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牛油果,拉丁學名butyrospermum parkii,柿目山欖科牛油果屬,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此後在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瓜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我國廣東、海南、福建、廣西、臺灣、雲南和四川等地都有少量栽培。
由於牛油果營養豐富,尤其是含有大量安全、優質的植物脂肪,近年來頗受養生界,特別是主張「生酮飲食」者所追捧。
鮮為人知的是,海南島在60多年前就已引種牛油果,最近10年因為牛油果在飲食界的走紅,市場售價也開始走俏,本地果的價格並不比進口的低。然而,種植技術方面的瓶頸,一時間又讓果農們樂觀不起來。
牛油果又稱油梨、鱷梨,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它原產於中美洲,是外來物種,屬於「洋水果」。近年來,牛油果在國內水果市場行情持續看漲,也越來越受到海南食客的青睞。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牛油果就已「落戶」位於海南中部山區的白沙黎族自治縣,現今,這一略顯稀罕的外來物種已在海南儋州、樂東、昌江等市縣成功紮根、掛果。
不過,即便是現今農業科技日益突飛猛進,但牛油果還是擺脫不了根腐病等侵害,存活率、掛果率偏低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導致海南牛油果多年來始終停留在「特色」產業階段,始終難以形成「龍頭」產業,其背後的緣由值得探尋。
果苗遷種大嶺農場
外皮翠綠,形似梨的橢圓外形,牛油果因此也被俗稱為油梨。關於牛油果的味道,食客的口感可分為「對立」的兩派,有人認為牛油果果肉缺乏汁水,口感乾澀,並不好吃,這也難怪此前牛油果並不受國內食客歡迎。當然,也有人認為將微熟成淡黃的牛油果果肉切成若干瓣,含進嘴裡慢嚼,頓感果肉質如奶油,滑潤、粉香,愜意十足。
白沙牛油果電商「達人」鄭雲說,牛油果既可蘸著白糖、蜂蜜吃,也可搗成糊狀粘在麵包上吃,現今,更多的年輕人更樂意將牛油果混著酸奶攪拌成碎狀當奶昔來喝。
根據國內外營養專家的說法,牛油果不僅含多種維生素以及豐富的蛋白質,鈉、鉀、鎂、鈣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很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護臟器健康等作用,近年來,吃牛油果似乎已成為一種養生時尚。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口實驗站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臺灣1918年從美國引進油梨,1925年引入廣東,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牛油果被列為我國南亞熱帶水果發展之列,開始連片生產和種植,並開展了引種試種、選育種、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及果實保鮮加工等方面的系統研究。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採訪了白沙農業農村局、白沙科協以及白沙大嶺農場老職工,上述受訪對象不約而同地認為,其實,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牛油果就已經被引進白沙大嶺農場零散種植。
年近六旬的吳春長自幼生長在大嶺農場,2013年至2016年擔任大嶺農場場長職務,較為熟知那段牛油果種植歷史。
吳春長介紹,1950年代,白沙大嶺農場就作為熱帶水果育苗和種植基地,從全國各地匯聚於此的知青以及歸國華僑,開始在白沙大嶺主要培植芒果、柑橙、紅毛丹等熱帶水果和熱帶農作物。大約是在1953年前後,牛油果作為大嶺農場附帶培植的農作物,也開始在大嶺農場轄區進行零散種植。據悉,最初的牛油果苗,大多是歸國華僑從中美洲帶回廣東引種,而後才遷種至海南白沙大嶺農場的。
看似好種管養難
看似好種,實則不好管養,這是白沙榮邦鄉大嶺居、光村的多名種植戶的同感。
據介紹,牛油果果樹進入豐產期後,平均每株至少可掛果百餘斤,一些長勢較好的果樹可達兩三百斤,甚至更多。但是,牛油果樹亦有「嬌貴」的一面,遇上高溫、天旱,掛果量銳減,如果雨水過於充沛,容易滋生根腐病,導致整株枯萎。
