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藏在深山有人識

2020-12-2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編者的話】

  牛油果,拉丁學名butyrospermum parkii,柿目山欖科牛油果屬,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此後在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瓜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我國廣東、海南、福建、廣西、臺灣、雲南和四川等地都有少量栽培。

  由於牛油果營養豐富,尤其是含有大量安全、優質的植物脂肪,近年來頗受養生界,特別是主張「生酮飲食」者所追捧。

  鮮為人知的是,海南島在60多年前就已引種牛油果,最近10年因為牛油果在飲食界的走紅,市場售價也開始走俏,本地果的價格並不比進口的低。然而,種植技術方面的瓶頸,一時間又讓果農們樂觀不起來。

  牛油果又稱油梨、鱷梨,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它原產於中美洲,是外來物種,屬於「洋水果」。近年來,牛油果在國內水果市場行情持續看漲,也越來越受到海南食客的青睞。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牛油果就已「落戶」位於海南中部山區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現今,這一略顯稀罕的外來物種已在海南儋州、樂東、昌江等市縣成功紮根、掛果。

  不過,即便是現今農業科技日益突飛猛進,但牛油果還是擺脫不了根腐病等侵害,存活率、掛果率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導致海南牛油果多年來始終停留在「特色」產業階段,始終難以形成「龍頭」產業,其背後的緣由值得探尋。

  果苗遷種大嶺農場

  外皮翠綠,形似梨的橢圓外形,牛油果因此也被俗稱為油梨。關於牛油果的味道,食客的口感可分為「對立」的兩派,有人認為牛油果果肉缺乏汁水,口感乾澀,並不好吃,這也難怪此前牛油果並不受國內食客歡迎。當然,也有人認為將微熟成淡黃的牛油果果肉切成若干瓣,含進嘴裡慢嚼,頓感果肉質如奶油,滑潤、粉香,愜意十足。

  白沙牛油果電商「達人」鄭雲說,牛油果既可蘸著白糖、蜂蜜吃,也可搗成糊狀粘在麵包上吃,現今,更多的年輕人更樂意將牛油果混著酸奶攪拌成碎狀當奶昔來喝。

  根據國內外營養專家的說法,牛油果不僅含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蛋白質,鈉、鉀、鎂、鈣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護臟器健康等作用,近年來,吃牛油果似乎已成為一種養生時尚。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臺灣1918年從美國引進油梨,1925年引入廣東,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牛油果被列為我國南亞熱帶水果發展之列,開始連片生產和種植,並開展了引種試種、選育種、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及果實保鮮加工等方面的系統研究。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白沙農業農村局、白沙科協以及白沙大嶺農場老職工,上述受訪對象不約而同地認為,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牛油果就已經被引進白沙大嶺農場零散種植。

  年近六旬的吳春長自幼生長在大嶺農場,2013年至2016年擔任大嶺農場場長職務,較為熟知那段牛油果種植歷史。

  吳春長介紹,1950年代,白沙大嶺農場就作為熱帶水果育苗和種植基地,從全國各地匯聚於此的知青以及歸國華僑,開始在白沙大嶺主要培植芒果、柑橙、紅毛丹等熱帶水果和熱帶農作物。大約是在1953年前後,牛油果作為大嶺農場附帶培植的農作物,也開始在大嶺農場轄區進行零散種植。據悉,最初的牛油果苗,大多是歸國華僑從中美洲帶回廣東引種,而後才遷種至海南白沙大嶺農場的。

  看似好種管養難

  看似好種,實則不好管養,這是白沙榮邦鄉大嶺居、光村的多名種植戶的同感。

  據介紹,牛油果果樹進入豐產期後,平均每株至少可掛果百餘斤,一些長勢較好的果樹可達兩三百斤,甚至更多。但是,牛油果樹亦有「嬌貴」的一面,遇上高溫、天旱,掛果量銳減,如果雨水過於充沛,容易滋生根腐病,導致整株枯萎。

  「牛油果的根腐病很難治,即便是經驗再豐富的老種植戶,面對根腐病也幾乎沒轍。」多名種植戶介紹,在牛油果種植過程中,大多情況是前一兩年長勢還不錯,可到了第三年開始迎來掛果期時,就會出現根腐病導致果樹成片枯萎的情況。此外,牛油果的根系入土相對較淺,枝條也比較脆弱,颱風、強風來襲都會導致整株受損減產。

