外引種的花卉包括印度紫檀、雨樹、鳳凰木等喬木,美蕊花、洋金鳳、黃花槐等灌木,熱帶蘭、非洲菊等草本。

  這麼多引種的外來花卉,是怎樣的機緣巧合來到海南,其間又發生了多少不廣為人知的故事呢?

  北花南引:

  蘇東坡兩開「重九菊花會」

  在海南的花卉引種隊伍中,國內引種即「北花南引」是主力軍。

  1993年10月,海南林科所研究人員尤甫逸等人,為了拓展海南的花卉資源、尋找適合海南種植的北方花卉,先後從南京、河南拓城縣、林州市和廣州購進了五大類種子和苗木,共計78種。經過1年栽培,栽培最為成功和經濟效益最好的是菊花中的寧波黃等6個品種。

  這只是上千年來,菊花引種至海南的一個小章節。

  「海南在遠古時代是沒有菊花的。」中國林科院副研究員楊文華研究菊花多年,據她介紹,我國栽培菊花歷史已有3000多年。具體菊花是什麼時候傳入海南的,她也不是太清楚。但可確定的是,到北宋時期,海南已經有了廣為栽培的菊花。

  這是有史可據的。1098年四月,謫居儋州的蘇軾被逐出官舍,無奈之下蘇軾只得在城南一個汙水池旁邊買地造屋,名為「桄榔庵」。總算有個安身之地了,東坡還在屋旁空地裡栽上了菊花。作為一介謫官,能夠輕易得到菊花種子,可見當時菊花在海南已是廣泛栽培了。然而,生於四川、長在內地、博學多識的蘇軾,卻在海南的菊花上鬧了一個小小的笑話。

  在蘇軾家鄉四川首府成都,每年九月都會舉辦菊花展會。因此,他種下菊花後,按照內地九月菊開的觀念,提前二個月給海南的朋友發貼子,邀朋友重陽節來賞菊。可到了重陽節,菊花卻沒有按內地時令綻放。原來,九月內地氣溫偏涼,適宜菊花開放。而海南的九月,氣溫仍然很高,菊花無法開放;海南菊花得入冬後才開放。於是,蘇軾寫下了《記海南菊》一文記述此事:「嶺南地暖,百卉造作無時,而菊獨後開。」

  在詢問儋州的友人後,他終於獲悉了海南菊花的花期,於是在農曆11月15日才置酒宴客,補作「重九菊花會」。《記海南菊》裡如是記載:「吾在海南,藝菊九畹,以十一月望,與客汛菊作重九。」

  帶給海南百姓與遊客快樂的,還有數以百計的南引「北花」,以及為「北花南引」奉獻青春和智慧的植物學家和園藝工作者們。

  外花歸化:

  「泥腿子」院長和香草蘭東遷

  擁有3萬多種植物的中國雖然是世界上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但依然僅佔全世界植物種類的不到1/12。為了豐富海南的花卉種質庫,科學家們竭盡全力。因為一位「泥腿子」院長,香草蘭在海南引種成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香草蘭是名貴的熱帶香料植物,被譽為「食品香料之王」。1980年代,國際市場上香草蘭商品幹豆莢每公斤價格高達100多美元,而國內對香草蘭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術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為此,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王慶煌及其科研團隊把雙腳深深地扎在泥土裡,終於讓香草蘭徹底歸化海南。

  早在1960年代初,海南就從斯裡蘭卡引進了香草蘭,但種了20多年,引進的香草蘭既不開花,也不結莢。1984年,剛走出校門的王慶煌進入了香草蘭栽培技術課題組。香草蘭花朵結構特殊,自然狀態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為弄清香草蘭人工授粉規律,王慶煌把被子抱到香草蘭基地,不分晝夜地觀察。他枕邊放個小鬧鐘,每隔一小時起來觀察一次,記錄不同時間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經過3年的摸索,王慶煌終於發現香草蘭人工授粉的最佳時間是每天上午6時半至11時,並且發明了簡易授粉方法——籤撥手壓法,授粉成功率達95%以上。

  就這樣,整整六年,終於在1993年取得成功,當年香草蘭幹豆莢收穫達到639公斤/公頃,超過世界香草蘭主產國300—405公斤/公頃的水平。因為王慶煌的技術,萬寧興隆鎮很多農民靠香草蘭1年能賺10多萬元,他們蓋了小樓,命名「香草蘭樓」。

  據悉,僅「十一五」期間,中國熱科院香飲所就推廣示範面積1萬多公頃,輻射面積5萬多公頃,每年給海南農民帶來上億元收入。而海南諸多從國外引種的花卉品種,如印度紫檀、雨樹、鳳凰木、雞蛋花、洋金鳳、黃花槐、沙漠玫瑰、非洲菊、石斛蘭等,無不在海南廣泛種植,產生著巨大的經濟效益。

  本土回歸:

  五唇蘭「野放」開國內先河

  海南島作為一個離島,上萬年的獨自進化史,演變出了眾多的海南獨有的動植物種類。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很多動植物在海南消失或者瀕臨滅絕,有些則是海南已經滅絕,而島外則依然存活著。

