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釣到過一條100多斤重的黃鰭金槍魚」「海南有旗魚、牛港等特色魚種,在國內其他省份釣不到」「玩過近海釣魚的人,不想釣淡水魚;玩過深遠海釣魚的人,不想在近海釣魚」……最近,島內外一些釣友說起海南海釣,個個都有說不完的話,言語之中湧現喜愛之情。
海釣,有「海上高爾夫」之稱,近些年來吸引著越來越多人沉浸其中。就海南而言,一方面海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釣資源環境,另一方面海南海釣面臨著廣闊的市場需求。與此同時,來自法規、體制機制、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障礙,正制約著海南海釣產業的發展。
加快發展休閒漁業,對於應對漁業資源短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幫助漁民轉產轉業、推動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而海釣被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是推動海南休閒漁業發展的引擎和抓手。破解海南海釣發展瓶頸問題、深耕發展「藍海」滿足廣闊市場需求,成為政府、企業、漁民等共同努力的方向。
海釣資源一流 市場空間巨大
在海南進行海釣已有16年的吳奕德,有兩個很深的體會。「一是魚的品種真多,金槍魚、鯛魚、石斑魚、海鰻、紅友魚等都有,在海南海釣很容易上癮。二是來海南釣魚的人越來越多。在一些釣魚點,十幾年前只能看到幾個人,現在是一群人在一起釣魚。」
「海南擁有世界一流的海釣資源,是我國發展海釣及運動的最佳區域。」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錢衛國分析說,海南珊瑚礁面積佔全國的90%以上,本島近海有魚類600多種,具備開展休閒漁業活動和舉辦大型國際海釣賽事的基礎性條件,同時環島所有釣場一年四季都適合開展海釣活動。
海南釣場眾多,其中有國際釣魚協會(IGFA)認定的「世界第三大海釣釣場(七洲列島-大洲島)」,還有大小30餘個垂釣資源豐富的一流釣場。
「國際釣魚協會曾多次提出在海南舉辦國際釣魚大賽。」省休閒漁業協會執行會長朱龐說,目前,三亞、萬寧、文昌等地舉辦的海釣賽事等,受到了海釣愛好者的歡迎。
從市場方面看,一份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垂釣人口已達2億之多,專業海釣人群有2000萬人左右。專業海釣愛好者一年的海釣開銷為5萬元至10萬元,如果能將全國專業海釣人群中的1/10吸引到海南,至少能帶來1000億元收入。
據美國休閒漁業統計,美國休閒海釣項目1年的營業額高達703億美元,產生205億美元的利潤。日本20%的國民參與海釣,海釣業佔據國民經濟重要一席。我國山東休閒漁業經驗表明,每開發出1個休閒漁業場所,能夠促進漁民轉產轉業達27人以上。
去年,我省全年休閒垂釣及遊釣體驗總計129.7萬人次,其中深海專業海釣1.7萬人次,近海垂釣16萬人次,近岸磯釣80萬人次,近海遊釣艇帆船觀光體驗32萬人次。
「海南海釣產業存在很大市場空間,這一發展『藍海』有待挖掘。」朱龐說。
體制機制影響發展 生態保護有待加強
在文昌市翁田鎮湖心港,海南釣音海釣俱樂部的兩艘遊釣艇停在這裡。坐船從這裡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可以到達不少海釣客的嚮往地——七洲列島。這裡沒有專業碼頭,海釣客上下船不方便,但仍有很多人慕名而來。
到七洲列島進行海釣,很快樂,但也有風險。風險,主要來自於兩大方面,一個是有可能空手而歸,釣不到魚,另一個是因監管等方面的原因,沒法抵達七洲列島進行海釣。
海南釣音海釣俱樂部總經理劉胡錢介紹,前些年,七洲列島周邊海域的魚很多,「魚太多了,釣到不想釣。」後來因漁民電魚、炸魚等,海洋生態受到破壞。
業界人士指出,漁民炸魚等作業方式,使魚群賴以生存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留不住魚。
「沒有魚,怎麼發展海釣?」海南省海洋傳奇休閒產業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強同樣對加強漁業資源保護深有感觸。「因漁民不當的捕撈方式等原因,海口等地近海漁業資源在衰退。」劉強說。
一些海釣客反映,三亞目前存在用水槍打魚的行為,正破壞著漁業資源。
從監管等方面看,「目前海南海釣業處於無序發展狀態。」省休閒漁業協會海釣分會秘書長胡訓宗說,由於規劃、法規、監管等體制機制的相對滯後,現行的法律法規無法適應新興的海釣產業發展需求,特別是海洋執法,休閒漁船(海釣船、艇)建造、改造標準及管理辦法,海釣出海管理等核心問題,尚未得到解決。
胡訓宗建議,海南要加強頂層設計,從規劃、法規、監管等方面推動海釣業發展;加強生態保護,推動漁民轉產轉業,保護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不斷完善產業體系 增加休閒服務內容
「海南海釣業尚處於產業化初級階段。」錢衛國指出,海南海釣業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碼頭、服務區、海洋牧場(人工魚礁)、裝備設施、未經改造的船舶等無法支撐當前海釣產業發展的需求;海釣文化推廣滯後,缺乏具有影響力的海釣推廣平臺、海釣賽事及海釣節慶活動。
「海釣的產業鏈很長,專業的服裝、專業釣具、專業釣船等,都有很大發展空間。」業界人士指出,像專業釣具,僅假餌每隻就需要數百甚至上千元;再譬如專業釣船,僅配備一個好魚探就需要幾十萬元,配備的GPS必須定位精準,配備的雷達要能在濃霧中航行,這些都是高價值的裝備。
「海南缺的不是魚,而是缺魚群的生存環境。」海南大學教授王愛民認為,建設海洋牧場,既有利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又可以推動海釣業的發展,應用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海洋牧場建設。
一些釣友愛帶著家人一同出去海釣、遊玩,他們發現,海南海釣基本無配套休閒娛樂項目,「海釣點附近應建有一些休閒旅遊項目。」
海南釣友譚一龍強調,要充分讓漁民參與海釣業。「漁民參與海釣業發展有不少好處。一是漁民可以從導釣、安全陪護、開船海釣等海釣產業鏈中受惠。二是漁民熟悉漁船、海狀、漁汛,有利於海釣的開展。三是有利於漁業資源保護,避免出現漁民與海釣客『搶魚』的問題。」
按照發展計劃,我省將創建一批海釣示範基地,創建和認定一批海釣(垂釣)賽事基地,加大龍頭企業招商力度;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和體制機制,加強休閒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捧著「金飯碗」的海南海釣業,隨著一項項舉措的落實,有望實現更大的發展。
(本報海口8月1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