  「這幾乎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據我了解,無論是海南省內,還是國內,幾乎沒有成功的規模化種植基地。「白沙科協主席邢福順說,近年來,在參與農技扶貧過程中,他也曾多次與省級農技專家以及當地種植能手深入基地探究根腐病,發現尤其是到了第三年即將掛果時,牛油果的根腐病可謂防不勝防,儘管農技專家與種植能手「各顯身手」,但大多無法治癒。

  在白沙榮邦鄉大嶺路21號10幢旁,一株樹幹直徑將近1米的牛油果樹屹立在水泥村道旁,目測樹冠直徑超過10米,枝杈很多,但葉片有點稀少。

  據稱,該樹樹齡已超過20年,幾乎是當地「非常有輩分」的牛油果果樹了。72歲的謝老伯是它的主人,他說,早在幾年前,這株樹的年產量就有好幾百斤,不過,從兩三年前開始,樹葉日漸凋零,產果量也隨之驟減。

  「現今,在大嶺農場片區,樹齡能超過10年的牛油果樹並不多,超過20年的幾乎是屈指可數。」邢福順介紹,相比起偏遠的山林或坡地,種植在房前屋後的牛油果樹存活率與掛果率往往偏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前10年,由於遭遇種植技術瓶頸,再加上牛油果消費群體相對偏小,市場銷路並不順暢,牛油果產業隨之陷入了一個蕭條期。

  搶先機 市場行情看漲

  歲月輪換,牛油果從蕭條輪轉至風靡,就是那麼短短幾年時間。

  在信息快速傳播以及電商行業的催化劑作用下,近年來,牛油果也受到越來越注重養生的國人青睞,身價隨之看漲,即便是藏在深山也有人識,可謂一點都不愁賣,搶佔先機的白沙當地種植戶從中受益不淺。

  在白沙榮邦鄉大嶺居(原大嶺農場轄區),年過七旬的金華勇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種植戶,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他就學著老一輩農場人在自家房前屋後的空置地種了幾十株牛油果,長勢與掛果量一直都不錯。大約是在10年前,金華勇似乎提前預判到了牛油果的商機,在短短四五年時間裡,補種了百餘株牛油果,並花大力氣施肥管護,也迎來了好收成。就在3年前,他又補種了兩三百株,預計明後年將迎來收成期。

  「每斤收購價大多為15元至17元,但每斤的電商銷售以及市場零售價大多為20至25元。」在白沙牛油果電商「達人」鄭雲看來,海南牛油果的市場優勢在於「早熟」,通常情況下,海南本地種植的牛油果每年六七月份就迎來收成期,到了九月份就已經進入收成尾期,而國內的牛油果盛產地如雲南、廣西等地,直至九月份才開始迎來收成上市,相比之下,海南的牛油果無疑是搶佔了市場先機,價格持續攀升,甚至供不應求。

  「手上攢著好幾份訂單,就是找不到優質的牛油果來發貨。」鄭雲說,今年上半年大旱,這兩個月以來雨水又相對偏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牛油果的掛果數量與質量。

  風險大 難成龍頭產業

  「老一輩人都說牛油果不好種,但眼下的市場效益真不錯,長遠行情也看好,我還是想先種一批試試,攢點經驗。」「80後」韋江蘇無疑是現今大嶺居少有的年輕種植戶,4年前在大嶺居種植了100多株牛油果,今年約有四分之一迎來掛果,雖說產量不高,但至少入帳萬餘元,這也讓他開始嘗到了種植牛油果增收的甜頭,也堅定了今後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

  相比之下,白沙榮邦鄉光村種植戶陳明利顯得更大膽一些,3年前他一下子試種了300多株,還僱請了當地種植能手指導栽培,現今這批果樹的存活率約有90%,長勢看似不錯,但他坦言從未盲目樂觀,眼下是雨季,務必要保證種植基地排水順暢,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根腐病的發病率。

  「牛油果的市場十分看好,但根腐病沒法攻克的話,不宜大面積鋪開種植,眼下只能當成一個特色產業,難以形成當地龍頭產業。」據有關人士估測,目前,白沙應是海南牛油果產果量最多的市縣。如果管護到位,3年後,僅僅是白沙大嶺周邊將有上千畝牛油果迎來收成期。不過,在根腐病等困擾下,實際能有多少掛果量,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止是在白沙,最近幾年,省內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儋州市等市縣也在試種牛油果,且有部分種植戶初見效益。

  4年前,昌江石碌鎮香嶺村的陳海、陳湖兄弟倆從白沙大嶺農場引進了700多株果苗種植,今年已有三分之一的果樹迎來首輪收成。雖說第一年掛果率偏低,但迄今為止已累計銷售了六七千斤。據悉,兄弟倆的果園去年也曾有不少果樹出現根腐病症狀,至少有六七十株枯萎。兄弟倆不免也擔心,待到明年掛果時,那個可怕的根腐病能提防得住嗎?

