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國內外經常會有鳴放禮炮的習慣。比如在外交場合中,迎送國家元首,鳴放21響禮炮;迎送政府首腦,鳴放19響禮炮;迎送政府副首腦,鳴放17響禮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外國君主獲得子嗣,也會鳴放禮炮慶祝。通常是生了王子,鳴放101響;生了公主,鳴放21響。而俄羅斯則比其他歐洲國家高出一個檔次,生了王子,鳴放300響;生了公主,鳴放101響。
禮炮來歷
按照國際慣例,禮炮鳴放21響是最高規格。但我國在開國大典時,卻鳴放了28響禮炮。多出來的7響禮炮又意味著什麼呢?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鳴放禮炮最早起源於英國,17-18世紀時,英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瘋狂擴張地盤,將自己打造成頭號殖民帝國,幾乎在全世界都有它的殖民地。
為何最高是21響?
為了顯示自己的霸主地位,英國海軍蠻橫地要求軍艦駛入他國海港或外國炮臺時,所在國向他們鳴炮致敬。作為回禮,英國海軍也會向所在國鳴放7響禮炮。英國為了體現宗主國與殖民地的差異,要求:英國鳴一響禮炮,別國需回三響以示敬意。這樣一來,鳴放21響禮炮就成了國際慣例。
後來英國霸主地位滑落,英國軍艦也開始以21響禮炮回敬別國,表示彼此間的平等。而在海軍交往場合,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享受21響禮炮的規格,海軍元帥則享受19響禮炮的待遇。至於海軍上將或同級官員,通常是17響,往下以此類推。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人在數字方面只喜歡單數,並不喜歡雙數,在禮炮鳴放環節同樣如此。而海軍方面,鳴放禮炮的最低標準則是海軍準將。
我國放28響原因
那我國為何會鳴放28響禮炮呢?此事還得從開國大典說起。我國開國大典時,用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28響與國際慣例無關,而是有著別的特殊含義。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開國大典上的54門禮炮象徵著第一屆政協45個政治單位和9個方面的特約代表,共計54個方面的人士。而28響禮炮,則是建國時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也象徵著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終於當家作主。
此後,1999年的50響禮炮,代表的是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2009年的56響禮炮,則代表我國56個民族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國慶慶典時禮炮鳴放的規格非常高,如鳴放60響禮炮,28門禮炮同時鳴放為一響,鳴放過程則嚴格按照國旗護衛隊的行進時間進行,每響禮炮的間隔時間為4秒33,鳴放時間為4分20秒左右。當然,在迎接外賓時,我國一般還是按照國際禮節來,迎接外國元首的最高規格是21響禮炮。