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海南農諺通俗形象,內容豐富,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海南農諺與農業生產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域農諺具有不同的效用,對指導勞作與生產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效用。因此,將農諺稱之為指導海南農漁業生產的「百科全書」,恰如其分。

  水稻與種植

  海南島氣候溫暖、雨量充足,很適合水稻的生長。因此,海南盛行稻作,「七十二行,種稻為王」「作物百種,稻穀為王」。據《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介紹,海南農諺中有關水稻的條目特別豐富,從耕地、選種、育秧、移栽、用水、施肥、除草、滅蟲,直到收割、儲藏,有著一整套的寶貴諺語。與種植水稻有關的田地、耕牛、農具、勞力、氣象、時令、運輸、供銷等等,都不乏諺語流傳。

  海南農諺倡導,稻田整地應改良土壤,深耕早耕,因為深耕可以加厚土層,保蓄水分,並能消滅病蟲雜草。早耕可以促進土壤熟化,吸肥保水,增進地力。這類的農諺不勝枚舉:東方有「改良土壤,水稻高產」,保亭有「生土壓熟土,一畝等幾畝」「三耕六耙多鋤田,一造收成抵一年」,儋州有「地是刮金板,人勤金越多」「犁田深一寸,谷穗長一寸」,等等。

  海南農諺很重視選種,宣揚選用優良品種是保證水稻高產豐產的重要措施。很多地方農諺都反覆強調選種的意義:海口有「一粒好種,千粒好谷」,陵水有「參天大樹始於幼苗,豐收稻穀始於苗種」,保亭有「種子年年選,產量歲歲高」,臨高有「種地補選種,儘是白費工」等等。

  「早播爛秧,遲播沒收」,這句農諺充分說明了適時播種的必要性。那麼,究竟水稻何時播種才算適時呢?那是因為各地氣候和稻種特性不同而各異的。例如,昌江農諺說「正月浸種,二月插秧」,樂東的農諺則說「播種不過五月,插秧不過七月」,保亭則有「六月犁田作秧地,最忌芒種下種子」。

  水稻的施肥量很大,必須重視施基肥,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質量好。這樣可以使禾苗生長健壯,穀粒飽滿。因此,海南各地的農諺都非常重視施肥:澄邁有「人靠五穀養,稻靠糞土長」,臨高有「種田無竅,只怕肥少」,儋州有「糞裡有黃金,積肥如積金」「糞是莊稼寶,沒糞長不好」,等等。

  稻田應該實行淺水勤灌溉,這樣既可供給水稻所必須的水分,有可增高稻田的溫度與土壤中的空氣,使得水稻根部發育良好,生長健壯,防止倒伏和病蟲害。海南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根據水稻不同發育時期,合理灌溉的經驗,在農諺中充分表現出來:樂東有「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水」,海口有「水利不修好,有田等於無」,文昌有「冬天深水是被,夏天淺水是火」,等等。

  有關海南的作物種植,海南的農諺中不僅僅有水稻的,還有其他諸多作物的。例如,很多是講如何種雜糧的:「三月種豆豆無仁,四月種薯生細根」,講的是大豆與紅薯;「稻種在田,木薯種山」,說到了木薯;「穀雨有雨田種芋」,提及了芋頭;還有講山蘭稻與棉花的「三月雨,長棉果;四月雨,種山蘭」,講玉米、穀子、高粱的「玉米稀,穀子密,高粱中間立」。也有很多是講種瓜菜的,儋州有「瓜瓜菜菜半年糧」,海口有「想發財,種瓜菜」,澄邁有「豆三、菜四、瓜蒲十二」,陵水有「七蔥八蒜九葫蘆」等等。

  養豬與養殖

  海口的農諺說「六畜豬居首,五穀糧佔先」,可見傳統上,海南農民對養豬的重視與國內其他地方沒有二樣。

  「人養豬,豬養田,田養人」,「豬多肥多,肥多糧多,糧多豬多」,「豬肥上地,一本萬利」,「豬是肥料廠,豬是小銀行」。這些時諺一方面反映海南傳統農業重點著眼於「農」,而非「牧」,只知豬糞養田,比較少研究飼養的方法。但從另一側面來看,也說明海南養豬的利益不只在養豬本身,雖然飼養不賺錢,但其積肥功能卻是公認的。

  「養豬不巧,窩乾食飽」,簡短八字,道出養豬似是簡單,卻實非易事。要做到欄舍乾燥衛生,飲食定時、定量、定質,並非所有養豬人都做得好,特別是規模化養豬,豬群密度大,更需要耐心調教,精心飼養。

  「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買豬崽,看豬母,豬母肥,豬崽壯」,「異地選公,本地選母」,「三年一換種」,這些諺語則是對種豬引種,淘汰更新,配種,產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總結。海南農諺提出,種豬是養豬的基礎與關鍵,從後備母豬的培育到產仔,都需要實行精細化的科學飼養管理,要及時淘汰和更新種豬,有效控制種豬繁殖障礙疾病。

