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黃媛豔
特約記者 孫體雄
一粒粒扁豆包裹著紅褐色的外衣,扁圓形的體態嬌小結實,咋一看上去,煞是可愛。就是這一顆顆可愛的扁豆精靈,深深地鐫刻進樂東百姓的記憶。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身處何方,只要一提起扁豆,出生自樂東的人們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們不解的「扁豆緣」。
其貌不揚的扁豆醬有點兒酸味,亦帶有些鹹味。作為樂東百姓餐桌上常見的調味佳品,其中蘊含著濃濃的鄉情和人生的回味。
初識扁豆醬,竟被它的真容嚇到了。黑乎乎的稀泥狀物質均勻地鋪灑在鮮魚上,頓時讓人有種避之唯恐不急之感。
「這就是我們樂東最出名的扁豆醬,快嘗嘗。」在旁人的「慫恿」下,記者不得已地拿起筷子,夾起一小塊沾有扁豆醬的魚肉,放入口中。細細品嘗一番後,記者皺起的眉頭自然地舒展開來。
酸酸鹹鹹扁豆醬
其貌不揚的扁豆醬有點兒酸味,亦帶有些鹹味。作為樂東百姓餐桌上常見的調味佳品,扁豆醬常被用水稀釋後,用作雞、鴨、鵝等肉類的蘸醬;但扁豆醬更常見的做法,則是用於與五花肉、海鮮等一起烹煮。這樣烹飪出來的豬肉,肥而不膩,既香又甜;而經此法做出的魚、蝦等海鮮,則可以將其的鮮味完全釋放,又可巧妙去除海鮮本有的腥味。
扁豆醬取材於生命力頑強的扁豆。由於地處西部的樂東,氣候乾旱少雨,耐旱作物扁豆就被百姓習慣性地種植於房前屋後。許多樂東的百姓,都喜歡在農忙之餘將荒地犁一犁,清除荒草,隨便將扁豆的豆種撒上,再用耙子把泥土覆蓋於豆種之上,就「大功告成」。不出三天,細嫩的扁豆苗就陸陸續續冒出地表,貧瘠的土地上很快就被一抹抹的新綠覆蓋。
樂東人趙玲夫甚至還撰文回憶起「文革」歲月中,播種扁豆的幸福記憶。「合作化那陣家裡平時沒有什麼菜,特別是「文革」那十年,割資本主義尾巴,種菜成了非法的東西,我主要是靠生產隊分的那三分自留地,種扁豆。當時,自留地不能與生產隊爭農具、肥料和勞動力,只好種扁豆了,它花工不多,不佔肥,收成也可觀,家中用以下飯的主要是扁豆醬和扁豆芽。」
其實,由扁豆製作而成的扁豆醬不僅可以用作下飯的輔佐品,其蘊含的豐富營養成分也為樂東百姓的健康,樹立起一道結實的屏障。
《中藥學》一書有記載,扁豆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鈣、磷、鐵、植酸鈣鎂、泛酸等豐富的營養成分,還蘊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澱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B等,具有健脾作用。味道酸酸的扁豆醬,在炎熱地區食用,不僅能斂汗止瀉祛溼,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還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土法手工制良醬
貌不驚人的扁豆醬竟然有著如此豐富的營養,並深受樂東百姓的喜愛,那它又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
樂東黃流鎮的集貿市場裡,產自該鎮黃西村鍾永再家的扁豆醬擁有超高人氣。製作扁豆醬,在鍾永再家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從奶奶輩開始,扁豆醬就成為家裡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由於一直堅持土法、手工製作扁豆醬,他家作坊出產的扁豆醬備受市場青睞。
在春節前後從農戶手中收購扁豆回來後,鍾永再一家就開始了忙碌。「買回的扁豆需要晾曬2天,洗淨後,就放入大鍋中煮,煮至扁豆微微裂開即可。」鍾永再告訴記者,現在雖有煤氣可替代木材熬煮,但大家依舊喜歡木火熬煮的扁豆,「煤氣煮出的扁豆受熱不均,有些豆子不易爛。」
煮好的扁豆被放置於竹筐裡晾乾,晾乾後的扁豆就會被送入鍾永再家自製的臼中捶碎。這可是個體力活,用粗壯的木頭反覆捶打放置在臼中的扁豆,一般需要10多分鐘持續不斷的勞作,一顆顆扁豆才會變成扁豆泥。鍾永再說,他們一直堅持手工捶打而非使用機器攪碎,最主要是因為手工出品的扁豆醬顆粒和泥狀皆有,口感香醇。
將蒜、鹽、生薑等放入扁豆泥調味,不僅是扁豆醬即將發生神奇變化的開始,也考驗著一家人製作扁豆醬的水平。因為,調味料放置多少,將直接影響扁豆醬的味道。比如,鹽用多了,扁豆醬會又鹹又苦;而用量少了,則扁豆醬就不那麼香甜,甚至還有些黴味。
調製好的扁豆醬會被放置罈子裡發酵,如果喜歡扁豆醬的顏色是黑色的,人們常常會放入明礬調色。「一般2天就可以食用了,放得越久,扁豆醬的酸味就會越濃。」鍾永再說。
扁豆醬中的樂東記憶
黑乎乎的扁豆醬在樂東有個文雅的名字:識字醬!這其中還有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古時樂東的村莊裡有一個拔貢,在他考取功名之前,家境貧寒。家中一日三餐,離不開稀粥和扁豆醬。一次,他父親買回一斤肉,但卻把它吊在家裡的木鉤上,哄著孩子,「你識字多了,就炒肉給你吃。」可是一天天過去了,父親卻始終捨不得把肉下鍋,倒是孩子吃了扁豆醬,字識得越來越多,八股文也寫得有模有樣,最終考取了拔貢。這一來,村裡就流傳著扁豆醬養出了一個拔貢,從此,扁豆醬就被人們戲稱為「識字醬」。
其實,細細研究扁豆醬,你能發現,色澤墨黑的扁豆醬,有些神似人們常用的墨水潑灑而成的墨跡,點綴在其間的一粒粒尚未捏碎的扁豆,仿佛一個個墨寫的漢字。
對於樂東人黎正昭,識字醬的故事頗有些苦澀的味道。
樂東自古尊師重教,甚至在教育界還流傳著「北有文昌,南有樂東」的美譽。即使再貧困,樂東百姓都會讓孩子接受教育。為了能讓孩子上學,幾乎每家每戶都在飯桌上放著一盤扁豆醬,一盤扁豆醬能吃上十天八天的時間,放久了的扁豆醬吃起來是酸酸的,容易讓人品出甜酸苦澀的人生滋味。「當時媽媽會經常教育我們,不好好讀書,不努力識字,就一輩子吃扁豆醬。」黎正昭說,讀書的孩子長期以此為食,可以早點知道父母的辛酸生活,要想脫離父輩般勞苦的生活,唯有苦讀。
承載著樂東百姓記憶的扁豆醬,在市場化浪潮的不斷衝擊下,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奶奶那時的扁豆才9角一斤,現在的扁豆已漲到5元一斤,扁豆種植太少,豆價太高,我們根本就無力大規模地收購,今年收購的扁豆現在剛用完,接下來的日子,沒有扁豆,無法開工。」鍾永再很無奈,「木材價格也漲了,我們辛苦工作一天,利潤也只有100多元,現在製作扁豆醬的作坊越來越少。」
看著樂東百姓嘗著扁豆醬的幸福模樣,你能感受到,他們品嘗的是一種難以割捨的美味,這美味中蘊含著一種濃濃的鄉情,甚至還會有一種人生的感悟和回味。
本版圖片由黃媛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