相關焦點

  • 牛油果落籍海南一甲子 藏在深山有人識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科研人員在儋州基地與管理員交流。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白沙牛油果種植戶韋江蘇的果樹今年也迎來好收成。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白沙種植的牛油果,每個的重量往往超過1斤,有的甚至逼近2斤。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天貓「雙11」新品牌熱賣榜中,「李子柒」農產品品牌排名躍居第三。在李子柒天貓旗艦店,一款速食螺螄粉成為爆款,月銷售量超90萬單。  「很多年輕人喜歡買李子柒牌農產品,它所代表的是綠色健康、田園鄉愁。」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鹿母灣
    ■ 符耀文(海南)  鹿母灣瀑布  儋州有個鹿母灣,灣裡山綠水也綠。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君子白沙 竹鄉悠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王歡歡 特約記者 陳志強 通訊員 王家駒  山水鄉間,竹色青立,長葉沙沙,一直是中國古往今來的名人居士,心懷所念的理想居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入饌入藥話鮮蕨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高高矮矮、擁擁擠擠,一株株嬌嫩欲滴的鮮蕨,或拳曲狀如小兒握拳,或形似孔雀開屏舒展著葉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人民大會堂的海南聲音
    其中一幅巨幅國畫由海南畫家鄧子芳創作,名為《春色秀群山》。這幅畫作充滿濃鬱的南國風情,以霧靄繚繞的黎山為依託背景,一派南國靈透秀美的景色。  記者席設在三樓。不到8時半,2800多個座位已經座無虛席,其中有不少外國記者,他們用生硬的中文跟我打招呼。得知我來自海南,他們便問起博鰲和三亞,甚至問到文昌的航天城。他們一邊聽報告,一邊打開電腦,照著報告文本發稿。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泰銘的手術費用有著落了
    9月7日以來,海南日報、海南農墾報、南海網等媒體關注報導了葉泰銘的病情,在墾區乃至全社會引發廣泛關注。  在病房裡,海南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黃捷向葉泰銘的父親葉茂詢問了孩子的病情和手術費籌集情況,鼓勵葉泰銘要堅強樂觀,戰勝病魔,並轉達了苻彩香的關切問候。黃捷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省紅十字會十分關注葉泰銘的病情和移植手術進展情況,將聯合愛心企業施以援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名稱由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位於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腹地的營根鎮,四周環繞著大大小小的山嶺十餘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紅燭映天涯
    今晚,由海南省教育廳、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聯合推出的2015年度「尋找海南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盛典在海南大學思源學堂隆重舉行。10名最美教師用他們的動人事跡,向大家展示了三尺講臺上所演繹出的精彩人生。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羅保銘對此次評選活動十分重視。在晚會現場播放的事先錄製短片中,羅保銘向全省奮戰在教育一線的老師們道了一聲誠摯的「老師們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曇花一現的「粵南實業銀行」紙幣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岑明道  編者按  2008年,「海口騎樓老街」就已入選第一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騎樓街區的誕生是海口設市的前奏,其存在也見證了椰城90年的城市發展歷程。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產品「土味」濃 購買熱情高
    「網際網路+愛心扶貧」公益平臺——海南愛心扶貧網正式上線運營後,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數字跳動著,愛心市集的成交量不斷攀升。  火山巖味雞、富硒黑豬肉鹹鴨蛋粽子、保亭紅毛丹、瓊中蜂蜜、北緯18度紅心火龍果、凍幹芒果乾……海南愛心扶貧網上,海南各市縣獨具特色的「土味」農產品一應俱全,新鮮上線。記者了解到,網站集中展示銷售的均為海南貧困戶或扶貧合作社生產、提供的各類產品和服務。  「網站一上線,訂單量就不斷更新和增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與群眾血脈相連 與海南命運與共
    一年多來,海南落實中央的要求,迅速行動,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促進黨風的深刻轉變,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綠色崛起鍛造一支思想純潔、作風過硬、人民群眾信賴的黨員隊伍。  群眾心中的「海南答卷」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的背後卻是一個鮮活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