「牛油果的根腐病很難治,即便是經驗再豐富的老種植戶,面對根腐病也幾乎沒轍。」多名種植戶介紹,在牛油果種植過程中,大多情況是前一兩年長勢還不錯,可到了第三年開始迎來掛果期時,就會出現根腐病導致果樹成片枯萎的情況。此外,牛油果的根系入土相對較淺,枝條也比較脆弱,颱風、強風來襲都會導致整株受損減產。
「這幾乎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據我了解,無論是海南省內,還是國內,幾乎沒有成功的規模化種植基地。「白沙科協主席邢福順說,近年來,在參與農技扶貧過程中,他也曾多次與省級農技專家以及當地種植能手深入基地探究根腐病,發現尤其是到了第三年即將掛果時,牛油果的根腐病可謂防不勝防,儘管農技專家與種植能手「各顯身手」,但大多無法治癒。
在白沙榮邦鄉大嶺路21號10幢旁,一株樹幹直徑將近1米的牛油果樹屹立在水泥村道旁,目測樹冠直徑超過10米,枝杈很多,但葉片有點稀少。
據稱,該樹樹齡已超過20年,幾乎是當地「非常有輩分」的牛油果果樹了。72歲的謝老伯是它的主人,他說,早在幾年前,這株樹的年產量就有好幾百斤,不過,從兩三年前開始,樹葉日漸凋零,產果量也隨之驟減。
「現今,在大嶺農場片區,樹齡能超過10年的牛油果樹並不多,超過20年的幾乎是屈指可數。」邢福順介紹,相比起偏遠的山林或坡地,種植在房前屋後的牛油果樹存活率與掛果率往往偏高。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前10年,由於遭遇種植技術瓶頸,再加上牛油果消費群體相對偏小,市場銷路並不順暢,牛油果產業隨之陷入了一個蕭條期。
搶先機 市場行情看漲
歲月輪換,牛油果從蕭條輪轉至風靡,就是那麼短短幾年時間。
在信息快速傳播以及電商行業的催化劑作用下,近年來,牛油果也受到越來越注重養生的國人青睞,身價隨之看漲,即便是藏在深山也有人識,可謂一點都不愁賣,搶佔先機的白沙當地種植戶從中受益不淺。
在白沙榮邦鄉大嶺居(原大嶺農場轄區),年過七旬的金華勇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種植戶,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他就學著老一輩農場人在自家房前屋後的空置地種了幾十株牛油果,長勢與掛果量一直都不錯。大約是在10年前,金華勇似乎提前預判到了牛油果的商機,在短短四五年時間裡,補種了百餘株牛油果,並花大力氣施肥管護,也迎來了好收成。就在3年前,他又補種了兩三百株,預計明後年將迎來收成期。
「每斤收購價大多為15元至17元,但每斤的電商銷售以及市場零售價大多為20至25元。」在白沙牛油果電商「達人」鄭雲看來,海南牛油果的市場優勢在於「早熟」,通常情況下,海南本地種植的牛油果每年六七月份就迎來收成期,到了九月份就已經進入收成尾期,而國內的牛油果盛產地如雲南、廣西等地,直至九月份才開始迎來收成上市,相比之下,海南的牛油果無疑是搶佔了市場先機,價格持續攀升,甚至供不應求。
「手上攢著好幾份訂單,就是找不到優質的牛油果來發貨。」鄭雲說,今年上半年大旱,這兩個月以來雨水又相對偏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牛油果的掛果數量與質量。
風險大 難成龍頭產業
「老一輩人都說牛油果不好種,但眼下的市場效益真不錯,長遠行情也看好,我還是想先種一批試試,攢點經驗。」「80後」韋江蘇無疑是現今大嶺居少有的年輕種植戶,4年前在大嶺居種植了100多株牛油果,今年約有四分之一迎來掛果,雖說產量不高,但至少入帳萬餘元,這也讓他開始嘗到了種植牛油果增收的甜頭,也堅定了今後繼續擴大種植規模的信心。
相比之下,白沙榮邦鄉光村種植戶陳明利顯得更大膽一些,3年前他一下子試種了300多株,還僱請了當地種植能手指導栽培,現今這批果樹的存活率約有90%,長勢看似不錯,但他坦言從未盲目樂觀,眼下是雨季,務必要保證種植基地排水順暢,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根腐病的發病率。
「牛油果的市場十分看好,但根腐病沒法攻克的話,不宜大面積鋪開種植,眼下只能當成一個特色產業,難以形成當地龍頭產業。」據有關人士估測,目前,白沙應是海南牛油果產果量最多的市縣。如果管護到位,3年後,僅僅是白沙大嶺周邊將有上千畝牛油果迎來收成期。不過,在根腐病等困擾下,實際能有多少掛果量,這還是一個未知數。
不止是在白沙,最近幾年,省內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儋州市等市縣也在試種牛油果,且有部分種植戶初見效益。
4年前,昌江石碌鎮香嶺村的陳海、陳湖兄弟倆從白沙大嶺農場引進了700多株果苗種植,今年已有三分之一的果樹迎來首輪收成。雖說第一年掛果率偏低,但迄今為止已累計銷售了六七千斤。據悉,兄弟倆的果園去年也曾有不少果樹出現根腐病症狀,至少有六七十株枯萎。兄弟倆不免也擔心,待到明年掛果時,那個可怕的根腐病能提防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