  但是在海南花卉界已有幾個實現本土回歸的例子。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開國內植物「野放」先河的五唇蘭。五唇蘭為瀕危物種,在我國只分布於海南,全島野生五唇蘭僅存幾百株。2005年12月,由香港嘉道理無償贈送的12種瀕危或接近瀕危蘭花無菌瓶苗正式移交給省林業廳。計劃中的五唇蘭保育及重引種項目,將試圖繁育海南本土的五唇蘭並重引種至其原分布區域,以拯救這一品種。

  「重引種概念可近似理解為對植物的『野放』。」一位蘭花專家說,所謂「野放」即脫離人工環境,真正在野外自然環境中生長。這不但是國內第一個對瀕危蘭花進行保育的項目,也首開國內植物「野放」先河。

  將珍稀瀕危野生蘭科植物收集保存,以人工方法大量繁育,再進行野放,實現「重引種」的就地保護,是香港嘉道理自1997年以來運作的野生蘭花保育項目。嘉道理共對80多個蘭科品種進行了大量繁育的實驗,已有60多種獲得成功。

  於是,才有了前文中香港嘉道理向我省無償贈送12種瀕危或接近瀕危蘭花的無菌瓶苗的一幕,這其中包括紫紋兜蘭、海南兜蘭和長瓣兜蘭等瀕危品種。

  與五唇蘭相類似的是2000年古蓮回歸的故事。

  1950年代,在日本千葉縣東京大學厚生農場地下的7米深的青泥層中,一艘中國古船被挖掘出,船上有3粒古蓮種子。日本著名植物學家大賀一郎博士經過精心培育,使古蓮種子發出了新芽。經研究和考證,此古蓮種子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於是,這一充分顯示生命奇蹟的蓮花被日本國家科學院命名為「大賀蓮」。

  2003年,日本政治家二階俊博本著中日民間世代友好的良好願望,將闊別中國2000年的大賀蓮成功引種至博鰲,使這一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古蓮重返故裡。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你知道嗎?菊花最晚在北宋時已引種海南
    北花南引,外花歸化,本土回歸……  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菊花最晚在北宋時已引種海南。圖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花卉中心引種的地被菊。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五唇蘭  海南熱帶植物園的香草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蘭花產業絢麗綻放
    「前段時間荷蘭一家花卉公司剛和我們達成合作意向,計劃每年都從我們這訂購2000萬株組培花苗。」李偉鋼說,除了每年預定花苗以外,荷蘭的花卉公司還有意在人才交流、研發新品種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  作為「花卉之國」的荷蘭,其年產蘭花種苗的量不在少數,他們的花卉公司為什麼要千裡迢迢到海南來預定花苗?而且還計劃展開多個項目的合作?
  • 海南日報數字報-6萬株香水椰子種苗引入海南
    本報海口8月21日訊 (記者歐英才 實習生吳金烽)海南本地椰子一株一茬果可長50個椰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東坡海南》在海口惠民演出
    本報海口5月11日訊 (記者尤夢瑜)5月11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出品,海南省歌舞團和北京舞蹈學院教學實踐中心聯合創排的原創民族舞劇《東坡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角梅花展打開「旅遊+花卉」新空間
    本報海口4月16日訊(記者許春媚 單憬崗 通訊員鍾禮元)歷時75天的2016首屆海南國際旅遊島三角梅花展今天閉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藏在深山有人識
    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編者的話】  牛油果,拉丁學名butyrospermum parkii,柿目山欖科牛油果屬,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此後在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瓜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邢少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三禾椰娘」在不走商超渠道、不做鋪天蓋地宣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成績,出乎她的預料。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地同類企業強大的營銷攻勢,讓邢少戀感覺壓力不小,有時,她也不得不為內地企業品牌代加工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腰果品牌如何扶起來
    腰果,進入海南,始於1940年代初。當時,中國從國外引種腰果,由於自然條件、氣候環境等原因,最終只在海南和雲南的西雙版納引種成功。  1975年—1978年,海南開始大規模種植腰果。統計年鑑顯示,1978年種植面積達19.49萬畝,佔全國腰果面積的98%,分布在樂東、三亞、陵水、東方、昌江、萬寧等地,其中樂東最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淡水蔬菜喝海水長大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實習生 劉妞   鹽鹼地一直都是農民和農業的夢魘。  是什麼樣神奇魔法,讓海水倒灌後的鹽漬地種出了莊稼和蔬菜?種下去的作物能長得好麼?那些能「喝」海水的蔬菜究竟是何方神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滿滿「科技範」濃濃海南味
    ■ 本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單雲鵬   通訊員 劉澤群  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項目T2航站樓8月26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計劃年內投入運營,8月27日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T2航站樓,提前體驗T2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電影《戰斧行動》美國獲獎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第36屆美國邁阿密國際電影節日前舉行華語電影單元頒獎盛典,由海南樂鏡影視公司聯合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等出品的原創公安題材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