  在海南農諺中,養牛的重要性一點都不弱於養豬。在海南各地的農諺中,有很多將豬與牛並提的:如五指山有「無豬不成家,無牛不成農」,儋州有「豬是制糞機,牛是耕田寶」。屯昌的農諺「飼雞叫更,飼狗吠夜,飼豬還債,飼牛拖犁」,更是將四種家畜家禽的作用一一點到。

  此外,在海南農諺中,還有很多家禽家畜的飼養經驗,包括馬、羊、鴨、鵝、兔、貓等。例如,「養兔三步功,一潔二淨三通風」「貓認屋,狗認人」「種姜又養羊,勝過去南洋」等等。

  漁業與漁諺

  「海南四面環海,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漁業生產興旺,因此漁諺也特別豐富。」《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說,這些漁諺論說漁業的重要:「一網半年糧」「囑子囑孫,不忘三月春」「無錢無米海裡取」;或者總結魚類的習性:「小暑起東南,鯉魚鑽深潭」「天上瓦塊雲,海中釣魚群」「紅魚四季紅,只等吊繩動」「帶魚怕東風,刀魚怕南風」「芒種夏至,飛魚不見」「水木來,魷魚到」「春過三天魚南下,秋過三天魚北上」;或者傳授捕魚的技術:「釣魚要穩,捉魚要準」「人看時頓,魚看流水」「結群張網,散夥延釣」「牽牛牽牛鼻,捉魚捉魚腮」「大魚釣腹,小魚釣口」……這一切,構成了一整套的漁諺體系。

  例如,海南漁民對海魚的鮮美程度的評價是:「第一鯧,第二公式,第三馬鮫郎」,意思是大海中的魚類最美味的是金鯧魚,其次是公式魚,第三是馬鮫魚。

  金鯧魚長得像一隻扁瓶,這種外洋中上層魚,每年2月從西沙群島那邊成群結隊相繼向廣東大陸沿海做產卵洄遊。它們行動抱團兒,總是緊緊擠在一起遊向目的地,有時候甚至會擠成「魚牆」,這也是南海漁場一種奇觀。

  「囑子囑孫, 不忘三月春」的漁諺,是因為海南漁民告誡子孫後代,清明節前後是飛魚成群結隊從太平洋向海南島東海岸產卵洄遊的季節,前後可以歷時約3個月。飛魚細長,鰭特別發達,兩側胸鰭一直連到尾部,張開來像一對翅膀,它能騰空躥起、近水飛出30至50米遠。飛魚有一個怪脾氣,產卵要經過強烈刺激,它們選擇往海藻裡鑽,往石縫兒裡擠,這樣才能把成熟的卵排出體外。

  海南漁民正是抓住了飛魚的這一特點,「三月春」飛魚汛到來時,漁民們把魚網染成海藻色,每一張網1米見方,兩張網合成一副,5至7副合成一束,系上浮子、浮標,讓它們幾百束一大片在海上漂流。前來產卵洄遊的飛魚見了,還以為真的是海藻,爭著鑽進去排卵,卻是鑽進去再也逃不脫。尾隨的漁船可以白天摘了「日網」,接著又布下「夜網」,日夜收穫不停……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貨「出圈」
    京東數據顯示,今年海南老字號上行產品排名前五的企業為:椰樹(成交額同比增長220%)、南國(成交額同比增長190%)、京潤(成交額同比增長180%)、椰島(成交額同比增長130%)、春光(成交額同比增長120%)。  從傳統的農業種植、漁業養殖,到打造網絡爆款,越來越多的海南農產品企業意識到,必須重視品牌化經營,同時不斷延伸農產品深加工鏈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深耕海釣 發力「藍海」
    就海南而言,一方面海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釣資源環境,另一方面海南海釣面臨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來自法規、體制機制、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障礙,正制約著海南海釣產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休閒漁業,對於應對漁業資源短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幫助漁民轉產轉業、推動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而海釣被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是推動海南休閒漁業發展的引擎和抓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海:農特產品聲名鵲起
    5月26日,在位於海口名門廣場的2019年海南端午美食文化節會場,來自海口馨藝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的產品——雞屎藤粽受到消費者青睞。不少市民遊客在現場大口品嘗,並向工作人員詢問、購買,還有不少遊客購買真空包裝的粽子寄給家鄉的親朋好友。  雞屎藤粽子是瓊海近年來推出的名氣較大的農特產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雞屎藤粽子已經成功走進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成為海南粽子的代表性產品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情 赤誠心 芒果甜
    ■ 本報記者 昂穎 通訊員 胡詩鈞  四月中下旬,正是海南芒果豐收的季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重點招商任務表
    ,促進傳統文化消費升級  12.在海南省內經批准的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設立演出場所經營單位  13.發展沙灘運動  14.發展賽馬運動  15.打造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區  16.發展競猜型體育彩票和大型國際賽事即開彩票  17.辦好國際體育賽事,引入一批國際一流賽事  18.引進外資在海南試點設立在本省經營的演出經紀機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美麗漁村,如何打造?
    如何結合獨特漁業文化,打造建設美麗漁村,推動漁民轉產轉業,是做好海南休閒漁業發展這篇文章的關鍵一環。  漁業文化豐富獨特  近日,河南遊客黃先生的妻子配圖發了一條朋友圈:被民宿裡掉下來的椰子樹小枯葉「砸到」。  朋友圈一發出,便收到不少評論。「所有人都在問『這麼美的民宿在哪』,沒有一個人關心我的『傷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加坡的「海南生活」
    試試儂店裡的『歌碧歐』和咖椰包羅,比起海南的味道怎麼樣?」7月29日下午,「老爸茶」店裡的幾位七旬老人,圍坐一桌,每人面前一杯被他們稱為「歌碧歐」的咖啡,和一碟蘸著椰絲椰蓉的甜麵包。他們或講文昌話或講瓊海話,你一句我一句,聊著關於海南的事情。  這些喝「老爸茶」的老人,得知我們是海南日報來採訪的記者,非常熱情。其中一位有著儒雅氣質的老人,招呼我們落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海南 自由購
    9年前,國家在海南開展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如今海南離島免稅新政開始實施。時間在變,時代在變,時局亦在變。站在當下看未來,離島免稅政策之於海南的意義與作用也在不斷與時俱變、尋求更大突破。  免稅店銷售火爆 電子產品受追捧  7月1日,海南日報記者前往三亞國際免稅城,了解新增酒類、手機等免稅商品銷售等有關情況。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讀海南日報客戶端 牽掛家鄉防風抗風
    本報海口10月4日訊 (記者陳蔚林)今天晚上,直到從海南日報客戶端上獲悉颱風「彩虹」擦過、文昌無人員傷亡和無房屋倒塌的消息時
  • 海南日報數字報-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為海洋漁業經濟提供科技支撐
    實力雄厚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十一五」以來,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海洋創新成果獎二等獎3項、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獎4項。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藝文
    人物檔案  陳藝文,1999年生於海南海口,曾獲2015年首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一米板及三米板雙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水果「嘗新記」
    海南傳統的菠蘿品種,也面臨著同樣的境況。  2月13日,在瓊海市長坡鎮菠蘿種植基地,種植戶王連平將頭型細長、表皮金黃的臺農16號擺在基地旁的公路邊銷售,每個20元。周邊遊客一經品嘗,立即搶購一空。  「目前本地菠蘿的價格是5毛錢一斤,但是基地種植的臺農16號今年保底價每斤4元。」
  • 海南日報數字報-鍛造海南咖啡真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儘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咖啡便名聲在外,盛名之下的海南咖啡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旅遊,向深藍邁進
    中國旅遊報社社長高舜禮認為,在引領中國濱海度假十餘年後,海南需要向更廣闊的海洋邁進。  2013年1月1日,在中國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中國海洋旅遊年啟動儀式在三亞舉行。選擇在海南舉辦啟動儀式,業界認為順理成章——海南是中國最大的海洋省,又具有發展濱海旅遊的成功經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羅世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新品種的椰子樹不僅個頭矮,容易採摘,而且產量高,價格比較穩定,平均每個果的地頭收購價可達6元,一畝地的年收益在1.5萬元左右。  以前,羅世傑並不種椰子,他延續父親的老路子,在萬寧老家種植水稻和檳榔。2002年,聽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培育出新品種,他決定用20畝地進行試種。種植3年後,他的椰子樹就開始掛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原生態蜂蜜:海南特產「新寵」
    外地遊客、本地居民都把海南原生態蜂蜜作為饋贈佳品。  原生態蜂蜜,指的是蜂蜜採集後只經過過濾除雜,然後即刻裝瓶上架銷售的蜂蜜。而加工蜂蜜則是蜂蜜採集後經過過濾、濃縮等工序後再包裝出廠銷售的蜂蜜。兩者最大區別在於,加工蜂蜜經過加熱濃縮,原生態蜂蜜則沒有。  據了解,海南原生態蜂蜜受到島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原因有兩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名透出濃濃海南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更路簿》上記載的南海各個島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發現他們的海南老漁民特別是潭門漁民命名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味道香飄世界
    之後,同在外交部南樓舉行的冷餐交流會則為所有與會嘉賓們提供了近距離互動的平臺,讓大家在享用海南美食的同時,暢聊海南發展新機遇。而這場耗時數月、精心籌備的海南美食盛宴也成為當日推介活動的一大亮點。伴隨著席間的熱絡交流,海南味道香飄世界。  彰顯海南飲食文化  遵循外交禮儀與活動特點,此次冷餐會持續一個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